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务管理中预决算管理涉及到整个事业单位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以及相关的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要阐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种预决算管理存在的几点问题,重点阐述了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决算管理质量的几点策略。对于大部分事业单位来说,一项成功的财务预决算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对相关财务计划的执行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协调事业单位内部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预决算都是采用量化的形式来体现,这样既能够实现计划编制的精准性,对于后续的计划执行和工作推进也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此外,事业单位的预决算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结构优化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财务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经费大部分都是由国家财政进行直接拨款的,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旱涝保收”。这就导致在很多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以及预决算管理工作过程中过于流于形式,使单位预算出现“空置化”的情况。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实际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执行力,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也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和价值。
财务预决算结构不合理
当前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存在预算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决算结构设计的时候只考虑自己单个部门的年度财务情况,缺乏必要的实践调查;另一个原因则是相关财政部门批下来的预算,对于人员支出部分的考虑不够充分。很多单位都存在单位人员支出严重挤压单位项目经费的情况,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最终预算执行与最初设置的预算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预算和预算执行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层出不穷。
财务预结算考核不够严谨
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预决算尽管进行了十分详细的编制和计划,但是在下一年的年终考核中,对于相关的财务预算所执行的考核却不够严格和精准,并且缺乏一定的惩处力度,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考核小组并没有认真检查单位财务预决算管理所执行的相关指标。这些不仅仅影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情况出现恶性循环。
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部分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说,由于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没有得到及时提升,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障碍。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以为考上事业编制就可以高枕无忧,在日常工作中既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又缺乏不断提升自我的动力,导致其思维与视野逐渐受限于小小的格子间中,无论是在专业素养方面还是在实践技能方面都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这一方面,很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不具备熟练应用各种电子办公软件的能力,还缺乏对基础信息办公的概念以及智能化财务管理的概念,这反映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决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相关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所谓的“引进来”策略实际上指的就是在进行财务人员招聘的过程中,相关人力资源部门就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招聘机制和招聘流程来提高对应聘者的审核力度。其中可以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招聘模式,“笔试”主要是考察相关应聘者的财务知识素养以及预决算管理的综合经验积累,以确保其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而“面试”则主要是通过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来考查应聘者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而“走出去”策略指的则是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期通过专业的考核机制,从相关的财务部门中选拔出表现优秀的财务人员进行“外派培训”,通过将其输送到更加专业的学府院校或者培训机构进行更加科学和系统化的财务预决算培训,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其综合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其思维与视野的不断拓展与拓宽,并与其他财务人员在交流与学习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强化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
通过相关实践调研不难发现,当前阶段很多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关注度与重视度都不够高,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预决算的时候不够专业和科学,甚至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财务预决算方案总是存在很多漏洞,无法为单位的实际财务支出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事业单位有必要结合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强化对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以及预决算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制定更加严格和专业的管理监督机制,一方面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决算工作朝着更加专业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因此,相关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成立“专项监督小组”的方式来对单位内部的财务预决算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管控。在整个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从“专项小组”的人员选拔入手,一方面需要确保“专项小组”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素养,能够明确分辨相关预决算管理工作的正确和科学与否,另一方面则需要确保“专项小组”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能够抵抗相关的“人情诱惑”或者“金钱诱惑”,保障监督审核结果的公正性和真实性。而在具体监督审核工作的过程中,“专项小组”的工作人员则可以采取“不定期抽检”的工作模式。 其中专项工作人员在每次审核与检查之前需要严格确保检查的具体款项和具体内容的机密性,避免各种提前遮掩行为的存在。而在进行单位财务预决算管理工作检查的时候,工作人员不仅仅要检查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完成质量,其中包括预决算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还需要重点审核财务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相关工作流程是否符合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和标准,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失误与漏洞,专项小组的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指出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财务人员身上,通过相关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对其进行惩处。此举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所谓的预决算工作编制其实就是相关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和预决算工作过程中所遵循的某种工作准则。而科学和专业的工作编制不仅能够为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具体的预决算方案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还能够规范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预决算工作的专业程度,确保其能够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但是结合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很多事业单位都并没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财务管理预决算工作编制,这就导致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进而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预决算工作的完成质量。
因此,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相关财务部门可以采用“零基预算”的机制来开展具体的财务预决算管理工作。所谓的“零基预算”其实指的就是一种不考虑单位之前的预算项目以及相关的收支水平,以“零”作为基点进行编制的预决算管理模式。
在这整个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从单位当前阶段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相关的年度内的各项费用的具体内容以及各项开支标准进行逐项审议和决算。在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目前财力状况的基础上,控制整个单位的收支平衡。而在进行具体的公共支出预决算管理编制的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先确立和划分基层预算单位,在单位管理层确定单位发展的总体财务目标之后,由基层财务人员结合管理层制定的总目标以及自身作为基层财务人员的责任目标编制具体的费用预决算方案。
其中,在具体的工作方案中需要明确且具体地阐述出相关财务支出项目的目的、属性、意义以及需要开支的具体费用。在“零基预算”的编制模式下,能够有效剔除之前財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从投入阶段就开始减少各项不必要的浪费,一方面能够实现事业单位资金更加合理和科学地分配,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
对于相关事业单位来说,一方面要提高对财务管理人员素养的关注与重视,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机制来提升财务管理中预决算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六五四台)
财务预决算概述
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预决算都是采用量化的形式来体现,这样既能够实现计划编制的精准性,对于后续的计划执行和工作推进也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此外,事业单位的预决算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结构优化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决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经费大部分都是由国家财政进行直接拨款的,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旱涝保收”。这就导致在很多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以及预决算管理工作过程中过于流于形式,使单位预算出现“空置化”的情况。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实际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执行力,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也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和价值。
财务预决算结构不合理
当前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存在预算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决算结构设计的时候只考虑自己单个部门的年度财务情况,缺乏必要的实践调查;另一个原因则是相关财政部门批下来的预算,对于人员支出部分的考虑不够充分。很多单位都存在单位人员支出严重挤压单位项目经费的情况,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最终预算执行与最初设置的预算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预算和预算执行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层出不穷。
财务预结算考核不够严谨
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预决算尽管进行了十分详细的编制和计划,但是在下一年的年终考核中,对于相关的财务预算所执行的考核却不够严格和精准,并且缺乏一定的惩处力度,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考核小组并没有认真检查单位财务预决算管理所执行的相关指标。这些不仅仅影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情况出现恶性循环。

应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决算管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部分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说,由于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没有得到及时提升,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障碍。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以为考上事业编制就可以高枕无忧,在日常工作中既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又缺乏不断提升自我的动力,导致其思维与视野逐渐受限于小小的格子间中,无论是在专业素养方面还是在实践技能方面都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这一方面,很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不具备熟练应用各种电子办公软件的能力,还缺乏对基础信息办公的概念以及智能化财务管理的概念,这反映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决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相关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所谓的“引进来”策略实际上指的就是在进行财务人员招聘的过程中,相关人力资源部门就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招聘机制和招聘流程来提高对应聘者的审核力度。其中可以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招聘模式,“笔试”主要是考察相关应聘者的财务知识素养以及预决算管理的综合经验积累,以确保其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而“面试”则主要是通过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来考查应聘者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而“走出去”策略指的则是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期通过专业的考核机制,从相关的财务部门中选拔出表现优秀的财务人员进行“外派培训”,通过将其输送到更加专业的学府院校或者培训机构进行更加科学和系统化的财务预决算培训,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其综合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其思维与视野的不断拓展与拓宽,并与其他财务人员在交流与学习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强化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
通过相关实践调研不难发现,当前阶段很多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关注度与重视度都不够高,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预决算的时候不够专业和科学,甚至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财务预决算方案总是存在很多漏洞,无法为单位的实际财务支出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事业单位有必要结合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强化对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以及预决算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制定更加严格和专业的管理监督机制,一方面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决算工作朝着更加专业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因此,相关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成立“专项监督小组”的方式来对单位内部的财务预决算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管控。在整个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从“专项小组”的人员选拔入手,一方面需要确保“专项小组”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素养,能够明确分辨相关预决算管理工作的正确和科学与否,另一方面则需要确保“专项小组”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能够抵抗相关的“人情诱惑”或者“金钱诱惑”,保障监督审核结果的公正性和真实性。而在具体监督审核工作的过程中,“专项小组”的工作人员则可以采取“不定期抽检”的工作模式。 其中专项工作人员在每次审核与检查之前需要严格确保检查的具体款项和具体内容的机密性,避免各种提前遮掩行为的存在。而在进行单位财务预决算管理工作检查的时候,工作人员不仅仅要检查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完成质量,其中包括预决算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还需要重点审核财务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相关工作流程是否符合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和标准,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失误与漏洞,专项小组的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指出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财务人员身上,通过相关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对其进行惩处。此举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决算工作编制
所谓的预决算工作编制其实就是相关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和预决算工作过程中所遵循的某种工作准则。而科学和专业的工作编制不仅能够为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具体的预决算方案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还能够规范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预决算工作的专业程度,确保其能够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但是结合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很多事业单位都并没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财务管理预决算工作编制,这就导致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进而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预决算工作的完成质量。
因此,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相关财务部门可以采用“零基预算”的机制来开展具体的财务预决算管理工作。所谓的“零基预算”其实指的就是一种不考虑单位之前的预算项目以及相关的收支水平,以“零”作为基点进行编制的预决算管理模式。
在这整个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从单位当前阶段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相关的年度内的各项费用的具体内容以及各项开支标准进行逐项审议和决算。在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目前财力状况的基础上,控制整个单位的收支平衡。而在进行具体的公共支出预决算管理编制的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先确立和划分基层预算单位,在单位管理层确定单位发展的总体财务目标之后,由基层财务人员结合管理层制定的总目标以及自身作为基层财务人员的责任目标编制具体的费用预决算方案。
其中,在具体的工作方案中需要明确且具体地阐述出相关财务支出项目的目的、属性、意义以及需要开支的具体费用。在“零基预算”的编制模式下,能够有效剔除之前財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从投入阶段就开始减少各项不必要的浪费,一方面能够实现事业单位资金更加合理和科学地分配,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
结 语
对于相关事业单位来说,一方面要提高对财务管理人员素养的关注与重视,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机制来提升财务管理中预决算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六五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