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原点,优化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配合文字、图片以及PPT,以围绕阐述某一知识点、难点或是考点为主要目标,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使其完成自主学习为目的,利用媒体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而开发的一种时长为5-10分钟的网络在线课程。自2011年被引入国内起,微课便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高中语文学科的微课视频应运而生。那么如何制作让学生愿意主动观看的微课视频呢?笔者认为要以学生为原点开展语文微课的教学设计。
   一、立足学生问题,开展微课选题
   高中语文学习区别于初中语文学习,范围更广,灵活度更高,因而更加注重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然而高中语文又有别于高中数学等科目,它不可能只以一种方法的理解和使用贯穿于整节四十分钟的课堂。
   例如,《相信未来》选自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教师通常会用一课时完成该诗歌的教学。我们都知道意象分析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对这首诗歌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为了课堂的完整,我们不得不进行导入、背景介绍、情感主题分析和课堂小结的环节,不得不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的练习,体悟诗歌的情感、语言和节奏之美。而这大大缩减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意象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和运用时间。尤其部分学习能力薄弱的同学根本无法在一节课堂上完全掌握该方法,因而又影响了下一篇诗歌的学习。
   高一学习进度较快,教师很难专门抽出时间讲解意象分析这一方法。因而,笔者产生了制作关于意象分析微课的想法。制作以意象分析方法学习为教学目标的微课,它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有针对性地对这一方法进行讲解和训练,让学生多次观看反复学习。形成的微课系列,还能步步深入,达到逐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值得一试。据此,笔者确定了微课的选题——“诗歌意象分析方法教学”。
   二、立足学生兴趣,创设导入场景
   好酒还怕巷子深,一节高质量的微课如果没有观看市场也是枉然。因而微课需要利用特色化的形式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观看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有观看下去的欲望,并从中获得营养。因而,笔者以生活化的例子作为导入,以动态化的效果作为技术支撑为微课添加了一个开场白。
   微课片段
   (用万彩绘画大师制作手绘画出简笔人的动态效果,依次出现第一个人物A、B,并用对话框表现说话内容,由笔者配合念出人物语言)
   A:朋友,你有听说过“黑凤梨”吗?
   B:新品种梨头?
   A:不知道吧,你用粤语念一遍试试?
   B:哦,我知道了,原来是“喜欢你”的意思。
   “黑凤梨”表达的是喜欢和欣赏的感情。怪不得上次看到的综艺节目里,有一個队长给每个队员送了一个送梨头,原来是在向队员表达好感呀!
   师:同学们“黑凤梨”其实就是一个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谐音寓意的例子,这是一种生活的情趣。这种情趣是从我们的祖祖辈辈中传承而来,早在好几千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在古诗中开始运用含蓄的表达的方式。
   (切换画面,用万彩绘画大师制作手绘画出古代男子的形象,并逐渐画上“柳树”“家”和“通向远方的路”等事物,并以《诗经》中《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就说“柳”这一意象的谐音寓意。)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近期流行的“黑凤梨”的例子作为导入的内容,由浅入深。既贴合“意象分析方法”这一主题,又靠近学生的生活,消除学生对意象这个概念的距离感,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明白意象分析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所应用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生动有趣的手绘表演形式作为修饰,使得微课具备了课堂难以具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调动学生的观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立足学生认知,设计教学过程
   事实上,关于意象分析方法的语文微课网络上比比皆是,但是未见得都是学生切实需要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进行设计。2018年10月,笔者有幸旁听了王老师的公开课《错误》,大有收获。课堂上王老师讲解意象谐音寓意时,学生的反应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师:为什么用“莲花”而不用“芙蓉”呢?
   生:……(沉默)
   师:我们可以通过“蝙蝠”这个例子来了解一下。大家都知道,古人有时会把蝙蝠绣在衣服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蝙蝠代表福,因为“蝠”跟“福”同音。(部分学生在下面回答)
   师:对,其实就是通过谐音给了意象一些特殊的含义。那么“莲花”呢?这个读音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生:恋、脸、怜(可爱)……(整个班都开始尝试谐音念法,非常热闹,学生争先恐后回答)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讲谐音的部分的时候,王老师的适当点拨,让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学生的课堂反应表明学生对于这方面内容很感兴趣,且有一定的应用能力。据王老师课后反馈,学生对于“莲”的谐音给出的答案超乎其想象,有部分答案是王老师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时候都没有想到的,这让她更有上课的兴趣和热情了。
   学生能举一反三这固然值得欣喜,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沉默。课堂上学生的沉默往往是很有价值的,它代表着学生的犹豫不确定,甚至是不理解和不知道。结合学生前后的反应变化,当教师提问“为什么‘莲花’而不用‘芙蓉’”时,学生的沉默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莲花”的谐音寓意存在迟疑。这暴露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学生对“莲花”甚至“莲”、“莲子”等意象不熟悉,第二个是学生对谐音寓意的敏感度还不够,会用但不知到什么时候用。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在进行谐音寓意的微课教学设计的时候,将主要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笔者运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意象的概念并为学生搭建意象分析方法的整体知识框架;第二部分中,笔者聚焦知识框架中的谐音寓意这一小点,先列举“柳”(“留”)、“丝”(“思”)和“晴”(“情”)这三个常见谐音寓意的意象及其相关诗句,让学生进行回顾总结过去所学知识,并为下面要学的内容做好铺垫;第三部分中,强调指出在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的替换进行选择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谐音寓意的意象分析方法,并结合王老师课堂中涉及的谐音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第四部分让学生课后从古代诗歌或者现代诗歌中寻找相关的案例,试着分析探讨。笔者力求通过这四个部分的设计,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意象中谐音寓意的方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能在诗歌阅读中主动运用这一方法。
   高中语文学习中有许多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面面俱到,点点俱透,教学效果未必尽如人意。而微课灵活多变、内容精彩、形式丰富的特点,有利于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它为紧张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扩充了时间,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外拥有学习的机会。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愿意主动观看微课视频。通过实践,笔者感悟到高中语文微课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原点:首先,要立足学生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微课选题;其次,要立足学生兴趣,创设生动有趣又贴合生活的导入场景;最后,要立足学生认知,合理规划,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过程,做到重点突出,方法与实例相结合。微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长,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它来源于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查漏补缺。它值得每一位教师尝试。
   [项目基金:本文系浙江省2018年度规划课题2018SC077“基于差异教学理念的高中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何幼晶,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教材分析或者说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走入文本。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认识到,“走入文本”作为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的描述是可以的,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走入文本又不适宜作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因为这无法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有清晰的认识,相比较而言,针对初中课文中直接或间接描写人物较多这样一个基本特征,明确提出“走入心灵”这样一个目标,显得更加实
一位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兴趣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上课所能带动学生积极性的程度。语文课本来就是一门语言课,通过老师上课的语言表达来把一篇篇文章教授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老师的语言引导下不断去感悟,感受语文课堂的博大精深,探索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现在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仅仅是高中所学《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需要教师更多的运用教学语言让学生们爱上语文这门课程,学习到更多书里面的精彩内容。
201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2卷、3卷这3套试卷的题型和分值几乎完全一样,和2018年的题型相比没有出现一道创新题,反而在语言运用中补写语句和压缩语段这些传统题型又回归了。这说明高考题型在2017年题型变化较大的基础上,这两年开始趋于稳定,那么高考语文在渐趋稳定的题型中,从内容上到底重点在考察学生的什么?笔者在做完这3套试卷后,发现它们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色和共性:   一、都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将文章按照阅读标准的精细程度分为三类,其中文章按照“略读”要求的数量和篇幅都在逐步增加,由此可以看出,“略读”要求的小学语文课文占比显著增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将“略读”课文作为重点来教授,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通过对部编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笔者归纳总结出小学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活动的应用和对策。   一、语文课上留出时间开展课文略读活动
一、专题小组实践的背景   做了多年的语文教师,发现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文言文,它的教与学,此时却有点举步维艰:   1.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学生之间流行三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提起文言文,学生就有一种恐惧心理,故很难主动阅读古典文言作品了,难以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更谈不上传承和发扬了。主要表现在:   (1)课堂反应:学生在学习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
正如杜甫自己所说,“文章憎命达”,苦命、执着而又有才情的诗人方能写出更加感人的诗篇。杜甫就是这样的人,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儒者。他不光穷而独善其身,穷也兼念天下。他的诗言他的志,他的歌道他的情。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悲天悯人的情怀,自始至终,在他的作品中汹涌流淌,不因艰难有所更改,不因年迈而有所减少。他对理想的坚守,对家国的情感,成为一道不多见的人文景观,供后人景仰。   杜甫的诗在小学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许多学者对其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多元解读和探讨。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愈加蓬勃以及平权理念的深入传播,《孔雀东南飞》中的女性悲剧得以被挖掘剖析。一般认为,刘兰芝作为悲剧核心人物,集中体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被压抑、被支配的境遇。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首先更深入细致地揭示文本中所隐匿的男权机制对女性的压抑和统治;其次,反思文本设定的性别偏见;最后,
肖培东师承钱梦龙,是浙江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在对课堂各方面问题的处理上具有深度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了解、研究他在课堂上对中学生的错误的反馈,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的教学效率,对广大语文教师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文章选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肖培东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中的十二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分别是:《假如我有九条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始得西山宴游记》
万成权(湖北省江陵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周艳莲老师执教的“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这一省级课题的研讨课《伯牙绝弦》,还有赵倩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黎明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张维银老师执教的《渔歌子·张志和》等古诗词研讨课。我觉得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教学探究行为,“教什
阅读,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学生阅读活动中充当的是引导者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读”,如此,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难以获得阅读体验。相反,在阅读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读者”,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也才能从读中获得体验,读有所获。进入初中后,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改“讲”为“引”,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