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标题是报纸的眼睛,标题传送给受众的信息是直接明了的。“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不仅反映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而且道出了标题在文章中的主导地位。既是革命家又是老报人的邓拓同志曾诙谐地说过:“谁要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有些新闻单位或新闻主管部门在评!好新闻时专门为好标题设立了一个奖项——“好标题奖”,可见人们对做好新闻标题的重视,研究和探索新闻标题的制作对于记者和编辑非常重要。
我在编辑稿件时,偶尔会碰到一些不太准确,或错误,或有语病的标题。如:《河南城市规划外行人也有话语权》,这句话说得就有点不准确,甚至还有某种歧视的意思。不要轻易说别人是外行,可以说人家是行外人(本行业以外的人),但不可以说人家是外行人。因为人们常说职业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最多精通一两个行业,说别人是外行,就等于否定或者瞧不起大多数人。这话一般都是自谦之词,说自己是某些领域的外行,说别人是外行就不合适了。因此,我将这个标题改为:《河南城市规划专家群众都有话语权》。又如,《中央发布“一号文件”》。这种简化显然不妥,因为民主党派也有中央,报纸的大标题一定要准确,写中共中央,已经是属于简化了,再简化就不妥了。而且文章第一次提到的特定称谓不能简化,后面再提的时候可以简化。因此我给标题的前面加上中共两个字,就成为《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政策座谈会万人瞩目》。这个标题有些太夸张了,文章内容是讲某一个地方的某个部门组织了一个关于干混砂浆(一种建材产品)的研讨会。这个技术性很强的会议怎么会令万人瞩目呢?万人瞩目的意思是表示社会上大部分人关注这件事,这件事应该是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大事件。“万人”并不是代表一万人或数万人的概念,而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概念。像奥运会、世界杯可以这么说,一个内容单一、又是纯生产业务方面的会议,用万人瞩目显然有些夸大其辞,虚张声势,于是改成《政策座谈会诸多建议引人注目》。
以上我只是列举了一些新闻标题中存在的具体例子,类似的情况还是会经常发生的。如果我们不注意,就会在这些标题上出错,甚至会出现舆论导向的大错误。
新闻标题具有两重性,一是从属性,二是独立性。所谓从属性,是指新闻标题植根于新闻之中,是新闻之中最重要、最有价值,读者最想知道或读者最关心的那部分事实的结晶。它依托新闻而存在,是新闻的派生物。所谓独立性,就是标题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宣传作用。读者如果只看标题,不看新闻内容,往往也能从某一方面了解这条新闻,或明了其阐明的某一观点。
从新闻标题的这两个属性分析,其特点是:消息标题必须以新闻中的具体事实来命题,要具备新闻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的一个或几个要素,绝不可超过新闻事实的范围。即使是做虚实结合的标题,或完全做虚题,也不能离开事实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地去编造。同时要符合消息标题的结构,一般要有主题、辅题(包括引题、副题等)几个部分,结构比较严谨。
新闻标题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要让读者在几秒钟内看出个究竟。这是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需要,也是读者阅读习惯的需要。如今,我们的报纸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大餐”。新闻标题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可以节约受众阅读时间,减少阅读障碍,便于理解记忆。它可以直接进入读者的记忆系统,可以减少理解信息的难度和要求。因而更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如果标题不得要领,晦涩难懂,不注意通俗化和大众化,看完后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读者就会不屑一顾。
现在,新闻资源竞争异常激烈,许多新闻媒体改头换面、不断包装,力求推陈出新,势必对标题制作要求更高。但是,翻开报纸,也不难看出,一些空洞华丽、乏味冗长、给人似曾相识之感的标题屡屡见诸报端。从某种程度上讲,削弱了新闻事实的价值,降低了报纸的质量。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失去读者,对报纸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反之,一些报纸为了追求标题的冲击力、渲染力,过于夸张,文不对题,剑走偏锋,有失新闻的真实性,也同样对读者带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所以,新闻标题的“蹩脚”,除了与新闻事实本身不新,写作方式程式化,表现手法陈旧有关外,还取决于编者的文化修养水准、生活实践体验、对新闻事实的真切感悟以及对文章宗旨的敏锐捕捉。
报纸上的文章标题如何才能称得上是好标题,我认为概括起来必须同时具备几个条件:一、舆论导向正确、标题内容相符、文字简练通俗、观点准确无误;二、呈现新闻精华、抓住新闻重点、诠释新闻意义、力求精确醒目;三、吸引读者阅读、忠于新闻事实、巧妙变化修辞、力求生动鲜活;四、方便读者阅读、题型避免花哨、力求简明扼要;五、塑造媒体风格、统合总体规格、穿插局部变化、题文整体和谐。一个好标题,不仅可以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拨动读者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读者去读新闻,而且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做好文章标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当好编辑记者的一门学问,也是我们编辑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随时可能碰到的问题。
报纸上的新闻标题具有引导读者!择信息的功能,在报纸编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突破新闻标题的固有模式,探索新方法,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记者和编辑在制作标题中,除了掌握标题制作的内在规律以及一些基本技巧外,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是要提高文化素养。平时多读甚至背诵一些古典诗词,领悟经典诗词中的动词应用和写作意境,做到带着问题学,学以致用。
二是要注意平时积累。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悉心观察,留意细节,深入实践,切身感受,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或在与别人交流中会发现诙谐幽默的口语化语言,这些都需要自己多一份心思去及时捕捉。
三是要加强业余学习。平时大量翻阅其他报纸,记录下看到的好标题,如能对好标题进行一番点评就更好了。但应该注意,切忌生搬硬套,因为不同的新闻事件有不同的新闻点,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揣摩别人制作标题的切入点和意境,不断丰富自己。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报特刊部)
编校:郑艳
我在编辑稿件时,偶尔会碰到一些不太准确,或错误,或有语病的标题。如:《河南城市规划外行人也有话语权》,这句话说得就有点不准确,甚至还有某种歧视的意思。不要轻易说别人是外行,可以说人家是行外人(本行业以外的人),但不可以说人家是外行人。因为人们常说职业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最多精通一两个行业,说别人是外行,就等于否定或者瞧不起大多数人。这话一般都是自谦之词,说自己是某些领域的外行,说别人是外行就不合适了。因此,我将这个标题改为:《河南城市规划专家群众都有话语权》。又如,《中央发布“一号文件”》。这种简化显然不妥,因为民主党派也有中央,报纸的大标题一定要准确,写中共中央,已经是属于简化了,再简化就不妥了。而且文章第一次提到的特定称谓不能简化,后面再提的时候可以简化。因此我给标题的前面加上中共两个字,就成为《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政策座谈会万人瞩目》。这个标题有些太夸张了,文章内容是讲某一个地方的某个部门组织了一个关于干混砂浆(一种建材产品)的研讨会。这个技术性很强的会议怎么会令万人瞩目呢?万人瞩目的意思是表示社会上大部分人关注这件事,这件事应该是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大事件。“万人”并不是代表一万人或数万人的概念,而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概念。像奥运会、世界杯可以这么说,一个内容单一、又是纯生产业务方面的会议,用万人瞩目显然有些夸大其辞,虚张声势,于是改成《政策座谈会诸多建议引人注目》。
以上我只是列举了一些新闻标题中存在的具体例子,类似的情况还是会经常发生的。如果我们不注意,就会在这些标题上出错,甚至会出现舆论导向的大错误。
新闻标题具有两重性,一是从属性,二是独立性。所谓从属性,是指新闻标题植根于新闻之中,是新闻之中最重要、最有价值,读者最想知道或读者最关心的那部分事实的结晶。它依托新闻而存在,是新闻的派生物。所谓独立性,就是标题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宣传作用。读者如果只看标题,不看新闻内容,往往也能从某一方面了解这条新闻,或明了其阐明的某一观点。
从新闻标题的这两个属性分析,其特点是:消息标题必须以新闻中的具体事实来命题,要具备新闻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的一个或几个要素,绝不可超过新闻事实的范围。即使是做虚实结合的标题,或完全做虚题,也不能离开事实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地去编造。同时要符合消息标题的结构,一般要有主题、辅题(包括引题、副题等)几个部分,结构比较严谨。
新闻标题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要让读者在几秒钟内看出个究竟。这是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需要,也是读者阅读习惯的需要。如今,我们的报纸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大餐”。新闻标题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可以节约受众阅读时间,减少阅读障碍,便于理解记忆。它可以直接进入读者的记忆系统,可以减少理解信息的难度和要求。因而更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如果标题不得要领,晦涩难懂,不注意通俗化和大众化,看完后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读者就会不屑一顾。
现在,新闻资源竞争异常激烈,许多新闻媒体改头换面、不断包装,力求推陈出新,势必对标题制作要求更高。但是,翻开报纸,也不难看出,一些空洞华丽、乏味冗长、给人似曾相识之感的标题屡屡见诸报端。从某种程度上讲,削弱了新闻事实的价值,降低了报纸的质量。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失去读者,对报纸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反之,一些报纸为了追求标题的冲击力、渲染力,过于夸张,文不对题,剑走偏锋,有失新闻的真实性,也同样对读者带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所以,新闻标题的“蹩脚”,除了与新闻事实本身不新,写作方式程式化,表现手法陈旧有关外,还取决于编者的文化修养水准、生活实践体验、对新闻事实的真切感悟以及对文章宗旨的敏锐捕捉。
报纸上的文章标题如何才能称得上是好标题,我认为概括起来必须同时具备几个条件:一、舆论导向正确、标题内容相符、文字简练通俗、观点准确无误;二、呈现新闻精华、抓住新闻重点、诠释新闻意义、力求精确醒目;三、吸引读者阅读、忠于新闻事实、巧妙变化修辞、力求生动鲜活;四、方便读者阅读、题型避免花哨、力求简明扼要;五、塑造媒体风格、统合总体规格、穿插局部变化、题文整体和谐。一个好标题,不仅可以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拨动读者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读者去读新闻,而且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做好文章标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当好编辑记者的一门学问,也是我们编辑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随时可能碰到的问题。
报纸上的新闻标题具有引导读者!择信息的功能,在报纸编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突破新闻标题的固有模式,探索新方法,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记者和编辑在制作标题中,除了掌握标题制作的内在规律以及一些基本技巧外,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是要提高文化素养。平时多读甚至背诵一些古典诗词,领悟经典诗词中的动词应用和写作意境,做到带着问题学,学以致用。
二是要注意平时积累。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悉心观察,留意细节,深入实践,切身感受,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或在与别人交流中会发现诙谐幽默的口语化语言,这些都需要自己多一份心思去及时捕捉。
三是要加强业余学习。平时大量翻阅其他报纸,记录下看到的好标题,如能对好标题进行一番点评就更好了。但应该注意,切忌生搬硬套,因为不同的新闻事件有不同的新闻点,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揣摩别人制作标题的切入点和意境,不断丰富自己。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报特刊部)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