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ang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闭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最后一刻亲自督师,达成协议。协议虽然空泛,至少比各国拍桌子互骂一通不欢而散好。
  英美舆论集中火力,指中国领导第三世界从中作梗,奥巴马尤为恼火的是:中国另搞“会外有会”,派一个低级代表列席欧美的元首级会议,另外拉拢巴西、印度等第三世界大国密谈奥巴马不顾礼仪,直捣会场,在走廊高声叫板。据说这么一闹,终于有了“协议”,但中国还是拒绝接受“国际监管”今后的碳排放量,因为有损国家主权。
  西方指摘中国另搞一套,缺乏碳减排的诚意,有政治操办气候危机之嫌在国际气候会议之前,西方舆论早已大张旗鼓,锁定中关两国是制造地球温室效应的元凶,并言之凿凿,指2020年前后,中国的碳排放量特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污染冠军。
  西方舆论很少同时指出:中国人口13亿,比美国多10亿,中国的经济行为,与美国有本质的差异。中国的经济,外资在中国加工出口的比重很大,日本的汽车厂、美国的衬衫牛仔裤、欧盟的玩具,都在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工市场。中国排放二氧化碳,在一定程度上,一由外资推动的经济增长造成,二才是加强内需刺激基建引起的效应。在中国制造的二氧化碳,30年来,有一部分由中国制造、外国品牌的出口贸易而引起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因为城市有工作职位。城市的工作职位从何而来?除了市政府盖豪华的办公大楼,就是外资设立生产线,需求廉价劳工。也就是说,中国的二氧化碳有一定的比重,是为了向欧美提供廉价的日常用品而排放的。欧美的中产阶级家庭在享用着从中国进口的圣诞树的同时,也间接把碳的排放权下放给中国。
  中国没有与全世界作对的理由,因为全球气候改变,中国也付出沉重代价。大西北的风力发电,做得不比美国差,地球暖化,华东华南的水灾涝泛,北方的土地干旱,中国的经济和生态也患上重感冒。中国比欧美更需要社会稳定。美国人口3亿,其碳废气纯为了美国国内的消费而排放,中国的二氧化碳,到目前为止,有很大的成分,是为了欧美家庭的低通胀的消费利益而排放。
  西方舆论把中美两国画上等号,好像中国摇身一变,已经与美国平起平坐,成为主宰地球命运的两大股东。美国人早就有了人均财富的基础,其消费以豪奢的浪费为本,我国人口却正处于脱贫的过程,两者不能绝对相提并论。
  然而,西方的忧虑,也不是全无道理。我国改革30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以美国资本主义为蓝本的现代化,也就是说,“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家四口,至少拥有一辆越野汽车;我国的小资,学着好莱坞电影里的中产阶级一样,开车从上海走高速到渤海边过周末,沿路上都是麦当劳、肯德基,这是下一代中国人的物质消费之梦。
  美国人不是傻瓜,他们也早看出中国下一代的经济思想,脱不了西方工业革命后走上的高消费、高浪费、高污染的“三高”之路,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勤俭持家,从前小学课堂劝导孩子“敬惜字纸”的告示,渐渐成为历史。中国旧日的菜市场,买几块豆腐,用一根稻草加一张旧报纸,就可以捆包回家、今天在空调开放的超市,都有大小十多包的塑料袋。今天的愤青和左派,怀念“毛主席”时代的好时光,对改革现状诸多不满,但他们从没想过,如果真的全面回到从前,是不是全民改骑零碳排的自行车,用布票和粮票,一套蓝布的衣服穿上20年?
  欧美对中国的崛起,在国际经贸的层面,有互惠的期许;在文化的出路上,却不无失望。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促成工业消费之路,形成污染和温室效应,西方希望中国不要走上这奈旧路。佛家的超脱,道家的逍遥,中国文化不注重物质的享受,追求心灵的安慰,归田园的隐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所哉?”的乐趣,不正是今天西方绿色生活的精神?云南的丽江和西双版纳,近年成为欧美人士隐居的天堂,他们欣赏西南少数民族安贫乐道的农家纯朴生活,因为少数民族崇尚天地自然,对于发财、住别墅、当上市公司主席的物欲追求不太热衷。
  当中国的现代化,就是狭隘的“物质美国化”的时候(物质的美国化,只包括消费生活,不包括议会民主,人权宽容的精神价值观),13亿人口的污染前景,欧美当然视如人类前途的梦魇。美国的戒惧,也不是毫无道理,因为中国的现代化,30年来,缺少了“人文精神生活”的内涵,西方现在向中国和印度翘首找寻的,无非就是这条出路。荷兰阿姆斯特丹反倒是一座自行车交通的简朴之城,地球暖化之后,荷兰却第一个会被淹。但300年来,荷兰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何等巨大?航海、政治、艺术,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还有营销全球的飞利浦电器,西方何必向一个异化了的东方寻找精神救赎?这是一场误会,最后,“国家利益”当前,世界付出沉重的代价,叫人觉得最惋惜的,是从此或将永沉水底的亚特兰蒂斯第二——实现了小国寡民、乐业安居的老庄理想的小国荷兰。
其他文献
没有抗争就没有和解  唐 昊    读了辛鸣先生《以真共识求得大和解》一文,颇有所感。站在同情弱者、渴望公正、担忧暴力的立场,为弱势的利益要求强者改弦更张,正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不过,知识分子在这里所吁求的“共识”之“共”其实并不存在,更多的只是让强者接受弱者的“识”,并让渡自己的利益、承认弱者的权利罢了。这种吁求当然体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怀,但实际上并不大有用。  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强者为建
调整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利益格局,不同专家学者强调的着力点各有侧重,但核心都在于要找到利益平衡点。    进入“十二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如箭在弦。从“城市”到“城乡”,一字之差却意味深长,标志我国真正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代。  城乡统筹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而这个进程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本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那么,面对这样的调整,实践推进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也许,辛格总理从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取经西归”后,会拿出更多的鲜活案例来说服同样尊奉马克思主义的左翼盟党顺应潮流,给已经落后13年的印度经济改革一个新机会。  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他任期的倒数第二年踏上了北京的红地毯。76岁的他在3天时间里参观奥运工程,出席中印经贸、投资与合作峰会,主持柯棣华中印联合医疗队的成立仪式,并在中国社科院发表倡导亚洲合作的演讲,却将一直龃龉两
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军事手段先进多样、政治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纳萨尔派要想再依靠“小米加步枪”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武装夺取政权是很难的。纳萨尔派要想长久生存只能另谋它法。在这方面,尼泊尔毛派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在国际上,没人敢小视印度。其不仅拥有核武器和洲际导弹,而且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崛起势头迅猛。然而,在国内,印度却一直饱受克什米尔宗教极端主义、东北分离主义以及纳萨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人都会以各种看似奇形怪状的标签寻找自己,但如果抛开这些表面,或者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时代的脉络。因为青春,比它的表征更难以理解,它是过去即不再的短暂力量。而当它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时,会爆发惊人的影响力。  今日,美国文化的反思者提出,流行文化里面还剩下什么?半个世纪以前的流行文化,也是青年为主体所塑造的文化,在美国带出一整个不同的时代。那是反战的时代、自由的时代、摇滚乐的时代,也是大麻
初冬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武汉东湖之畔的珞珈山麓,走进刘绪贻教授的书房。  老人从书桌前站起来,步履稳健地走过来,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红润的面庞,饱满的记忆,清晰的表达,很难让人相信,这位老人已经98岁高龄。在老人娓娓的谈话中,百年的历史沧桑都化为从容淡定。  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三年,刘绪贻出生在湖北黄陂县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这位自强不息的农村子弟一直奋斗,走出了乡村,走出了武汉,最终走进美丽的水
“照片不会说谎,它也并非真相本身。照片只是一瞬间的主观印象。我最喜欢摄影中无法预期的下一刻,你必须保持关注,等待出乎意料的瞬间。”  —玛蒂娜·弗兰克(Martine Franck,1938~2012)比利时人玛蒂娜·弗蘭克是少数在国际上备受认可的女摄影师。她的作品或有趣,或温馨,或是纯粹的唯美,因时代的经典、人性的缩影而成为永恒,让人每次翻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这些作品出现在著名的《生活》
维稳成本    回顾2010年,围绕具有中国特色的“维稳”问题的焦点事件让人格外夺目。在迎来2011新一年的时候,一则“退休副省级官员带村民上访”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根据公开的报道内容看,这个事例可以用来解析2010年的一些显著特点。这些特点有可能在2011年会进一步显现。  首先,上访,尤其是进京上访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更多的是一个共输的结果。不法公司通过遣返进京上访人员牟利;有的“钉子户”炮
第三届海峡论坛于6月12日在厦门如期举行。两岸民间信仰交流成为今年论坛的一个重要板块。  此前,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称,论坛将在福建的9个设区市先后举办郑成功、定光佛及陈靖姑文化节,关帝文化旅游节,大圣文化论坛,妈祖及闽台佛教文化活动周等等,以此打造两岸信众交流的平台。  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台湾乡亲80%祖籍福建,渡海赴台之时也带去了妈祖、保生大帝、关帝、陈靖姑、定光佛等祖籍地民间信仰。其中
“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北京大学的前校长胡适曾这样说道。  世事何其难料。  “五四运动”中健将林立、旗手迭出的北京大学,如今却成了儒学复兴的一个重镇。距今不过91年时间,“孔家店”又重新挂牌开张了——继2000年成立国学研究院之后,2010年夏天,北大又成立了儒学研究院。主张文化多元共存的中国儒学大家汤一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