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gaow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武汉东湖之畔的珞珈山麓,走进刘绪贻教授的书房。
  老人从书桌前站起来,步履稳健地走过来,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红润的面庞,饱满的记忆,清晰的表达,很难让人相信,这位老人已经98岁高龄。在老人娓娓的谈话中,百年的历史沧桑都化为从容淡定。
  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三年,刘绪贻出生在湖北黄陂县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这位自强不息的农村子弟一直奋斗,走出了乡村,走出了武汉,最终走进美丽的水木清华,如愿以偿地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
  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刘绪贻和几位同学结伴南下,跋涉千山万水来到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业。作为社会学系的学子,陈达、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社会学大师都是他的授业老师。在学术空气自由民主的西南联大校园里,他也有幸成为雷海宗、吴宓、冯友兰、叶公超等大师的及门弟子。
  而今,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大已经成为中国大学史上的一段神话,当年的青葱学子也日渐凋零。在最近出版的回忆录《箫声剑影》里,刘绪贻所描述的西南联大不仅令读者神往,而且成为今日学子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工作了4年以后,刘绪贻毅然辞去政府工作,在抗战结束的前一年赴美留学,终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学位。当他回国之际,内战已经开始,知识界为中国的前途担忧。回国前思想已经向左转的刘绪贻开始关注政治,这位武汉大学的副教授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时政文章,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专制和腐败,要求实行“人民自己做主的真正民主”。
  建国后,思想进步的刘绪贻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代秘书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从事了一段实际工作后,他于1964年重返武汉大学研究美国史,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校园。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著述等身的刘绪贻已经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2002年,在完成了六卷本《美国通史》的主编和撰写工作后,年已九旬的刘绪贻再次拿起笔来,像60多年前一样,写下一篇篇时论文章,针砭时弊,抨击儒学的糟粕,鞭挞腐败。
  刘绪贻曾坦言:“我对肃清祖国封建余毒,发扬科学与民主。以至人类之命运,均甚关切,自觉使命仍然不轻。”诚如他的好友李慎之所期盼的那样,90岁后的刘绪贻“以老迈之身,无畏之精神,大声疾呼,作悲壮之努力,发聋振聩。”
  “北有周有光,南有刘绪贻。”就像105岁的周有光老人一样,年近百岁高龄的刘绪贻老人笔耕不辍,讲真话,摒伪学,讲常识,弃虚妄,绝不随风转舵,虚与委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他们共同的终极关怀。
  
  今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
  
  马国川:您在《口述自传》里讲到,您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读书,接受的是博雅教育。什么是博雅教育呢?
  刘绪贻:博雅教育就是通才教育,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它和苏联搞的那种教育体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说。一个人的眼光要阔达,胸襟要开阔,有宽容心,兼容并蓄。
  1952年进行院系大调整,完全是学苏联,照搬苏联的教育体制。当时许多学者都反对,潘光旦先生还公开提出“应该缓行”,可是没有用。
  马国川:和那种苏联式的专才教育比起来。博雅教育还是比较科学的教育方式。
  刘绪贻: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太专的话,往往瞎子摸象,对于社会总是从他的专业角度看问题,很容易钻到牛角尖里面去,不能够看到整个的社会形势。因为胸襟不开阔,视野比较狭窄,也没有关怀全人类的浩然之气。
  马国川:在您看来,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和经验是什么呢?
  刘绪贻:10个字,科学、民主、爱国、艰苦、团结。主要还是民主、科学。
  马国川:没有独立思想,就没有人才。国家总理都几次感慨地发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
  刘绪贻:原因很简单,因为管得太死了,不让自主,所以就出不了人才呀。所民主、自由、法治。
  马国川:后来为什么思想开始左倾了呢?
  刘绪贻:原来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不喜欢政治,一直喜欢搞学问。但是后来国民党贪污腐化,让人失望。当时我认为,国民党不能够挽救中国的危亡,如果只依靠国民党的话,中国也很难现代化。后来我在美国认识了一个美国人,他可能是个以大学必须有自主权,没有自主权很难培养真正的人才。
  
  我是一个“两头真”
  
  马国川:您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绪贻:我是1913年出生的,6年以后就发生了“五四运动”。在中学我接受的主要是“五四”的启蒙教育。直到大学期间,我都受到“五四”启蒙教育的影响。当然,我所说的“五四”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在大学里,包括后来到美国大学学习,我深深地受了自由主义的影响,信仰的是科学、美国共产党员,我受到他的很多影响。再加上我觉得反正国民党不行,所以慢慢就相信了共产党。
  人民群众只要接触了新的东西,就会独立思考。现在我常常想,为什么我在解放前后那么盲目信从呢?因为当时我看的东西,都是人家愿意让看到的,都是他们做得比较成功的,比较好的,所以就相信了。现在各种观点不同的书籍都出来了,历史真相逐渐了解了,怎么还能够盲目信从呢?
  现在不是有一种“两头真”的说法吗?我现在似乎也可以称为一个“两头真”。1979年起,我的主要工作是实事求是地研究美国史,2002年起,也就是90岁以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写文章呼吁民主,呼吁法治,反对传统文化,主要是反对儒学里的腐朽和糟粕。
  上世纪40年代,我在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的硕士论文,就是彻底揭露儒家学说的保守性和反动性,认为儒学统治是阻碍中国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马国川:您认为儒学的保守性、反动性是阻碍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但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比如说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人却认为,儒学可以进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刘绪贻:你说的这些新儒学的领袖人物,我有一篇文章就是批判他们的。我说,儒学里本来是没有产生科学、民主的因素的。新儒学也承认儒学里找不出来产生民主和科学的因素,可是牟宗三认为,从道德的观点来说它应该有,所以就必须有。这是什么话?毫无道理。
  
  民本不是民主
  
  马国川: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路就是现代的科学民主法治的道路,另一条和它相反,那就是中国传统的专制的、人治的道路。如果有些人拒绝前一条道路,当然就会选择后一条道路。
  刘绪贻:中国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还是要反封建反专制。其实,早就有好多人提这个问题。中国的问题是反资产阶级太早,反封建不彻底,太不彻底。
  到现在为止,儒家思想的影响还很大。比如,有的报纸上还提“父母官”,共产党的官应该是人民的儿子,怎么叫做“父母官”?父母官就是孔夫子的思想。报纸上 有时候还说“以民为本”,这也是儒家思想。民本不是民主,中国只有民本的传统,没有民主传统。
  马国川:民本就是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不是民主思想。
  刘绪贻:以民为本,就是说要给人民一点小恩小惠,来换取统治者的绝对统治。而民主是让人民自己做主,完全是两回事,不能够替代。
  马国川:看来,区分开民主和民本两个截然不同的命_题是非常重要的。
  刘绪贻:李慎之原来以为是任仲夷最先提出这个问题,后来他才发现,是我最早提出来的。1948年,我在上海的杂志《时与文》上发表文章《只有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就指出了民主与民本的区别,呼吁人民群众不要上当。
  马国川:当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
  刘绪贻:这篇文章是争论出来的。那时候我在武汉大学教书,住在教授的单身宿舍,每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经常和其他单身教授争论一些现实问题。当时,蒋介石搞小恩小惠,吹嘘自己是在搞民主。我有两个同事,都是老资格的教授,他们两个认为蒋介石是在搞民主,我就和他们争论。后来我就写了这篇文章,揭露蒋介石搞的是民本,不是民主。
  马国川:当时您写这样的文章,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吧?
  刘绪贻:没有直接的影响。
  
  应该自觉地、自主地来搞民主
  
  马国川: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最重要,如果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主会随之而来。
  刘绪贻:从前美国的老布什就是这个观点,他认为,只要中国积极不断地发展经济,将来总有一天政治会走上民主道路。能不能够是一回事,即使能够,也不知道等到哪一天啊。所以,还是应该自觉地、自主地来摘民主,而不是被动地让民主自然地形成。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其他领域的改革和建设步履蹒跚,亟待努力啊。为什么我98岁了,还要写文章呼吁民主法治?就是希望还是积极地推进民主和法治,希望能快一点。
  马国川:但是,在目前的状态下,改革难以推进,有识之士都感到忧心忡忡。
  刘绪贻:中国改革到了深水区,因为既得利益抵制社会改革。60多年以前我就讲过这个问题,当年我的硕士论文的副题是“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今天中国改革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既得利益已经捞足了,要他们主动改革很难啊。
  马国川: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您认为中国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刘绪贻:美国建立与维护法治体制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你看美国的宪法,它很简单,很朴素。在美国,经常有人把案件提到宪法这个高度来起诉。
  
  走向一个自由、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
  
  马国川:现在,民族主义思潮也有抬头,还有民粹主义,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刘绪贻:我觉得民族主义讲一讲也可以,但是不能过分,不能搞过激的民族主义。
  我认为,从社会学的观点看,人类社会是在不断扩大的。随着科学发展,随着技术、交通、交流不断地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断地提高,社会在不断地扩大,起初最基本的人类组织是家庭,家庭慢慢地变成氏族部落,后来变成部落联盟,然后变成国家,,现在又慢慢地有联合国。当然现在联合国还不起法律的作用,只能够起道德的作用。但是,像欧洲联盟现在把主权国家的一些权力加以限制,慢慢实现整个欧洲的一体化。我觉得,这个趋势还是会继续发展。
  马国川:现在有一本书就叫《中国统治世界》。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以后,有些人说,以后美国不行了,资本主义不行了。还是中国这一套行。
  刘绪贻:中国怎么可能统治世界?这是瞎吹。动辄说,资本主义不行了,就我们自己行,不足为信。这种话说了多少次?
  马国川:您注意到了吗,近些年有人大讲“中国模式”。
  刘绪贻:中国模式还有待不断完善。通过不断的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我们会不断走向一个自由、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
其他文献
2010年11月28日维基解密关于美国政府电报的泄露(简称“电报门”),被一些美国政客和外交人士称作“美国外交9·11”,而意大利外长弗朗科·弗拉蒂尼升级称其为“世界外交的9·11”。25万份美国驻各国使领馆和美国国务院的通讯电报被每天源源不断地在维基解密网站以及上千镜像站点泄露给网民,世界各大媒体现在以专门篇幅来报道维基解密内容和创始人阿桑奇的八卦,但却忽视了这一“外交9·11”的指控,甚至有些
有个英文单词Gossip,它的原义是“教父教母”,后来变为“亲朋好友”,又变为亲朋好友间必有的“张家长、李家短式的闲扯淡”,最后变成了“八卦”。“八卦”的说法起源于香港,香港以前的报纸有一个副刊版,找来一堆作家专写道听途说的琐闻,那个版编排得像是八卦图形,于是这种琐闻即称“八卦”。  西方的报纸以前被视为“公器”,只谈公共事务,不谈“八卦”。但19世纪末,欧美进入畸型繁荣的“镀金年代”,一堆新富世
改革的转型和转型的改革  李凡(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社会对改革的评价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批评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改革死了”已经成了一部分社会群体对改革的评价。  在中国的改革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包括一些国有企业、政府官员和与他们密切关联的资本群体。这些利益集团垄断了由改革而出现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而另外一些
深圳民政局的先行先试,让人看到观念先行和制度创新的力量,而这正是深圳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珍贵经验。民政局的改革实践也证明了只要有序放开、合理监管,社会组织不仅不会给政府“添舌”,还能成为政府下一步改革的“助力”。    2010年12月3日,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成功落户深圳,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主动抛出橄榄枝的深圳民政局,也受到大众围观。  壹基金在深圳民政局注册,打破了两道藩篱:公募基金会由民
每当说起大学生就业,不少人都认为这一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出了问题,说他们热衷于政府机关、大国企,而不愿意去民营企业,太过务实和功利。其实,这不是哪一代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社会,大型国有企业重新崛起,“无边界扩张”,与政府一道,快速掌握了庞大资源,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前景萎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理性的个体,在选择就业时,倾向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没有抗争就没有和解  唐 昊    读了辛鸣先生《以真共识求得大和解》一文,颇有所感。站在同情弱者、渴望公正、担忧暴力的立场,为弱势的利益要求强者改弦更张,正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不过,知识分子在这里所吁求的“共识”之“共”其实并不存在,更多的只是让强者接受弱者的“识”,并让渡自己的利益、承认弱者的权利罢了。这种吁求当然体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怀,但实际上并不大有用。  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强者为建
调整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利益格局,不同专家学者强调的着力点各有侧重,但核心都在于要找到利益平衡点。    进入“十二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如箭在弦。从“城市”到“城乡”,一字之差却意味深长,标志我国真正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代。  城乡统筹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而这个进程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本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那么,面对这样的调整,实践推进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也许,辛格总理从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取经西归”后,会拿出更多的鲜活案例来说服同样尊奉马克思主义的左翼盟党顺应潮流,给已经落后13年的印度经济改革一个新机会。  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他任期的倒数第二年踏上了北京的红地毯。76岁的他在3天时间里参观奥运工程,出席中印经贸、投资与合作峰会,主持柯棣华中印联合医疗队的成立仪式,并在中国社科院发表倡导亚洲合作的演讲,却将一直龃龉两
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军事手段先进多样、政治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纳萨尔派要想再依靠“小米加步枪”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武装夺取政权是很难的。纳萨尔派要想长久生存只能另谋它法。在这方面,尼泊尔毛派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在国际上,没人敢小视印度。其不仅拥有核武器和洲际导弹,而且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崛起势头迅猛。然而,在国内,印度却一直饱受克什米尔宗教极端主义、东北分离主义以及纳萨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人都会以各种看似奇形怪状的标签寻找自己,但如果抛开这些表面,或者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时代的脉络。因为青春,比它的表征更难以理解,它是过去即不再的短暂力量。而当它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时,会爆发惊人的影响力。  今日,美国文化的反思者提出,流行文化里面还剩下什么?半个世纪以前的流行文化,也是青年为主体所塑造的文化,在美国带出一整个不同的时代。那是反战的时代、自由的时代、摇滚乐的时代,也是大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