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民间信仰的推动力有多大?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届海峡论坛于6月12日在厦门如期举行。两岸民间信仰交流成为今年论坛的一个重要板块。
  此前,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称,论坛将在福建的9个设区市先后举办郑成功、定光佛及陈靖姑文化节,关帝文化旅游节,大圣文化论坛,妈祖及闽台佛教文化活动周等等,以此打造两岸信众交流的平台。
  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台湾乡亲80%祖籍福建,渡海赴台之时也带去了妈祖、保生大帝、关帝、陈靖姑、定光佛等祖籍地民间信仰。其中保生大帝在台湾的分灵庙达370多座,信众500多万人。妈祖庙800多座,信众1600多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3 ,而福建莆田湄洲的妈祖祖庙则是台湾妈祖信众信仰的“源头”。
  海峡论坛重视这块内容,看重的正是闽台民间信仰在两岸交流中的推动力量。前来参加本届论坛“定光佛文化节”的台湾联合大学副教授刘焕云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说,“民间信仰是两岸的感情纽带,它在团结两岸民众方面力量巨大。”
  
  信众“形散而神不散”
  民间信仰诸神灵的闽台信众,他们形散而神不散,只要是与信仰有关的拜神活动,两岸间几乎一呼百应。
  这样的气势,福建祖庙的妈祖、保生大帝赴台巡游时的热烈氛围可见一斑。
  1997年1月开始,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游历19个市县,驻跸35个妈祖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万人次的朝拜,台胞称之为“千年走一回”的世纪之行,台湾媒体以“十里长街迎妈祖,火树银花不夜天”等来描绘巡游场面。妈祖金身巡游台湾的照片编入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巡游活动创下了两岸恢复交流以后,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妈祖文化入岛纪录。
  2002年5月8日,应金门妈祖信众邀请,湄洲妈祖金身巡安金门,金门信众3万多人次虔诚膜拜,场面极其热烈。此前,时任金门县长李炷烽、金门妈祖宫庙负责人代表吴素兰专程赴湄洲祖庙谒祖进香,并议定妈祖金身巡安金门的具体事宜。当时,祖庙董事会赠送金门天后宫一尊9.9米高的妈祖石雕像,石像安奉于金门料罗湾公园。
  在台湾仅次于妈祖的第二大民间信仰保生大帝亦于去年10月赴台巡游。在台12天,保生大帝神像自北向南,巡经台湾18个县市,9座保生大帝宫庙,并在其中5座宫庙驻跸接受分灵庙会香及信众朝拜,这是保生大帝神像巡游时间最长、路程最远、巡游宫庙最多、参与人数最众的一次。
  被全球1亿多客家人誉为“客家保护神”的福建武平县均庆寺定光佛金身去年也首度巡游台湾,巡经彰化、台中、台北等6县市外,定光佛金身还驻跸3所庙宇供台湾信徒朝拜。随着客家人迁徙,定光佛信仰于明清时期传入台湾。
  今年6月13日在闽西武平出席“海峡客家风情节”的国民党中常委、台东县议会议长饶庆铃告知本刊记者说,“我是从武平移居到台湾的客家人,定光佛是闽台客家共同的祖先,也是我们共同的信仰。它把两岸信众的心连在一起,也为两岸民众搭起友谊的桥梁。”
  不仅如此,遍及福建的许多祖庙在台湾都在分灵、分香。湄洲岛妈祖庙与台湾800多座妈祖分灵宫庙建立了联谊关系,还与一些台湾妈祖宫庙结成至亲庙。闽南漳州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关帝、三平祖师等,在台湾都有几百座的分灵、分香。闽西武平定光佛分灵在淡水鄞山寺、彰化等百余座寺院。
  闽台寺庙间的分灵、进香和巡游活动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体现着传统文化中根与叶、源与流的密切关系, 体现着闽台文化区的历史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台湾分灵庙纷纷以赴福建祖庙进香为荣, 以请得福建祖庙的分身神像来标榜自身的正统地位,并借此来吸引信徒、扩大香火。
  
  以信仰冲破政治隔绝
  两岸民间往来隔绝30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种隔绝才被冲破。在这个过程中,闽台民间信仰的往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80年代初到1986年,一些台湾信众不顾台湾当局的阻挠秘密绕道回闽谒祖拜庙,那时主要是祭拜妈祖、关帝、保生大帝与开漳圣王等,暗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
  1987年,台湾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带领保生大帝的信徒,冒着风险跨越海峡,回到漳州角美白礁宫谒拜祖庙。台中大甲镇澜宫多位董事也率团绕道日本,到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参加妈祖千年祭典,被称台湾信众的“破冰之旅 ”。
  1988年,国务院批准湄洲岛对台胞开放。次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苏澳南天宫董事会组织20艘渔船224名信众,冲破重重阻力,从海上直航湄洲朝圣,开创1949年后两岸大型船队直航的先例。
  此后,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回大陆探亲。大批台湾妈祖信徒蜂拥到妈祖庙朝圣,仅1989年10月8日,就有3000多位台胞参加妈祖羽化升天纪念。进入90年代,两岸妈祖信徒的往来更是络绎不绝。
  2001年1月1日,500余名马祖乡亲第一次通过马祖—马尾航线实现了到湄洲妈祖祖庙朝圣的愿望,完成两岸分隔多年来首次“宗教直航”之旅。2007年5月,马祖进香团直航妈祖的故乡——莆田湄洲,实现了湄洲和马祖首次通航。
  
  扮演传承和教化角色
  对于民间信仰扮演传承角色的话题,身兼台湾苗栗客家文化电台客语节目主持人的刘焕云博士深有感触。
  他告知本刊记者,“闽台血缘相同,恭拜的神灵也一样,两岸客家就是通过这个环节来凝聚。台湾客家话现在是苟延残喘。我在大陆探访过许多客家地区,也有这种危机,如何延缓两岸客家话的死亡?我们可从民间信仰去强调客家认同,父母亲要给下辈灌输客家的文化,这本身就是传承啊。”
  在刘焕云看来,中国文化的复兴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走。大陆在“文革”时废弃民间信仰,现在又恢复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民间信仰隐含着中国几千年的那种深厚的生命力,其实这就是一种传承。
  这样的传承现在又有新的特点,那就是以朝拜进香为内容的民间信仰交流与学术研讨结合起来了。如何引导民间信仰的发展,探讨其中的内在规律,已为两岸学者共同关注,而专家学者的研讨又有助于这种文化和信仰的继承。
  至于民间信仰所发挥的教化功能,年近七旬,担任台湾彰化寺庙主任10年,现为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的张世良先生说得极为透彻:
  “很长一段时间,两岸的交往都把政治看得太重,却不考虑人民的感受。甚至为了某种政治理想,彼此弄得家破人亡,引发战争。今天,定光佛就教导我们应该追求和谐、慈悲,倡导我们要合作,不要对抗,其实民间信仰的重大意义也在此。”
  在武平举办的“定光佛文化节”的现场,闽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钟德彪先生随即呼应张世良的观点。他认为,定光佛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爱”,两岸信众用香火共同祭拜神明,这样的陶冶、熏陶和教化,大的说对维护社会安定,小的说对净化和慰藉个人心灵都很有帮助。
  事实确是如此,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成为信徒精神寄托的场所。民间信仰中的某些戒律、道德观念中所包含的一些内容,如惩恶扬善、维护和平等等,均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助力。
  
  “重土爱乡”的文化认同感
  两岸共祭定光佛祖,体现出闽台区域文化和信仰交流的吸引力和认同感,也让在场的台湾信众有一种寻根和回家的感觉,提醒自己“不要忘本”。
  在上世纪宗教、民间信仰于大陆被政治行为摧毁严重,现在又有复苏、兴盛之象。“夫政者,以辅民志者也,有时而乱;礼者,以定民俗者也,有时而弊。然则其用以范围一世之人心者,不得不籍之宗教。”可见,民间信仰自有其存在的意义。
  而台湾民间信仰,从早期的移垦到现在的生根,并没有因着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等的变迁中而消失,仍是现今社会中大部分人的信仰中心。
  对于近年大陆与台湾的民间信仰热络现象,钟德彪认为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现在对台交流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做好台湾基层民众的工作,从而增强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认同感。
  民间信仰因其草根性反而贴近民众,它不受其它因素所影响,完全表现信众的内心世界。从这个层面讲,民间信仰的往来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含义,它所反映的是台湾民众对闽台同一文化区的认同。
  台湾史籍对台湾居民这样概述:“台湾主人,中国主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闽台两地,民俗相似,信仰相类。神缘的推广把两岸同胞共同的宗教文化或地缘文化连在一起。
  不过,也有福建本土的专家学者提醒说,在今后的两岸关系中,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互动仍然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当中,还应该正确认识闽台宗教文化的异同,取长补短;要建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架构、促进良性互动;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政治化倾向。
其他文献
深圳民政局的先行先试,让人看到观念先行和制度创新的力量,而这正是深圳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珍贵经验。民政局的改革实践也证明了只要有序放开、合理监管,社会组织不仅不会给政府“添舌”,还能成为政府下一步改革的“助力”。    2010年12月3日,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成功落户深圳,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主动抛出橄榄枝的深圳民政局,也受到大众围观。  壹基金在深圳民政局注册,打破了两道藩篱:公募基金会由民
每当说起大学生就业,不少人都认为这一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出了问题,说他们热衷于政府机关、大国企,而不愿意去民营企业,太过务实和功利。其实,这不是哪一代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社会,大型国有企业重新崛起,“无边界扩张”,与政府一道,快速掌握了庞大资源,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前景萎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理性的个体,在选择就业时,倾向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没有抗争就没有和解  唐 昊    读了辛鸣先生《以真共识求得大和解》一文,颇有所感。站在同情弱者、渴望公正、担忧暴力的立场,为弱势的利益要求强者改弦更张,正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不过,知识分子在这里所吁求的“共识”之“共”其实并不存在,更多的只是让强者接受弱者的“识”,并让渡自己的利益、承认弱者的权利罢了。这种吁求当然体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怀,但实际上并不大有用。  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强者为建
调整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利益格局,不同专家学者强调的着力点各有侧重,但核心都在于要找到利益平衡点。    进入“十二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如箭在弦。从“城市”到“城乡”,一字之差却意味深长,标志我国真正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代。  城乡统筹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而这个进程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本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那么,面对这样的调整,实践推进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也许,辛格总理从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取经西归”后,会拿出更多的鲜活案例来说服同样尊奉马克思主义的左翼盟党顺应潮流,给已经落后13年的印度经济改革一个新机会。  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他任期的倒数第二年踏上了北京的红地毯。76岁的他在3天时间里参观奥运工程,出席中印经贸、投资与合作峰会,主持柯棣华中印联合医疗队的成立仪式,并在中国社科院发表倡导亚洲合作的演讲,却将一直龃龉两
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军事手段先进多样、政治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纳萨尔派要想再依靠“小米加步枪”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武装夺取政权是很难的。纳萨尔派要想长久生存只能另谋它法。在这方面,尼泊尔毛派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在国际上,没人敢小视印度。其不仅拥有核武器和洲际导弹,而且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崛起势头迅猛。然而,在国内,印度却一直饱受克什米尔宗教极端主义、东北分离主义以及纳萨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人都会以各种看似奇形怪状的标签寻找自己,但如果抛开这些表面,或者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时代的脉络。因为青春,比它的表征更难以理解,它是过去即不再的短暂力量。而当它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时,会爆发惊人的影响力。  今日,美国文化的反思者提出,流行文化里面还剩下什么?半个世纪以前的流行文化,也是青年为主体所塑造的文化,在美国带出一整个不同的时代。那是反战的时代、自由的时代、摇滚乐的时代,也是大麻
初冬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武汉东湖之畔的珞珈山麓,走进刘绪贻教授的书房。  老人从书桌前站起来,步履稳健地走过来,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红润的面庞,饱满的记忆,清晰的表达,很难让人相信,这位老人已经98岁高龄。在老人娓娓的谈话中,百年的历史沧桑都化为从容淡定。  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三年,刘绪贻出生在湖北黄陂县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这位自强不息的农村子弟一直奋斗,走出了乡村,走出了武汉,最终走进美丽的水
“照片不会说谎,它也并非真相本身。照片只是一瞬间的主观印象。我最喜欢摄影中无法预期的下一刻,你必须保持关注,等待出乎意料的瞬间。”  —玛蒂娜·弗兰克(Martine Franck,1938~2012)比利时人玛蒂娜·弗蘭克是少数在国际上备受认可的女摄影师。她的作品或有趣,或温馨,或是纯粹的唯美,因时代的经典、人性的缩影而成为永恒,让人每次翻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这些作品出现在著名的《生活》
维稳成本    回顾2010年,围绕具有中国特色的“维稳”问题的焦点事件让人格外夺目。在迎来2011新一年的时候,一则“退休副省级官员带村民上访”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根据公开的报道内容看,这个事例可以用来解析2010年的一些显著特点。这些特点有可能在2011年会进一步显现。  首先,上访,尤其是进京上访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更多的是一个共输的结果。不法公司通过遣返进京上访人员牟利;有的“钉子户”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