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永远在途中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c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面勾画着自己的梦,另一方面探索着美梦成真的路”,这是陶西平同志在《追梦人:陶西平教育漫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中对“教育工作者究竟是怎样的人”的一种基本解读,也是他对自己50余年来教育行走状态的一种真实的描摹。
  该书收录了作者自2004年5月至2008年4月写就的94篇长短不一、话题各异的文章,它不受封闭体系的桎梏,“散”中有“魂”,“杂”中有“神”,而这“魂”、这“神”,实在是值得我们用目光去抚摸、用心灵去体悟的。
  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曾说,他这辈子见过写小说的、教书的、画画的,但没见过“知识分子”。今天,我们教育界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我们可能有教学论专家、教育管理专家、教育评价专家,但却很少有“一般的教育家”。“一般的知识分子”要有对整个人类的一般关怀,而“一般的教育家”也应该对教育保持一种公共的、终极的关怀。这种关怀源于勇承使命的担当,源于慎终追远的考量。细细地品读《追梦人》后,我想说,陶西平同志正是这样一位稀缺的“一般的教育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但具有“一般的教育家”的特质,而且并不因为关注视野的宏博而牺牲自己的专业性。在其书稿中我们看到,他在高度关注最一般的教育问题,且持久保持权威发言席位的同时,又能轻松地驾驭有关基础教育几乎所有专业领域的问题。由于“贯通”,所以他在教育的诸多领域中出入自由,既有自然磅礴的大气,又有举重若轻的从容。
  与终极性的关怀相伴而生的是终极性的追问,这种追问牵引着我们找寻回到教育原点的路。在《追梦人》中,作者对教育根本价值的追索、对工具理性膨胀的忧思、对研磨学生的关注等等,无不展示出其清晰的思维路线,即不为现象所迷惑,不为枝节所牵掣,直抵本源、本质与本体。作者对人们近年来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做的种种积极的探索给予热情的鼓励,同时亦能冷眼观潮。在这一“热”一“冷”间,许多带有根本性的“真问题”浮出水面,促我们深思,助我们觉悟。
  在处理局部问题时关照整体,在处理当下问题时考虑长远;“多一点系统思维”,多一点综合思考;尊重教育规律,“一切经过实验”;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对立中找到平衡……这既是作者对我们的忠告与提示,同时也显现出作者自身鲜明的思维特质。这种带有“实践取向”与“建构性批判”特质的思考方式使他的研究既有较高的站位,又更接近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实践取向”是作者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底色。这种研究从内容上说,摒弃了“知性取向”的种种弊端,不囿于纯学理性的思辨,而是直面大变革背景下教育实践领域的诸多挑战与难题,在关注“是什么”、“为什么”的同时,更着眼于对“如何做”的理性把握;从方法上说,它实现了由“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到“理性的具体”的过渡,使思维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层面。作者将繁多的知识进行浓缩,又把浓缩了的东西再次释放出来。在这由“多”而“一”再到“多”的过程中,他超越了“杂多”,实现了“归一”,而后,又在更高的水平上为我们展现了事物本身的斑斓与丰富,体现出其对实践这一复杂系统的极强的把握能力。而且,他常常是悟透了、嚼碎了,方才给人。“建构性批判”是作者研究问题的另一个基本底色。如在涉及教育科研的几篇短文中,他对带有功利色彩的“快文化”、对以概念化研究取代实效性研究和以粗放式研究取代精细式研究的“新的教研症状”等都进行了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并非纯粹的“否弃性批判”,而是以关怀为基础的“建构性批判”——在“批判”的同时,亦给出“建设”之路。而且读他的书我们能时时感到,他所作的批判不是单纯地对客体进行指责,而是把自己置入其中,为“我们”而忧、而思;在他的文稿中,或许有比较尖锐的批评,但绝无指手画脚、趾高气扬的霸气。
  在影视、文学作品“离感官越来越近,而离心灵越来越远”,教育界“不同学派的文章越来越多,但有生命力的东西越来越少”的今天,这样一部“大家”之作尤其值得我们珍视,也特别能让我们亲近。作者关注的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讲的是大家听得懂的话,写的是大家读得懂的文,因此,他是离大家很近很近的一位“大家”,是大家的同路人、同行者。
  品他的书,我们获得教益,也收获感动。他把半个多世纪积聚的对教育的热恋化为推动教育变革、追寻理想之梦的执著努力:没有谁给他规定工作量,但他却忙得让所有的人都不敢在他面前说“忙”;他已经足够丰满了,却还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从他的多篇文稿中我们看到:他能为一个最普通教师的最普通的行为而感动,能随时随地汲取使自己生长的营养、促自己超越的力量。这样的追梦人永远是年轻,这样的追梦人永远在途中!
  
  (编辑 许丽艳)
其他文献
拍摄地点:上海格致中学  拍摄主题:校名文化  格致中学的前身为格致书院,有着134年的办学历史。校名来源于《礼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的“格致”二字。格致一词本身就蕴含着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追求。因此,格致中学在校园中处处彰显格致特色,让无形的格致文化有形化。  格致中学共有5栋建筑。在有着近90年历史的“校史楼”前,有一块高达三米多的巨石,上
教育为谁?教育为人。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自身的教育行为对此诠释得并不完美,甚至还存在着重大缺陷。关于教育为谁的问题,我们常常说得动心,做得伤心。前不久,我和江苏常州市一所中学的4位教研组长一行5人造访了英国肯维岛(Canvey Island)上的3所学校——费泽威克学校(Furtherwick Park sch001)、圣凯瑟琳教会小学(St Katherine’s Churc
[摘要]教师要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建立强烈的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明确的思维取向;要致力于探索“具体的真理”。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强化教师独立思考能力的组织制度与组织形式。  [关键词]教师发展;独立思考;具体的真理;创造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48-03    独立思考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最为缺乏的一个专业素养。教师对课改的种
杭州江干法院前两天判了一个盗窃案,案值不大,偷化妆品。有两个点比较意外,一是“伸手被捉”的是个年轻的舞蹈老师,收入丰厚,不是为了钱;第二,经鉴定,她患有病理性偷窃,即所谓的“偷窃癖”。最后因为是“偷窃癖”,法院认定其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依法轻判,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做鉴定的是浙江省立同德司法鉴定所,马永春主任参与了鉴定,他同时也是省立同德医院心身二科主任。  “偷窃癖”,释放了她本身的压
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是历代师生校友共同创造、记录与发展的记忆,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该如何充分挖掘、整理校史和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如何用厚重的校史和优秀的文化实施教育活动,以学校精神凝聚师生和校友,并且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内动力?  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有校史馆。2012年,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史文化对师生的凝聚、规范
一次,一个电视节目中介绍了一种对治疗儿童语言障碍特别有效的“海豚疗法”。看后我感到这种,方法对我们转化“后进生”很有启发。  “海豚疗法”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儿童与海豚建立亲密的关系。一个有语言障碍的男孩被他的父母带到了海豚馆,两位女驯养员主动、亲切地与男孩打招呼,男孩的父母与驯养员交谈了几句后便离开了。整个海豚馆里只剩下这个男孩、一只正在水中穿梭游玩的海豚和两位女驯养员。这时,女驯养员让
[ 案例1]    李老师是从外地引进的青年语文教师。也许是因为教学经验不足,他的课堂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可他爱看书、善思考、会写作,时常有文章在省、市报刊上发表。对此,一些教师语含讥讽:“吃饱了没事做,专门写文章。”好心人劝李老师:“还是用心抓抓课堂教学质量吧!”而学校领导却没有把他看成另类,反而支持他继续写作。领导鼓励他,让他做了两件事:(1)组织学生成立了写作兴趣小组。在李老师的精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基于一种对历史、对事业负责的使命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陈如平研究员为总主编、以该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人员为主要研究团队,系统总结梳理了过去四十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最终形成并出版了《辉煌四十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大事记》的出版为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基础教育发展的人士提供了系统回望我国基础教育四十年改革历程的完整素材,也为基础教育
“又要写讨厌的个人小结了,交上去又没人看,真无聊!”无意间听到教师随口说的一句话,刚当了半学期校长的我,心里很是在意。最近,我正陆续收到老师们按我的要求写的半学期的工作小结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  也许是教师的那一句话刺激了我,连续几天,我一有空儿,就开始阅读教师的“大作”。也许是被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工作业绩所感动,读完几篇后,我竟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写上自己的点评,对教师的工作或褒奖或提出建议。
【编者按】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两年来,八大实验区精心组织、系统推进,因地制宜、科学实施,形成了具有借鉴参考价值的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方法。在《管理标准》即将正式印发颁布之际,本刊编辑部特别走访教育部相关司局和部分实验区,实地了解《管理标准》出台的过程及各地实验推进情况,并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从不同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