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平衡政策的历史考察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go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演化过程的回顾,阐明了传统体制下实行财政收支平衡政策的合理性,同时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来自稳定、发展、改革三方面的财政减收增支的压力,再加上财税体系自身机制的缺陷,造成了此后财政收支连年失衡。作者通过对财政赤字的扩张效应、排挤效应、利益摩擦缓冲效应的分析,论证了我国财政赤字有别于西方国家财政赤字的特点及其正、负面作用,归纳出今后财政政策定向、定位的要点。
其他文献
本文是对《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上刊载的王荫庭《"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一文的评议和商榷,也兼同其他哲学界流行的与"社会存在"相关联的如"意识形态"等范畴的某些释义相商榷。作者赞同王荫庭提出的"‘社会存在’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新释义,但不同意他所论证的"社会存在"还有另一含义即所谓"本体论意义",也不同意"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之说。
<正> 由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八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2年8月13-17日在烟台召开。这次会议从社会发展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角度,探讨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现根据大会提交的论文和会议发言,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下一步面临的问题吕欣(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副所长)和秦池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就这个问题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国际形势与当前改革
<正> 中国法律史是我国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资料十分庞杂,其专业词语数量甚多而又古奥难懂,因此各种有关的工具书就成了治中国法律史者的良师益友。当前,我国出版的收有中国法律史词条的工具书大致有这样几类。一类是综合性的辞书,如《辞源(修订本)》(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和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
本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目标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作者论述了科技,经济等11个方面作为现代化目标的意义,列举统计数字说明了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从国际比较中指出了尚存在的差距,并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相应的对策等表明了自己的见解。
本文指出,在风云交幻的世界形势下,东亚地区正逐渐演变为21世纪世界的极其重要的区域。人们不仅关注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越来越关注其文化因素。东亚地区的"共生性道德气质"是取调合而舍对立、取结合而舍分裂、取"大我"而舍"小我",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生存,相互支撑,一道繁荣。这种气质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儒教,当然它决不限定于儒教的"三纲五常"。在佛教的精髓思想中也包含这种气质。当21世纪宣告黎明时,东亚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精神领域,定会为世人瞩目,成为导引人类历史的动力,被寄予极大的期
<正> 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它源远流长,曾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的开合演进。近百年来,由于东两方文化的交融汇合,儒学不再成为民族文化的主流,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仍然深深地潜藏于民族文化体系之中。它作为文化之"根"或"文化基因",对民族文化自创力的褒扬和创造,往往借"传统"之力作用于文化深层结构之中。因此,儒学的研究始终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受到广大学人的关注。毕诚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领域致力于儒学的探讨,撰成《儒学的转折——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
<正> 这是四十多年来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研究谶纬的学术专著。钟肇鹏先生潜心中国哲学研究数十年,于两汉用力尤多,成果卓著。该书是钟先生多年研讨汉代谶纬的结晶。全书分为十一章,论及谶纬的起源和形成,谶纬篇目及纬书解题,谶纬的实质和主要内容,谶纬中的孔子及其弟子,谶纬与汉代今文经学,谶纬与政治,谶纬中的哲学思想,谶纬与宗教,谶纬与历史及自然科学,谶纬的流变和影响,谶纬的辑佚和研究。全书取材广博,论辩精审,剖析入微,文字明晰,创见迭出。仅就个人一孔之得,该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成就。其一,对谶与纬的
<正> 近年来,关乎心态研究的课题已逐渐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罗宗强教授撰写的《玄学与魏晋
本文主要分析"S是P"句式中系词"是"的逻辑意义和哲学意义。作者区分了关于"是"的意义的八种理论,即存在理论、外延理论、内涵理论、相似理论、语用理论、扩大理论.同一理论、个别一般理论,并讨论了这些理论的逻辑和哲学后果。作者最后作出结论说:(1)对于"是"的意义的精确分析,不仅对于逻辑学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哲学也是重要的:这里隐藏着理解不同的哲学立场特别是不同的逻辑类型的秘密。(2)语言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要想用一种逻辑或哲学理论统一地说明所有语言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能够解释某类特定的语言
本文认为,在解释学的历史演变中,施某尔马赫的解释学革命根本改变了解释学的问题方向,标志着二种普遍解释学理论的诞生。在对这一理论的发掘和阐述工作中,狄尔泰、伽达默尔等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文章对有关哲学家关心的"两种解释"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不仅是两种解释方法,而且是统一的理解活动的两个方面,是一种开放的辩证运动;解释学的真正任务是理解"文本",而不是理解写作文本的人,因此"心理解释"只能被看作对文本统一理解过程的一个方面,它对"语法解释"并无先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