鹓鶵与蟾蜍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义山诗《安定城楼》中有句云:“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就其字面意思,是说自以为腐败的死鼠也是美味,生怕鹓鶵抢吃而猜忌不已。这其实是用了《庄子·秋水》的中一个寓言故事。那寓言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鸟,子知之乎!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刍鸟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原来义山诗句和庄子的寓言都是说非高贵的梧桐木不居、非洁净的竹实不食、非甘冽的泉水不饮的鹓鶵,是不屑于接触腐鼠这种脏东西的。而把腐鼠当自己美食的鸱却猜忌鹓鶵来抢它的腐鼠,岂不是可笑之至!庄子说那寓言是以鹓鶵自喻,以梁相为“腐鼠”,而鸱自然就是比拟唯恐庄子“欲代其为相”的惠子了。义山也是以鹓鶵自喻,以“腐鼠”喻权势禄位,而以鸱比拟那些猜忌而怕他与之争夺权位的小人。
  庄子寓言中写的“仰而视之曰:‘吓!’”颇为形象生动,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整个寓言如果缺少这一句,全文的生动性就差多了。不过,庄子在这里和在书中别处一样,并没有着力于生动的描写,只不过惜墨如金地用寥寥数语略加点染而已。当然,略一点染便见生动,是需要艺术功力的。这类地方,不但可以见庄子的个人之风,也反映了先秦“文贵简洁”的时代文风。
  因为,虽然在中国文论中,历朝历代都一贯崇尚“文贵简洁”,但对如何体现“简洁”,却因历史演变而不尽相同。历史的轨迹大致可说是由极简之洁而渐趋于稍繁之简洁,或者竟可以说是在简洁的总要求原则下的由简渐繁的“简洁”。这趋势之出现,与技术的进步有关联,如书写的由篆而隶而楷的愈益方便易写,还有如纸张、印刷术的发明与进步所提供的方便条件等等。对此,这里我们不去加以具体分析讨论,仅就文章本身来看,例如元朝末年刘基写成的《郁离子》一书,和先秦的《庄子》、《韩非子》等书相似,也有不少寓言。其中有一则与上引《庄子》鹓鶵腐鼠那则有点类似的:
  
  蟾蜍游于泱瀼之泽,蚵蚾以其族见,喜其类己也,欲与俱入月,使鼁酋黾 呼之。问曰:“彼何食?”曰:“彼宅于月中,身栖桂树之阴,餐泰和之淳精,吸风露之华滋,他无所食也。”蚵蚾曰:“若是则予不能从矣。予处泱瀼之中,一日而三饱,予焉能从彼单栖于泬漻,枵其胃肠而吸饮风露乎?”问其食,不对。鼁酋黾复命,使返而窥之,是方据溷而食其蛆,盐粪汁而饮之,满腹然后出,肭肭然。鼁酋黾返曰:“彼之食,溷蛆与粪汁也,不可一日无也,而焉能从子?”蟾蜍蹙额而咍曰:“呜呼!予何罪乎而生与此物类也!”
  
  这是说高洁的月宫蟾蜍见到人间长得和自己相像的蚵蚾,想拉它一把、把它带到天上去,蚵蚾听说蟾蜍在天上只是食清气之精萃、饮风露之滋润,觉得不如它在人间一天饱餐三顿食粪蛆、饮粪汁的好,不肯答应。蟾蜍听后只能皱起眉头叹息自己不知遭了什么罪,会生而与蚵蚾这种东西相像!
  这篇东西不到二百五十字,也少赘词,仍不失其为简洁。但与《庄子》的鹓鶵腐鼠寓言相比,虽意蕴相同,而文字却又繁于《庄子》了。生动的形象描写显然也更多了、更具体了:不仅有对话,也不像《庄子》中那样只有一句“仰而视之曰:‘吓’”,而是具体描绘了蚵蚾的“据溷而食”和食饱“肭肭然”心满意足的样子,以及蟾蜍听到这情况后“蹙额而咍”的感慨等等。
  比较不同时代的这两则主题、故事相近的寓言,不但可以看到这种简洁程度的差异、生动形象描写多寡之不同,还可以看出它们在章法结构以至立意方面,也不全然相同。
  《庄子》那则寓言,主要是从鹓鶵一方正面着笔,而刘基这则寓言则不仅写了正面的蟾蜍,同时还形象地写了对立面的蚵蚾和作为中介的鼁酋黾 。
  《庄子》的寓言单刀直入,不作任何铺垫,刘基的寓言则在描写蟾蜍与蚵蚾的神情有清浊之别之前,先写了它们外形的相似和蟾蜍因之而“喜”而“欲与俱入月”作为反衬,这就不仅使全文首尾呼应,有如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所说“如常山之蛇”,而且一正一反,还增添了文章跌宕之致。文章从先秦到元末的变化,不难从而窥见。
  这两则寓言除了都有清浊有别的立意以及对浊物、丑类的鄙弃外,《庄子》寓言和李义山诗句,都是针对具体人具体事而发的。刘基的寓言则无论其是否也是针对了具体人、具体事,都无疑更具有普遍性意义,可说是从具象上升到了一般。同时,还有《庄子》鹓鶵腐鼠寓言所没有的另一层寓意:它告诫人们,形似之物并不一定也神似。故明辨清浊正邪,不能只就其形相似与否来推论,而应深究其神如何。这才不致使鱼目混珠、上当受骗。
  顺便再说一下:《庄子》寓言中所说的“鹓鶵”,是所谓鸾凤一类高洁的鸟。刘基蟾蜍与蚵蚾寓言中说的蟾蜍,是指月中的蟾蜍。《后汉书·天文志上》南朝梁刘昭注说:
  
  (后)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也就是说,这是指嫦娥奔月后居于月中化成的蟾蜍,而非一般的蟾蜍。而蚵蚾(读hé bó,音禾泊)则指亦属于蟾蜍类的癞蛤蟆,鼁酋黾(读qū qiū,音去秋),指另一种蟾蜍类动物。看来,刘基是为了区别三者有清浊之异而特意用了本意相类似的三个不同名称来称呼天上的、人间的、介乎二者之间居间为使者的三种蟾蜍。文中的“泬漻”(读xuè liáo,音血疗),王逸注《楚辞·九辩》说:“泬漻,旷荡空虚也。或曰:泬寥,犹萧条。萧条,无云貌。”泬漻,泬寥同,皆指旷荡空虚、萧条无云之处。以上这些词字,都是稀见少用的。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刘基还有个喜用奇物僻词入文章的特点或者说缺点。
其他文献
1905年,希望与绝望并存,探寻与踯躅同在。  就在这一年,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将实行长达十多个世纪之久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统治者们以牺牲莘莘士子十年寒窗苦读为代价,将士人们抛入一股滚滚向前的洪流之中。士子们的惶恐与无奈、哀怨和愤懑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  然而也有这样一批知识分子,早已将关注的目光从科举移向他处。他们关怀社会而非死读圣贤之书,心怀挽救国家危亡的宏大志向,翘首以盼清朝政府
新的一年,我想起了三十年前的1978年,正是在那一年,我开始重读胡风的全部著作,重新研究他的思想理论,目的是要论证一直受到批判的“胡风文艺思想”的正面意义和价值,从思想文化方面为胡风“翻案”——翻转这一被颠倒了的“学案”。从那以后,胡风思想就成了我的教学和写作的重要内容。三十年过去了,“胡风冤案”、“胡风事件”都早已成为历史并逐渐被人遗忘。但是作为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案”,却并未过时,也
w先生,贝塔星座星际局地球司亚太处负责人、地球学研究专家,曾飞往地球亚太地区的J国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考察。出发前,在贝塔星座的宇宙科学研究中心,w先生接受了将他换形为地球人类形貌的星际换形技术处理,以及相应的能量配置。这种处理和配置能保证w先生在地球上作为地球人类的普通一员,完全不被觉察地活动一个星期以上。  当然,贝塔星座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时间约十年左右,贝塔星座上的一星期,即相当于地球上的六七
贴标签,是商业营销中的有效招数。由于它的简明、醒目,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所以极富感召力,能极大地有助于推销。但若移植用在学术议程上,那就会适得其反,令人心生嫌弃,大大地贬低了论者的形象。因为学术论述要求详尽地罗列事实,提出充分的论据,展开缜密的推绎,能卓有成效地解决所呈现的矛盾,这样所作出的结论才能令人信服,予以接受。若是既没有提出足够的论据,又全然回避争议中的矛盾,只简单地就“靶子”醒目的标签,
2011年8月,伦敦遭遇骚乱,事后的报道很耐人寻味:“人们发现,残破的大街小巷里,惟有书店普遍安然无恙。它们平静地立在原地,仿佛不曾经历过这场现实中的劫难,似乎置身世外,又好像被人遗忘。”因为在欧洲历史上几次大骚乱中,书店向来是暴徒袭击的重要目标,而这次书店境遇,在许多人看来意味深长:是书店的震慑力量使暴徒远离,还是他们根本就不屑于理睬这个时代的书店?  答案众说纷纭,然而,却透露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为参加深圳的一个文学沙龙,期间,南翔送我一本书,就是所谓“深圳当代短小说八大家”之一的作品集《1975年秋天的那片枫叶》。说实话,我对“八大家”并不感冒,尤其是把王十月、盛可以等调离的作家列入其中,更让我感到汗颜,仿佛深圳文坛是个势利的父母,早年嫌儿子女儿生得不漂亮或身体虚弱,狠心地抛弃掉,等其中的两位成名了,又大张旗鼓对外宣布他们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只是因为我自己不在“八大家”之中,所以不便
(接第十期)  七、自然地理与城市。城市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演变的,虽然城市是由人类建造的,但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是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互动的产物。自然条件影响着城市规模的大小、特色优势、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城市自始至终享受着自然的赐予,承受着自然的制约,城市始终不变的目标和追求应该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的影响大致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生态气候三个方面。城市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大,城市本
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大家之一,卡西尔(Cassirer, Ernst, 1874—1945)在希特勒上台后曾有名言:“这是德国的末日。”随即弃汉堡大学校长之冠冕如敝屐,流亡去也。事实当然证明了卡氏的预见性和洞察力,但问题在于,希特勒以其暴行将极端的不名誉加予德国及其民众,这样的后果极为严重。至少,在二战后相当的长时段内,德意志民族必须承受“恶名”,这一点,从联邦总理勃兰特的“下跪”之举中我们多少当可
一    1898年戊戌政变时梁启超流亡国外,主要是在日本,其次是在澳大利亚、檀香山、加拿大、欧美等地生活了十四年。我们这位凤毛麟角式的先贤只活了五十六岁,在国外生活占去了他一生四分之一的时光(二十六岁至四十岁岁)。从《梁启超年谱长编》中得知,1903年他曾访问美国十个月,这年的5月16日,美国的外交部长约翰海会见了梁启超,5月17日美国总统老罗斯福也会见了他。从这些经历上看,梁启超在美国并非走马
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见到林贤治的名字已是2010年了。那年回国,逛书店,见到他的书就买,不论题目,不论价钱,虽没买齐,但心情很爽,很鼓舞。《漂泊者萧红》是和我所购的其他书一起从上海出发,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半月后才轻轻叩响我的门铃。  林贤治说他写萧红的起因是看到一篇杂志文章,说萧红身边两位最亲近的男士——萧军和端木蕻良嘲笑她的作品,萧红倍感失望,深受打击。林贤治“颇受触动,于是萌生作传意图”,路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