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烽火戏诸侯”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eform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多年以来我们都信以为真,比如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宠爱天生不爱笑的高冷美女褒姒,为博美人一粲,在首都镐京点起烽火谎称有敌情,召诸侯前来勤王,诸侯闻烽而至,却不见敌踪,看见他们瞎忙活的傻样,褒姒终于笑了。如是再三,被当猪猴耍的诸侯终于不鸟幽王了。后来幽王欲废来自申国的王后以及太子,惹恼了申国。联合缯国(鄫国)、犬戎一起进攻镐京。幽王再举烽火,学乖的诸侯一个不来,幽王被乱军杀死在骊山脚下,美人褒姒也被犬戎抢走成了压寨夫人。最后是诸侯到申国拥立太子宜臼即位,就是周平王。因為镐京被犬戎占据,平王只好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这个故事被称为“烽火戏诸侯”,太史公将之记录进了《史记·周本纪》,因为故事精彩有趣,历来被视为正史。但细想之下疑点却非常多。
  钱穆先生早在《国史大纲》就指出了三个问题:“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结论是,“此委巷小人之谈”。
  钱穆先生在这里指出了三个问题,我们可以解释并补充说明。
  第一,进退行军都是严肃的军事行为,很难说有什么好笑的地方。第二,烽火备敌是汉朝的做法,虽然在《墨子》中有提到,但至少在春秋是不见的,更不要说西周了。当时很多城邑包括镐京根本没有外城,既然没有城墙,烽燧就失去了存在基础;第三,钱先生说骊山之战起于幽王伐申,这又是和《史记》相矛盾的。那么钱先生的依据是什么呢?
  今本《竹书纪年》有一句话:王师伐申。但一般认为,今本《竹书》是后人伪造的,可信度不高。如果追根溯源,则很可能来自《国语·郑语》中西周末年太史伯说的“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郑语》这篇不是西周实录,而是战国人编成的。那么,钱穆先生用今本的说法是否可靠呢?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2011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该书收录的是清华简中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系年》,其中提供的新材料,证明钱穆先生的推测是正确的。
  其中有这么一段:“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弗畀,鄫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说的是幽王出兵把平王围在西申,申国不交出平王。而此时西戎、鄫国趁机对幽王侧方攻击,结果幽王玩砸了,和褒姒生的崽双双战死!
  在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疑似》中,就没有烽火、只有大鼓。当然,我们现在看来,大鼓戏诸侯也不可靠,大鼓能传送多远呢?宫崎市定先生就认为,《史记》的史料很多是来自戏剧“偶语”,这个观点很能启发我们,所谓的大鼓、烽火戏诸侯,很可能都是来源于当时表演的剧本,所以才会有戏剧化的一幕。
  编辑/徐   展
其他文献
原以为泉城济南趵突泉的“源清流洁”匾额,是康熙皇帝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顺手而写的。等看了《康熙起居注》后才发现,康熙曾在多个场所说过这样的话。这说明康熙皇帝写这四个字的时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是有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康熙最早说这话,应该是康熙十九年的五月十五日,当时天下大旱,灾民遍地,流离失所,就连京城附近,也聚集了不少灾民,面对此情此景,康熙皇帝召集九卿、詹事、科、道官员到乾清门,想让他们谈
期刊
蔡元培先生是学术泰斗,他留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但实际上,温文尔雅的蔡元培,也有其锋芒毕露、激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蔡元培。据蒋梦麟在《西潮》中回忆:有一回,北大的评议会通过一项办法,规定学生必须交讲义费。许多学生不同意,便聚集了几百个人集合示威,反对实施这项规定。蔡元培先生时任北大校长,他闻讯后赶到现场,告诉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规定。但激动的学生却把他的话当作耳旁风
期刊
立冬:万物收藏  每年公历11月7至8日之间为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冬季开始,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暖。”立冬这天如果天气晴朗,则整个冬天将非常寒冷;相反,若为阴天,则这个冬天不会太冷,甚至可能是个暖冬。老一辈人常以立冬这天的天气,来预测整个冬季气候的走向。  立冬后气温明显下降
期刊
博学多才的鸿儒大家  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也就是今河北省景县人。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
期刊
文学家做别的事未必要跟广告打交道,但自己出了书,尤其是当了编辑出版别人的书,广告便成为侣了。  小说集《呐喊》出版时,鲁迅自拟了一则广告登在报上,广告这样写:“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从一九一八至二二年的作品在内,计十五篇,前有自序一篇。”《彷徨》出版时,他又写了一则广告:“鲁迅的短篇小说第二本。从一九二四到二五年的作品都在内,计十一篇。陶元庆画封面。”  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19
期刊
古代诗词中有这样一类诗词,它们不是作者原创的,而是作者依据自己特定的场景对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改动几个字,甚至沿用部份诗句。其内容则以各个时期的生活画卷为基础,使诗作产生新意,用调侃嘲讽口气,妙趣横生,达到发泄或鞭挞的目的。这类诗我们叫“拟古诗”,也叫“剥皮诗”。  “剥皮诗”形象有趣,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如鲁迅在1933年1月31日写的《崇实》文章里剥过唐人崔颢《黄鹤
期刊
文人多为雅士,雅士自然多有雅好,茶,自然不可或缺。写过《茶经》的陆羽非但爱茶,而且懂茶,是研究茶的专家。很多文人,对茶的喜爱不逊于陆羽,且往往也有自己独特的心得。  根据《全唐诗》来进行统计,唐代写过茶诗的文人共计145位。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奇特的规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则就会喝醉。他在《饮茶歌》中曾这样描绘:“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晚唐著名文学家皮日休,精通茶事,善写茶诗,他自制了
期刊
公元615年,突厥始毕可汗突发数十万兵马进犯中原北疆,攻陷城池三十九座,并将雁门关团团围住,想要一举擒拿因视察要塞而被困在雁门关中的大隋皇帝杨广。对始毕可汗而言,只要趁杨广此时兵少将寡,抓住时机将其擒获,中原必将大乱,那大举南下扫荡四海将变得易如反掌。但始毕可汗万没想到,隋朝军队竟会在短短几天便在对面山上插满了无数旌旗,夜里擂鼓相应,人数竟然还在不断增加。此时,后方又传来了北庭有乱的告急文书,在重
期刊
“秋菊盈园”是陶渊明曾经说过的话,《群芳谱》上说:“九华菊乃渊明所赏,今越俗多呼为‘大笑’,瓣两层者曰‘九华’……九月半方开,昔渊明尝言‘秋菊盈园’,其诗集中仅存‘九华’一种。”   “九华”是菊花很古老的称呼,北京人现在还把菊花叫“九华”或“九花”。走街串巷的花农挑着担子高声叫卖:“栽——九华哎——”抑扬曼长的叫声中,不是让你买,而是让你栽,真是别具风味。   我的家乡,生长着许多黄色的野菊花,
期刊
这个“君子”还是指孔子。“绀”(gàn)和“緅”(zōu)是表示颜色的两个词,这两个字都有绞丝旁,说明这两种颜色是丝的颜色。中国古代造字是由繁到简,以前的马,每一种颜色的马都有一个字,在马旁加一个表示颜色的字,这样的字有一百多个,表示一百多种马,这就是词汇的烦琐。絲也是如此,丝绸有很多颜色,绀和都是表示不同颜色的丝绸。绀是紫色的丝,是绛色的丝。古人的衣服领口、袖口上有边,这个就叫饰。孔子不会用紫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