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人多为雅士,雅士自然多有雅好,茶,自然不可或缺。写过《茶经》的陆羽非但爱茶,而且懂茶,是研究茶的专家。很多文人,对茶的喜爱不逊于陆羽,且往往也有自己独特的心得。
  根据《全唐诗》来进行统计,唐代写过茶诗的文人共计145位。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奇特的规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则就会喝醉。他在《饮茶歌》中曾这样描绘:“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晚唐著名文学家皮日休,精通茶事,善写茶诗,他自制了一套精美的“袭美茶具”,写过《茶中杂咏》,为今人了解唐代茶园、茶舍、茶农、茶具以及茶业的种植、焙制、烹饮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宋代大才子苏轼的《试院煎茶》传颂千古,其中对煮水的深刻阐述“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至今仍被全球茶界奉为经典。以节俭出名的宋代名臣范仲淹,也以《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批判当时竞奢的风气。唐代大诗人元稹还有一首最早的图像诗《一七令·茶》,风行茶楼酒肆。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以拟人化的手法,称武夷山茶为“晚甘侯”,更使得“大红袍”从此名满天下。
  王安石得知苏轼将赴黄洲,途中会路过三峡,就慎重相托于苏轼说:“介甫十年寒窗,染成痰火之症,须得阳羡茶以中峡水烹服方能缓解。子瞻回归时,烦于瞿塘中峡舀一瓮水带回,不胜感激。”苏轼自然爽快地答应了。几个月后,苏轼返程,因为旅途过于劳累,船经过瞿塘中峡时打了一会儿瞌睡,等一觉醒来,船已到了下峡,想起老友的数次嘱咐,赶紧在下峡水舀了一瓮水。待苏轼将水送到王府时,王安石大喜,来不及道谢就亲自取水而烹茶,邀苏轼一起细细品饮。王屏声静气品了第一口,忽然眉头微凝,问苏轼;“此水取自何处?”苏轼答“瞿塘峡。”王又问:“可是中峡?”苏轼有点心虚,但还是强答道:“正是中峡。”王安石摇头道:“非也,非也!此乃下峡之水。”蘇轼大惊道:“三峡之水上下相连,介甫兄何以辨之,何以知此水为下峡之水?”王安石笑道:“《水经补论》上说,上峡水性太急,昧浓,下峡之水太缓,味淡。唯中峡之水缓急相半。浓淡相宜,如名医所云,“逆流回阑之水,性道倒上,故发吐痰之药用之。故中峡之水,具去痰疗疾之功。此水,茶色迟起而味淡,故知为下峡之水。”苏轼听了王安石的话,既惭愧,又满心折服,连声谢罪致歉。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都是茶道中人,他们旅居青州时常以茶为戏:“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一边饮茶,一边记忆学习,“饮茶助学”。
  文人们总是力求在幽静雅致的环境中饮茶。他们寄情山水的同时啜饮香茗,既能欣赏风景,又能洗涤心灵,得到双重的审美愉悦。比如树荫之下,清净自在,陆游《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旋置风炉清樾下,他年奇事记三人。”或在竹林中,清幽高雅,陆游《喜得建茶》:“故应不负朋游意,自挈风炉竹下来。”茶能稳定情绪,使人沉静,在品味清茶的过程中,士人往往能有心得。
  鲁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种追求真实自然的“粗茶淡饭”之茶,而决不是斤斤计较于百般细腻的所谓“茶功夫”上。这种“茶味”,恰恰是茶在最高层次的体验:崇尚自然和质朴。他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鲁迅先生曾是昔日广州陶居、陆园、北园、妙奇香等茶楼的座上客。他经常是一边构思,一边悠然品茗,而真到了写作的时候他不喝茶,只抽烟。他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时间。其次才是长期品茶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林语堂是闽南漳州人,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据自己喝茶经验,提出“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以佳人喻茶,新颖而富有情趣。明代许次纾也有“三泡”说法,他在《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林语堂关于茶还有这样的评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周作人喜欢喝茶,在家乡绍兴,从小就喝茶成了习惯。周作人曾有段时间喜欢苦丁茶,还取了苦茶斋、苦雨斋等斋名。有一次,朋友送他一包特种的茶叶,他感谢朋友的好意,但是由于这个茶太苦了,他后来也没有多吃。可见,他将斋名谓之“苦茶斋”,还有其他的意思。周作人从《雨天的书》时代(一九二五年)开始作“吃茶”到《看云集》出版(一九三三年),是还在“吃茶”,在《五十自寿》(一九三四年)的时候,他是指定人“吃苦茶”了。吃茶而到吃苦茶,其吃茶程度之高,是可知的,然而,不断的国内外炮火,竟没有把周作人的茶庵、茶壶,和茶碗打碎。
  编辑 / 林青雨
其他文献
故引夫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明一切行门皆从孝悌起,大用无尽,会其宗趣,皆摄归于孝悌也。  ——马一浮先生  曾文正公在给弟侄的家信中写到: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而《易》曰:立志不恒,凶也。  这个春天起:冥心无用,悠
期刊
自14万年前现代智人开始迁徙、繁衍后,广袤的地球上便渐次地开始出现了各种文明。人类先在自身头脑中产生思想,再由思想聚合为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是为文化。而文化再进一步在历史中沉淀、凝聚,最终成为一个族群对待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等等的总和,是为文明。因为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分布的并不平均,因而产生了具有显而易见区别的各种文明。可以说,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有了这个前提
期刊
皎然,是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在《全唐诗》编其诗为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喝茶,自然会想起陆羽,著有《茶经》,想起陆羽,亦会想起被称为诗僧、茶僧的皎然。他的名气显然不及陆羽,正是在他的提携与帮助下,陆羽才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之巨著《茶经》。   皎然大陆羽20多岁,陆羽20出头遇见皎然,皎然作为一代名僧,在今
期刊
“促织甚微细,哀鸣何动人”,尽管杜甫写蟋蟀鸣叫的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我还是最喜欢白居易“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的诗句。小时候在老家的西窗下独坐,我也听到过蟋蟀的鸣叫,此起彼伏,温温柔柔,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烦躁。读白居易的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蟋蟀既叫“促织”,也叫“蛩”,還有不少地方喊它“蛐蛐儿”,但我翻遍了很多典籍,都没有我家乡的“凸叉子”之称。找不到出处,我也不知道是哪三个字,只知道至今
期刊
原以为泉城济南趵突泉的“源清流洁”匾额,是康熙皇帝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顺手而写的。等看了《康熙起居注》后才发现,康熙曾在多个场所说过这样的话。这说明康熙皇帝写这四个字的时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是有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康熙最早说这话,应该是康熙十九年的五月十五日,当时天下大旱,灾民遍地,流离失所,就连京城附近,也聚集了不少灾民,面对此情此景,康熙皇帝召集九卿、詹事、科、道官员到乾清门,想让他们谈
期刊
蔡元培先生是学术泰斗,他留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但实际上,温文尔雅的蔡元培,也有其锋芒毕露、激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蔡元培。据蒋梦麟在《西潮》中回忆:有一回,北大的评议会通过一项办法,规定学生必须交讲义费。许多学生不同意,便聚集了几百个人集合示威,反对实施这项规定。蔡元培先生时任北大校长,他闻讯后赶到现场,告诉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规定。但激动的学生却把他的话当作耳旁风
期刊
立冬:万物收藏  每年公历11月7至8日之间为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冬季开始,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暖。”立冬这天如果天气晴朗,则整个冬天将非常寒冷;相反,若为阴天,则这个冬天不会太冷,甚至可能是个暖冬。老一辈人常以立冬这天的天气,来预测整个冬季气候的走向。  立冬后气温明显下降
期刊
博学多才的鸿儒大家  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也就是今河北省景县人。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
期刊
文学家做别的事未必要跟广告打交道,但自己出了书,尤其是当了编辑出版别人的书,广告便成为侣了。  小说集《呐喊》出版时,鲁迅自拟了一则广告登在报上,广告这样写:“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从一九一八至二二年的作品在内,计十五篇,前有自序一篇。”《彷徨》出版时,他又写了一则广告:“鲁迅的短篇小说第二本。从一九二四到二五年的作品都在内,计十一篇。陶元庆画封面。”  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19
期刊
古代诗词中有这样一类诗词,它们不是作者原创的,而是作者依据自己特定的场景对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改动几个字,甚至沿用部份诗句。其内容则以各个时期的生活画卷为基础,使诗作产生新意,用调侃嘲讽口气,妙趣横生,达到发泄或鞭挞的目的。这类诗我们叫“拟古诗”,也叫“剥皮诗”。  “剥皮诗”形象有趣,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如鲁迅在1933年1月31日写的《崇实》文章里剥过唐人崔颢《黄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