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中国模式解读与走向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tx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不断发出或消极、或否定的论点,面对中国发展道路再审视、体制和机制深化改革的新背景,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中国模式进行再解读。中国模式具有可持续发展优质和内在特质,集中表现为成长性、创新性与社会主义制度坚守性的统一,世界性与本土性的统一,独立自主与不断吸纳内外积极因素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整体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统一。当然,现有体制与机制之下还有诸多限制和阻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条件,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国模式内在的体制与机制,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谐社会、文化体系、自然生态、对外交往等方面不断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他文献
判断聚合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摆脱“不可能性”困境,而“不可能性”困境的标志是包括投票悖论在内的衍申困境。衍申困境直接破坏了基于多数投票规则的集体选择的逻辑合理性,从而向多数投票规则的民主性提出了挑战。为了挽救集体选择的逻辑合理性,判断聚合理论不得不对多数投票规则加以限制甚至摒弃,同时力求避免向独裁规则退化。换言之,该理论在保留判断聚合的逻辑合理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地丧失聚合规则的民主性。然而,这一努力的结果却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刘绍棠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被“轻量化”,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不仅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影响,更源于刘绍棠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同时期中国文学发展潮流出现严重疏离;同时,刘绍棠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中所存在的局限性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负面因素。此外,文学史的书写背景和文学史书写者在1990年代后与主流意识形态关系的变化,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中国发展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并稳定下来的发展理念、目标、道路、制度、方式、战略、机制等发展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艰难探索和实践逐步选择建构的,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建构性的特征与结构形式。中国发展模式的建构过程是涵盖和包括主体、客体、手段、环境条件等众多要素的宏大社会系统工程,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发展模式的存在形式、基本结构、产生原由和变化趋势,需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理解和把握,深入分析中国发展模式的建构主体、建构客体、建构手段、建构条件等子系统的基本构成与机理
辛伐他汀(SVT)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书院成为宋代教育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宋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宋代传道授业、学术研究、传播文化的主要管道,书院还是宋儒发表学术观点、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书院之盛在宋人诗文中有着充分体现。《全宋诗》中含有"书院"二字的作品就有347首,其他诸如含有书堂、书屋、书舍、书斋的作品也不下百余首,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宋代书院发展的盛况。
苜蓿为多年生草本豆科苜蓿属植物,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的牧草,它以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而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誉。目前,苜蓿叶蛋白(MLP)、苜蓿皂苷(MSS)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非常关注民生问题。他“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在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自改良派到资产阶级革命者再到社会主义革命者的历程。同样,其民生思想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关注到发现民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再到以马克思主义分析和根本解决民生问题的历程。本文试图在论证李大钊从“问题”到“主义”的民生思想转变的基础上,分析这种质变的特征及思想基础。
以二茂铁为原料 ,经酰化、氧化和酰氯反应得到二茂铁二酰氯继而与手性二氨作用合成未见文献报道的三种新的手性二茂铁聚酰氨配体。其 Rh( I)配合物催化苯乙酮的不对称氢转移
本文将社会转型作为宏观社会背景,从社会心理学理论出发,借鉴社会学及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和梳理了当前中国社会心理特征在八个方面的特点:价值观从多元向国家核心价值
民生是幸福之基,和谐之本,关系民众基本生活需要,因而从根本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也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自中共成立以来,历代党的领袖和国家领导人均对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给予极大关注。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时常以民生为念,以呼吁民生问题之改善和解决为己任,努力研考“民生凋敝之原”,并从当时的国情社情民情出发,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关解决民生问题的想法、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