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发育比较分析

来源 :水土保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ter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侵蚀沟形态特征是了解沟蚀发生、发育的关键性因素,探究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参数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侵蚀沟的侵蚀过程和侵蚀沟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内的3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探究季节变化下侵蚀沟长度、面积、体积等形态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表明:(1)不同季节侵蚀沟横断面形态由沟头到沟尾均呈现出由“V”形向“U”形转变;(2)侵蚀沟在降雨期由沟头前进和沟尾后退所引起的长度增加量大于融雪期由沟头前进所引起的长度增加量;(3)侵蚀沟面积在降雨期的增加量大于融雪期,但不同时期侵蚀沟面积变化位置不同,降雨期侵蚀沟面积增加主要是由长度变化和沟头周围发生大规模崩塌引起的,而融雪期则是由长度变化和沟岸扩张引起侵蚀沟面积增加;(4)侵蚀沟体积在降雨期变化量大于融雪期,这与侵蚀沟长度、面积和径流的剪切能力有关,降雨径流的下切侵蚀能力大于融雪径流.研究结果可为侵蚀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为研究不同区域磷钾养分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as L.)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为紫云英的高产栽培措施提供参考,在安徽合肥和广西南宁分别设置了不同磷钾养分添加的盆栽试验,测定了紫云英产量及养分累积量,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性状、胞外酶[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磷酸酶(PHO)、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木糖苷酶(XYL)]活性对磷钾养分的响应.结果 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磷钾配施显著提升了安徽合肥紫云英鲜草产量和磷积累量,提升幅度分别
埂坎裂隙发育危害埂坎稳定性,进而影响埂坎水土保持作用的发挥.为揭示失水过程埂坎裂隙发育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紫色土坡耕地埂坎为样地,采用模拟埂坎试验,研究不同初始含水率(25%,30%,35%)、干密度(1.3,1.4,1.5 g/cm3)和加筋量(0.05%,0.15%,0.25%)下裂隙发育过程,通过图像分析方法获取裂隙发育强度和复杂度指标,分析了裂隙发育与(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加筋量的关系.结果 表明:水分耗散下裂隙开裂可分为起始阶段、迅速扩展和基本稳定3个阶段.不同初始含水率下各试样裂隙开裂强
以“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的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试验中的5个处理,即1)NK(不施磷肥);2)NPK(施氮磷钾化肥);3)MNPK(NPK化肥+有机肥);4)1.SMNPK(MNPK处理施肥量的1.5倍);5)SNPK(NPK化肥+秸秆还田),分析不同施肥下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Olsen-P)的演变规律,探讨土壤全磷增量、有效磷增量与土壤磷盈亏的关系.结果 表明,NK处理土壤磷素一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处理土壤磷素均有盈余,其中1.5MNPK处理作物磷素盈余量最高;MNPK、SNPK处
为了明确氮肥类型和种植密度对辽河三角洲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选择典型稻田,以不施肥+稀植和不施肥+密植为对照,在氮肥施用量相同的基础上,设置了普通尿素+稀植、普通尿素+密植、控失尿素+稀植、控失尿素+密植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下的水稻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差异.结果 表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受到氮肥类型的显著影响,而种植密度以及氮肥类型×种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不管是稀植还是密植,施用控失尿素均能够提高水稻产量(6.6%~13.8%)和氮素利用率
当前设施葡萄栽培中水肥盲目投入问题严重,因为缺乏灌溉决策标准导致农户实际生产中难以合理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利用基于NB-IoT网络传输的固态电阻传感器设备对设施葡萄根系土壤水分进行实时监测,建立了基于土壤水分张力的设施葡萄灌溉决策指标,并依托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自动灌溉.研究结果表明:智能灌溉与施肥结合的综合管理比农户常规管理单穗重提高161 g,产量提高20.2 t/h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31.1%,含酸量降低21.9%,维生素C含量增加4.13 mg/100 g,用水量下降至2016 t/hm2,
为探究不同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差异性及各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选取汶川县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地4种不同植被覆盖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制取16种优势植物根-土复合体和无根裸土原状试样并开展室内快剪试验.分析了汶川县典型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和抗变形能力的增强作用,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影响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因素.结果 表明:(1)16种植物根系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且主要通过提高土体黏聚力增强其抗剪强度;根-土复合体黏聚力均大于裸土,其增幅为6.09%~153.27%,不同根系对增强
在土壤优先流研究中广泛使用染色图像分析技术,优化提升染色图像分析方法,可促进深入研究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定量细化分析优先流的发育组成研究.以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利用色相分割技术,并结合分形与灰色系统理论对2种典型耕作方式(垄耕和免耕)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 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垄耕甘蔗地土壤空间内的优先流相对于免耕甘蔗地的枝状染色形态呈零散团块状和散点状,垄耕甘蔗地染色等级1、等级2和等级3的分形维数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垄耕甘蔗地土壤表层(
为探明稻蛙种养对稻田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正常施用化肥的稻田为对照,测定套养虎纹蛙后其对各个时期稻田不同形态无机磷、有效磷含量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 发现,在虎纹蛙养殖后10~90 d,试验田与对照田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变化趋势各有不同;其中Ca2-p含量不断下降,Ca8-P、A1-P、Fe-P含量则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Ca10-P和O-P含量则不断增加,有效磷的含量在试验田和对照田均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相同种养时期内,试验田的不同形态无机磷、总无机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田
探究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物理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为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坡耕地沉积结皮和翻耕以后形成的击溅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根据研究区坡耕地结皮形成的特点,试验共设计5个处理,分别为裸地、沉积结皮、沉积结皮破坏、翻耕和翻耕击溅结皮,每个处理对应2个重复,以安塞黄绵土25°坡面为例,设置雨强为120 mm/h,降雨历时为1h.结果 表明:(1)坡耕地沉积结皮促进坡面产流、抑制坡面产沙,打破结皮后,总产沙量是原来的19.28倍.(2)经
依托2001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8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下豌豆田土壤碳排放、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NTS处理可以提高黄绵土土壤质量.NTS处理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均最高;2)NT、NTS可以减少黄绵土土壤碳排放量,增强土壤碳汇功能.各处理下土壤碳排放量表现为T>TS>NTS>NT.较T处理,NTS、NT处理下碳排放量分别减少21.58%、22.96%;不同处理下土壤碳排放效率(C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