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驱动的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

来源 :科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bu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介绍数字化概念、特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研究视角下的数字化研究进行了比较和归纳。从创新类型入手,总结了实证研究中数字化对不同类型创新的影响作用。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角度入手,重新界定了企业商业式创新的相关概念,阐述了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共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归纳并总结了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空间框架,最后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1.03.00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
  目前正处于科技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化、智能化等各种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给工业新经济带来的是利好资源禀赋。《中国制造2025》指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对制造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制造业的产品、生产方式、行业的状态、企业的商业模式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近期,伴随着疫情发展的还有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而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生产效率、商业模式、管理方式、运营过程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而企业也不断加速线上线下的双渠道运营,提倡无接触的工作方式,使业务管理具有连续性的同时加强网络的协同和制造的智能化。后疫情时代,制造企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品主导和服务主导逻辑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服务为主导意味着对使用过程或者结果为导向的要素加以重视,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延伸服务的链条、增加服务的环节来为终端消费者提供更加长久的服务。对于制造业而言,它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转型,一般情况下意味着从传统的单一产品模式向“产品-服务”混合模式转变。技术商业化程度不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因素阻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数字技术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是共同演化的复杂过程。数字技术使得制造企业需要选择、改进甚至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价值创造。数字技术应用是以新的原理为基础解决问题的过程,其过程具有迭代共演特征。这些都导致强调以详细的需求规划为基础尽可能一次成功的传统的创新策略难以奏效。创新需要的是在选择应用情景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迭代创新,而应用情景的选择意味着不断调整商业模式。因此,数字技术背景下制造企业需要不断地尝试商业模式创新,而商业模式创新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1数字化的概念和特征分析
  1.1数字化概念
  数字化是对制造企业经营模式重塑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流程、销售经营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改变传统制造业原有的生产方式、组织架构、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的同时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探讨数字化相关的概念。Porter等[1]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发现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会经历两个阶段:单个活动的数字化和多个活动之间数字化的协调与集成。而数字技术已经集成为产品的构成部分,由此产生了“智能互联产品”,它包括物理、智能和联接部件三个部分。其中智能部件对物理部件发挥功能和价值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联接部件又对智能部件进行强化,并且让部分的价值或者功能不局限于物理产品本身。
  1.2数字化的特征分析
  蔡莉等[2]认为数字技术同时具有内容和结构两大属性。其中内容属性指的是对于数字技术而言,它不仅拥有被控制他们行为之外的对象进行修改或者访问的编辑性,还拥有通过对自身软件或者硬件的较少修改来实现自身提高速度,降低成本,增强性能等方面目的的扩展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相关的技术也发展起来,在这个时候,企业就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自身降低投入与增加产出的目的。另外,结构属性相对于数字技术而言,指的是它不仅拥有允许其他主体参与其中的开放性,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参与主体联系,促进功能发展和二者之间联系能力的关联性。并且,这种能力对于企业而言,有助于企业获取相关渠道,对和其他主体的顾客进行联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简而言之,数字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还有企业的商业模式、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等许多方面,而与传统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相比,数字化环境下,企业活动所呈现出的开放性、无边界性和强互动性等特征[3],使得企业的创新价值被放大。而数字化则可以通过加快知识创造、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提高企业学习和吸收的能力以及加大研发和人才的投入来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4]。
  1.3数字化的研究视角
  1.3.1技术工具视角
  有些学者[5-6]通过对数字技术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分析将数字技术描述为:嵌入在信息通信技术内或是由信息通信技术所支撑的产品或服务,主要由数字组件、数字平台和数字基础设施组成。其中数字组件不仅包括硬件,也可能是软件,如手机内的APP;而数字平台是指利用各个模块以及各个模块共享的各种功能搭建成具体的体系架构,如谷歌的Android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则指的是为创新或者创业提供基础的工具和系统等,如云计算技术。Troilo等[7]通过在7家大型服务公司中进行的40次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将数据丰富的环境与服务创新机会联系起来存在三个不同的过程(模式发现、实时决策和协作探索),并确定了一组促进技术、数据密度流程和服务创新之间联系的组织推动者。孟凡生等[8]基于案例研究的方法,从数字化赋能视角指出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动态演化过程中,需要經历存储相关数据,对所收集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及融合三个过程。
  1.3.2知识管理视角
  商业模式与知识流。Yoonjung An等[9]研究了互联网经济兴起情况下,商业方法专利对知识流动在静态下的促进作用,并使用隐马尔科夫模型识别商业模式专利对知识流动数字化的时间模式。Hai Zhuge[10]对于互联网条件下团队知识的交互方式总结为:基于电子邮件的方法、基于平台的方法和基于知识流的方法。Chris Forman等[11]通过研究采用基本互联网接入对同一公司内跨地点知识流动的影响,建立一个具体的研究框架来描述数字技术对于研发相关的知识流的影响,发现当两个参与者在相似的工作领域工作,如果参与人之间的研究领域不太专业的时候,互联网之后会使得被引用的可能性增加,而只有在一个共同的知识库时,数字技术才能够促进知识在该地点的流动。Holmstr?m[12]认为将数字创新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探索的过程中主要会受到三个方面的阻碍:具体化数字创新行动者的代理,从数字技术的细节中发展数字创新的解释和发展过于具体的数字创新的解释。   商业模式与知识管理对象、目标。董小英等[13]研究了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下,对于企业在搜寻、整理数据等方面的要求有所提升的同时,对企业将数据转化为企业有用知识的精度等方面的要求也有所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无论是异构整合还是数据挖掘都十分重要,而人机交互与人工智能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在知识管理的目标上,他们将数据驱动看作是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核心因素,并且指出,未来的知识管理发展可以通过实时的决策演化推理影响企业的战略目标,推动企业架构的全域知识管理发展,利用知识流交互的便利性构建更加高效的组织结构,系统地收集整理碎片化的知识,并在企业的方法上面重视隐形知识的转换和技术上注意对企业知识图谱的打造。
  1.3.3创新管理视角
  OECD[14]的报告认为数字化创新是指通过使用数字技术显著地改变了产品、营销方式及组织管理等方式,或者导致了新管理方式的出现。Nambisan等[5]认为数字化是使用数字技术对市场提供物、商业过程或模式进行创造的过程。数字化是对制造企业经营模式重塑的过程,主要是通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技术,深入到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流程、销售经营等各个方面,从而改变传统制造业原有的生产方式、组织架构、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不仅会影响企业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会影响组织方式、营销和商业模式等。
  赵星和董晓松[15]将数字化创新定义为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将拥有的硬件与数字技术重新组合,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增强并延伸了原本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对于企业向新的领域发展,改变企业目前所处的市场格局,或者对企业最终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企业所有的商业模式的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余江等[16]认为数字化创新就是数字技术和产品嵌入了产业之中或者数字能力驱动了产业发展。
  2数字化对创新的实证影响
  商业化始终是数字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方面之一。它为商业、工业以及制造业提供产品创新或流程创新,并以此来增加其收益。刘莎莎等[17]指出在企业的创新路径选择方面,数字化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创业企业而言,数字化使创业企业所处的情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使企业本身的边界变得模糊,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创业目标设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企业的核心资产是数据的话,可以通过机会构建识别的方式,对于企业所有的数据关系进行重新构建,争取建立有利于各种机会发育的条件。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利用数据本身的再生性再建企业的创业机会,并且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数据提高数据迁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机会,使企业的创业路径呈现螺旋上升式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数字化对创新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绩效的测量研究,主要包括竞争优势和企业决策效率方面。其中竞争优势方面,Benitez等[18]使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合来自203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和二手数据发现IT基础设施为建立业务实验提供了基础,并提供了感知和探索业务机会的灵活性,同时,它支持的业务灵活性有助于企业发展业务能力,以利用机会提高业绩。企业决策效率方面,Ghasemaghaei等[19]探讨了大数据的主要特征(数量、多样性和速度)对创新绩效(如创新效能和效率)的影响。二是数字化对管理创新的影响。Urbinati等[20]认为公司可以使用和实施数字技术来管理一个更加开放的创新过程,采用基于权力的角度来识别企业的行为模式并部署使用和实现数字技术的创新过程,并提供一个创新框架来突出内外交换的知识和技术的数量在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三是数字化对技术(产品)创新的影响。郭海等[21]将创新开放用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来描述,并且发现在数字化情境下,开放广度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开放深度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商业模式在开放深度和企业绩效之间可以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四是数字化对流程(过程)创新的影响。Urbinati等[20]在使用数字技术来管理其创新过程时,发现创新过程会变得更加开放,并且在实施阶段需要更多的资源来获取和转移公司内外的知识。通过使用和实现数字技术来管理开放的创新过程,可以使企业更容易访问和共享创建和传输的知识。五是数字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Tumbas等[22]主要研究了数字技术对商业信息领域的影响,认为管理者自身需要成为数字创新者并积极参与这些变革,而由计算机、移动设备、宽带网络连接、应用平台等组成的相对廉价、易于使用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所有业务专业人员提供了参与创新过程并为其组织的成功做出贡献的机会。而信息技术(IT)所包含或支持的数字创新定义非常广泛,包括产品、流程和业务模型。Rai等[23]认为数字平台在管理供应链活动和为企业带来绩效收益的伙伴关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对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SCM)环境中为企业创造绩效收益的方式进行了说明。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通过在产品中嵌入数字技术,为客户提供数字服务,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增加创造新价值的机会,并且将企业的产品从有形产品发展到有关于数字化的服务。
  3数字化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Chesbrough[24]从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角度分析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于企业的作用,并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不低于单纯的技术创新给企业创造的价值。而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而言,从要素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构成商业模式的各种要素或者构成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化,而对于商业模式创新而言,其影响因素复杂的同时其创新类型也有许多类型(图1)。   经过梳理,我们发现这方面的研究重点考察了两个话题:(1)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或驱动力[24]。技术、战略、知识、社会资本等因素都会影响或驱动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中最早被关注的驱动因素之一。Amit和Zott[25]通过对互联网条件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对于促进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Chesbrough[24]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为了实现企业通过技术来达到商业化的目的。企业战略的制定对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Zott和Amit[26]认为对于企业而言,新型的商业模式更能适应企业的市场战略,在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也依赖于企业的知识和学习。Sosna等[27]指出“试错性学习”是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发现和利用新的商业模式需要企业参与到大量的实验与学习活动中;而赵晶[28]认为对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而言,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是影响其创新过程的前因变量。(2)商业模式创新的类型及实现途径。Zott和Amit[26]根据创新主旨的不同,将商业模式分为效率型商业模式与新颖型商业模式两类;赵晶等[28]以缓解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为研究目标,提出了资源开发型与市場开发型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张玉利等[29]通过对麦乐送的研究,从资源冗余的角度讨论了一种特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Amit和Zott[25]指出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而言,它可以通过对企业“游戏规则”的整改来实现,而这种整改有时候会使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时候又可能只会产生轻微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将企业的变革程度划分为判断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一个重要指标。
  3.1要素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以往研究从要素的角度将商业模式的结构分为了价值主张、市场划分、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型几个方面。而对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而言,Osterwalder等[30]从这些构成要素的角度进行说明,提出了其过程实际上就是这九个要素以及九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这些构成要素不断发生系统性创新的过程。换句话说,从要素视角下看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对要素或者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
  3.2价值共创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是企业为实现企业价值与消费者获取价值的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价值创造逻辑,它通过确定企业的价值主张、利用价值创造、传递,来获取企业的价值创造。这里所提到的价值创造与传递是商业模式如何创造价值并将价值有效地传递给目标用户群体,从而满足目标用户对价值的需求并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的过程。现有研究不仅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更重视企业与顾客的价值共创。价值共创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产品或者服务方面的创新和升级,还会涉及到企业的战略目标设定、企业的销售过程、组织行为规范、商业模式的创新等许多方面。随着数字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新的数字产品和服务被呈现出来,新的价值主张正在产生,而数字技术也使得价值创造和传递效率更高。
  3.3数字化驱动下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空间框架
  Henfridsson等[31]构建了一个价值空间框架(如图2所示),其关键结构主要包括参与者、数字资源、价值联接、设计重组、使用重组、路径引导等。价值空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数字资源网络,参与者寻求产生适当价值而相互连接。参与者可以是公司、个人和软件代理商等,在价值空间内和跨越价值空间执行价值生成和分配活动。数字资源是数字创新中价值创造、获取的基本构建单元。数字资源具有以下特性:(1)属于特定的值空间;(2)同时影响着创新的多条路径。数字资源会形成价值连接,这种价值连接可以建立在相同价值空间内的数字资源之间,也可以建立在不同价值空间的数字资源之间。当数字资源可以随时编辑、重新编程,并且功能可以推迟到使用时,扩展以企业为中心的重组观点以包括在使用中执行的重组是相当有意义的。考虑到数字资源的使用不再由具有明确和预定义边界的产品定义,而是将数字资源放在一起,并从头开始组装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则涉及到了设计重组和使用重组,目前大多数学者使用“设计重组”来指通过将数字资源连接起来,以向用户提供价值,从而产生价值路径的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由公司完成,它们以独立实体的形式运营,或者在其他参与者的数字平台上进行重组。而“使用重组”则指通过连接使用中的数字资源来生成单个价值路径的活动。路径引导指的是当数字资源和适当价值成为特定企业目标时,通过特定的数字资源组合和适当路径来实现价值创新。
  数字化驱动的商业模式价值空间框架由多层空间组成,每层空间都拥有创造和获取价值的多种可能性。这些空间映射到数字建筑的四个松散耦合层,即:内容、服务、网络和设备。因此,价值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数字资源网络,这些数字资源通过参与者建立(解散)的连接相互连接,以寻求产生适当的价值。
  4研究结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数字技术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对制造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现有研究对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活动进行了大量探讨,使人们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创造有了深入的理解。通过数字化技术、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技术对创新影响三个方面文献的梳理和综述,探讨了数字化技术背景下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作用。
  基于文献回顾,本文认为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很多研究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具体表现在:(1)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研究。根据商业模式的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状态,对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三种商业模式(产品制造型、技术驱动型、市场满足型)的创新过程,以及这三类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创造、传递和获取的基本过程和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顾客交互、资源能力、价值网络等要素视角分析商业模式。然后针对各种模式,明确其内涵、优劣势、适用条件及运作机理。(2)商业模式创新模式的选择研究。从产业要素、企业自身要素及企业数字化基础等方面,提炼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式方面的因素,并构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选择模型,以便制造企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创新模式。同时探讨随着企业能力的提升,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模式方面的变化,即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 HEPPELMANN J E. How smart, connected products are transforming companies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4, 92(1-2): 24-24.
  [2]蔡莉,楊亚倩,卢珊,等.数字技术对创业活动影响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研究, 2019, 37(10): 1816-1824,1835.
  [3]王重鸣,吴挺.互联网情境下的创业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46(1): 131-141.
  [4]LIU J, CHANG H, FORREST Y L, et al.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panel dataofchina’smanufacturingsector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其他文献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更好地解决应届生的就业问题,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日益成为创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受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学校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项目技术水平低、创业难度大等实际问题亟待解决。该文首先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探讨了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核心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该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期最终实现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该文基于新工科的建设背景,提出在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案例中,按照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归纳、问题解答、效果评价等步骤,依托宜兴
5G技术作为我国通信行业前沿技术之一,应用日渐广泛。出版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与通信领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5G大容量、高速率的优势为主题出版带来新的机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社会,出版行业与5G时代的融合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该文对5G发展做出概述,分析5G时代对主题出版的影响,提出5G时代主题出版的融合发展思路,以促进主题出版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司法类院校,江苏司法类高职专业设置面临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目前的专业设置所体现的传统性、依赖性以及滞后性,给江苏司法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也给学校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对行业人才需求的敏锐洞察,对新要求、新政策的及时跟进,对新时期的江苏司法类高职专业设置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为此,应以行业需求、人才培养、社会联动为改革重点,完善江苏司法类高职专业设置体系,以进一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目标。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离不开智能化平台的支持。智能化的写作批改,融合了高科技的写作控件和数据分析模型,可以提供打分、纠错、点评等一体化服务。该研究将智能化平台融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从写作能力、写作动机两个维度对写作教学实践进行效应分析,探究智能化平台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英语写作平台的智能化反馈,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自信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安技术等专业学生的视频侦查能力,深化大数据条件下的公安教育实战化教学改革,必须建设基于大数据条件的视频侦查技术案例资源库。首先对案例资源库的重要性展开讨论,随后深入分析了当前视频侦查技术课程中所使用案例资源库的不足之处,提出基于大数据的案例资源库建设方案,并从校内、校局、校校三个层面加强资源共享,为大数据条件下共享型案例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一些思路。
打破学段壁垒,推动思政课一体化课堂教学,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格局,引领学生扣对、扣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城镇居住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做好配套幼儿园的建设至关重要。按照城镇居住区的规划建设要求,配套幼儿园要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居住区的要求,以解决居住区内适龄幼儿的就学问题,实现城镇居住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从目前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实践困境,具体表现在幼儿园的数量不足、规划建设完成率不高、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布局不合理以及部分幼儿园收费过高等方面,未凸显其公益属性。因此,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破解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实践困境刻不容缓。
老年远程教育作为“互联网+”与老年教育深度融合的新产物,正悄然改变着老年人的生活与学习方式,也创新了老年教育教与学的形式。该文试图通过对贵州老年大学开放学院进行个案研究,以期了解老年远程教育的教学实效,更好地开展老年远程教育,促进贵州省老年远程教育向纵深发展。
经济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各经济主体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越发旺盛。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资源中心,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力图从技术上、资源上、人员理念及制度上探究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路径,从校园管理对社会服务的限制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外部性两方面,分别分析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可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