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材料命题须尊重材料的原意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选择题,史料,加工,规范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36—04
  
  材料选择题运用材料,创设新情境,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主要考查理解判断、推理能力,是应该肯定的。编制此类试题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所选材料必须准确表达材料的原意,这是试题质量的基本保证,否则测验的信度就会大打折扣。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使高考试题转变为复习资料中的试题,在下一届学生中流传,前面的学生考过,后面的学生又练,老师作为典型试题再讲,如此反复使用,倘若试题失之偏颇,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下面以2009年高考三道历史题为例,姑且作为商榷,敬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例1:天津文综卷历史第4题: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 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 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D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考虑,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的思想,选择答案D并不难。但是,学生越是能够做出清醒的判断,越是难以选择正确的选项,因为答案不是胡适此语的本意。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冬,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胡适,在报纸上读到一条消息,说梁启超结束了13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从日本回到祖国,受到京津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云云;深有感慨,于11月10日记道:
  阅《时报》,知梁任公归国,京津人士都欢迎之,读之深叹公道之尚在人心也。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
  细读原文,胡适视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主要基于他倡导和宣传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介绍“世界大势”。命题者或是断章取义,或是借题发挥,用“胡适评价”,着实令人遗憾。
  梁启超确曾提出“大民族主义”概念,他认为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必须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大民族,名字就叫中华民族。他是提出这个称谓的第一人。孙中山后来接受了梁启超的“大民族生义”观念。胡适誉梁为“革命第一大功臣”,且“百十孙黄不敌一梁”,这个观点未必客观。但也情有可原,一是胡适当年仅22岁,尚在接受高等教育,很难说思想完全成熟;二是梁启超乃胡适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启蒙者,因而胡适对梁一直仰慕不已,而对孙的态度则是平视。如果从历史评价而言,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都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功臣,他们各有千秋,难分伯仲。高考试题引胡适“革命第一大功臣”的观点,即便没有违背原意也欠妥,更何况制定的答案根本就不是胡适的原意。而此题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胡适跟我们教科书的看法一致。因为教科书主要介绍梁启超在维新变法中的表现,试题的答案与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吻合。其实只要查一下原文的出处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失误。2006年上海历史高考卷第12题,引胡适书信中的“三个时代”也有设计上的缺陷,聂幼犁先生已专门撰文分析,这说明引用材料一定要符合材料的原意。
  例2:全国文综卷一第19题: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平型关战役
  答案:C
  这道题考查台儿庄战役的战略战术,令人匪夷所思。目前使用的所有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没有介绍台儿庄战役采取了什么战略战术,一般来说,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是集中于一课时的内容,教师至多介绍各个战役的大致情况,没有时间精细到战略战术。高考考查如此细微的知识,似乎不近隋理。
  选项中所述的四次战役,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是国民政府军事统帅部组织进行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组织进行的。题干提供了材料的出处是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通常我们说毛泽东同志运动战、游击战的军事思想就是这个特点。于是,学生结合题意和已学知识推测,只能在B、D两项中选择,而答案却是c。
  众所周知,平型关战役是伏击战,百团大战是主动出击的破袭战,也可以叫运动战,淞沪会战很大程度上也是进攻战,台儿庄战役属于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从战略上绝对属于防御战。日军在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连贯南北战场,先后调集24万人,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中国军队以徐州为中心,多路阻击,台儿庄正是徐州东北30公里的门户。台儿庄大战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恶战、血战,“对一城一寨之得失”是非常在意,而非“不以为重”。第五战区第2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难道这还不是典型的阻击战?坚守台儿庄是为了围歼,台儿庄战役最令后人震撼的就是拼死抵抗的阵地战、防御战,没有阻击战何来歼敌2万余?究竟应该如何归纳台儿庄战役的特点?台儿庄战役与中共最密切的联系,应该是李宗仁在此役中采纳了中共建议的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但这与材料说的战役特征也有距离。
  退一步讲,即使《新华日报》中那篇中国将领的谈话是完全正确的,台儿庄战役的特点就是这样,仅凭试题所引的只言片语也无法让考生作出合理的判断。试题引用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相距太远,大多数教师看到试题也很费解。所以有网友感叹:“今年的高考题有点走火入魔,为了用材料而用材料,完全忽视历史框架,过于追究历史细节。”
  例3:全国文综卷二第23题: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 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 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 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答案:A
  从解题技巧而言,C、D两个选项应比较容易排除,剩下的两个如何区分,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的材料。很多人都选B,答案却是A。
  笔者心怀疑惑,查阅了材料出处,了解到这段话出自霍布斯鲍姆于1994年出版《极端的年 代(1914~1991)》。本题材料源于该书绪论“鸟瞰本世纪”第2节倒数第8段,原文如下:
  跟这种社会、经济、文化发生的大变动相比,发生在“资本”、“共产”两方之间的一段对峙历史所具有的历史意义,相形之下便狭小许多——不论个中有无国家或政府涉入,如美苏两强即分别自命为其中一方代表。也许从长期观点而言,不过就像16、17世纪的宗教或十字军运动所带来的意义一般吧。不过对亲身经历过短促二十世纪任何一个时期的人们来说,这些事件自然关系重大。同样地,它们在本书中也分量极重,因为这是一部由20世纪的当代作者,写给20世纪后期的当代读者阅读的著作。社会革命、冷战、大自然,“实存社会主义”(really existing socialism)的限度、它的致命缺陷、它最后的瓦解,凡此种种,俱在本书中有所讨论。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却不可忘记,即受到十月革命激励而起的各个政权,它们最大也最长久的冲击影响,即在有力地加速了落后农业国家现代化的脚步。事实的发展显示,它在这方面的主要成就,恰与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年代大致相符。至于这个想将我们祖先建立的世界打入坟墓的对手,其策略到底有多灵光,甚至到底有几分真正的意识自觉,在此无须讨论。我们将会看见,直到60年代初期为止,它们似乎至少与我们并驾齐驱。虽然这个观点,在苏联社会主义解体后的今天看来,不免荒谬可笑,极不尽情理。但是当其时也,却有位英国首相对美国总统表示,苏联的“经济行情看好……看起来颇有赶上资本主义社会的架势,在物质财富的竞争中很快就会获得领先地位。”(Horne,1989,p.303)然而,这些话如今都没有意义了。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身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保加利亚,与非社会主义的厄瓜多尔(Ecuador),两国的相似之处,却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
  对照原文易知,命题在引用材料时删掉了“身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及“非社会主义的”这两个关键定语,这样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其次,该段材料仅仅是霍布斯鲍姆在绪论中就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峙所做的小结,而非“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这样极易误导考生。再次,从本段不难看出,作者重点讨论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峙,他认为这种对峙对20世纪“关系重大”,而后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力地加速了落后农业国家现代化的脚步”,并一度与资本主义国家“并驾齐驱”,最后苏东剧变、苏联解体,标志对峙时代的结束。不过,霍氏最后一句话究竟想强调什么,笔者以为,要认识这一点对于专业史学者恐怕也非易事。由于翻译的问题,“两国的相似之处,却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这句话颇令人费解,两国的相似之处在80年代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容易产生歧义,试题截取材料所包含的信息明显不足。命题在引用材料时既然没有用引号,就应该改成通顺易懂的译文。至于“两国的相似之处”的具体含义,因书中没有进一步阐释,更是难以琢磨。笔者才疏学浅,数次研读全书,后又参考姜艽、雷熙等方家对该书的解读,总算有点收获。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体现了全球史观及现代化史观,他认为,“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世界上其实只有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在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就是按照资本主义的模式去发展。经过二战后的黄金时代,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进入了工业化时期,但80年代整个世界又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因为冷战,“我们都习惯用二元对立思考,将现代工业经济分成‘资本主义’圾‘社会主义’两种不能并存、相互排斥的绝对选择”,现在看来,“这种二分法实在是一种武断、甚至近乎不自然的思考构造,只能置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下才能有所了解”。这种二元对立便是构成20世纪之极端的主要特征之一。苏东剧变,不仅终结了政治、经济的极端对立,也终结了思想的极端对立,“传统上为众人所接受的一切国家政权建构观念,遂受到重大破坏”,对话、缓和、和平、发展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同时,这种共识又不排除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霍布斯鲍姆那句话最有可能是在强调——二战后的世界在逐步走向现代化、一体化,尽管曾经有两种制度的长时间极端对立,但超越国家政权的共识还是逐步增多,除了经济,还有政治、思想文化等。
  简言之,试题引用的这段话意在强调这两个国家在1980年代比1939年代时具有了更多的共同点。我们阅读了那么多才明白这句话的本意,考生怎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读懂材料呢?估计很多人连厄瓜多尔在哪个洲都不知道,如何比较?
  为了弄清试题材料的愿意,我们将原著的英文附于文后,请大家研究。
  命题是教育科学的一部分,有很强的专业性。并非身在高校的教师,或在历史学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自然就会命制试题。要学会命题,命制好题,不仅要有相当的学科专业基础,更要精通命题技术。中国高考这样大规模的考试,命题出现失误是非常不应该的(参见《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7、8月刊对全国文综卷一的评析)。就材料型选择题而言,如何选取材料反映了命题者的专业功底和工作态度。选用的材料一定要弄清原意,正确选项如果是顺向思维的,那就更要符合材料的本意,这就要求尽量完整地引用材料,尤其是关键语句,不能剪掉、扭曲原意。其实引用材料不见得越少越好,只要材料没有文字阅读的障碍,多一些没什么不好。台湾高考命题的经验值得注意(参见《历史教学》2009年8月上半月刊,陈畅: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之四)。答案的合理性也要认真推敲,不仅要客观公允,还要和材料的逻辑一致。材料提供的信息应该足够地支持结论,否则试题的效度就无从谈起。
其他文献
现在我们对时代的判断是“和平与发展”,这是正确的。但新中国建立后的30年,我们对时代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来自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而脱离实际。1947年他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说:“全世界的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优势在我们方面,不在敌人方面。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营已经形成
摘要 1972年的冲绳归还虽然解决了日美之间的外交悬案,但美军强占冲绳基地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冲绳战略体现着美国对日本的重要外交思想。那么,冲绳战略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本文依据1942—1946年间较为翔实的资料,对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美国冲绳战略的形成进行了系统论述。  关键词 美国国家安全保障,罗斯福,杜鲁门,冲绳基地战略  中图分类号 K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20—07  十年课程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根据教师经验进行教学实施、根据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前两种类型的教学是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多是在这两种类型下进行的探索
近年来,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思维能力的特征已得到普遍认同,但是,高三教学如何培养能力,如何达到高考要求的思维水平,目前还无所适从。文科班复习普遍没有脱离梳理知识、夯实基础的老路,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但一般都是浅尝辄止。由于教师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不知道历史要培养的思维能力是什么,因此就不能使学生在熟悉史实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水平。文科班教学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方向与高考一致,才能取
IT领导们应该了解财务政策  IT部门对财务部门的不满,常常会造成IT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关系面临相互冲突。IT技术人员可能会非常愤怒,因为那些“对技术一无所知的账房先生们”会让他们去购买不是自己想要的产品,或者财务部门批准采购的某种应用程序,不是云版本,而是服务器版本,(也有可能反过来,因为财务部门的决定通常很不靠谱),或者直接拒绝更换信息技术人员认为是“古董”的系统的申请。IT技术人员不解地问,“
[摘要]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神剧”代表,《红羊豪侠传》在《申报》上的大量广告极力宣扬其“革命性”“世俗性”“艺术性”与“技术性”,在“神化”太平天国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使历史“俗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申报》,《红羊豪侠传》,“神剧”,荣记共舞台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6-0042-0
关键词 珍珠港事件,太平洋舰队,图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05-0066-03    珍珠港事件前,美国人民普遍厌战,很少有人意识到日本法西斯的魔爪已经日益临近。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business as usual”,意思是“一切照旧”,而画面背景中象征法西斯势力的乌云已经笼罩在了他的头上。画面
[关键词]命题思路,话语背景,阅读障碍,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03~06  在上海高考的科目中,历史学科希冀致力于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高考指挥教学的既成事实下,如何通过合理的考试来引导更为有效的历史教学?针对这一任务,则须进一步回答如下三个问题:历史学科的特性是什么?历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在考试中体现这些目标?  历
关键词 课堂评价,创新,平衡,学生,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21-0016-03  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中学教师为了追求“好课”往往在打破常规上做文章,创新教学以求打造个性化课堂。一般而言,从课堂教学的要素考虑,评判一堂好课要有“五性”:科学性(教学目标)、精确性(教学内容)、严谨性(教学环节)、灵活性(教
关键词:明理学,中学,教学  《历史教学》2013年6月上半月刊刊载了李凯老师的《高中必修课程“宋明理学”教学分析》一文。作者从思想史发展的脉络出发,提出“挑战——应战”的线索,使人深受启发。思想史既是“思想”,也是“历史”,除了从思想史的内在逻辑去理解思想本身外,也要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来探讨。如教材所言,儒学危机从魏晋以来便已存在,那为什么要等到宋朝提出理学才得以成功应对呢?笔者试图在此基础上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