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无形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_287229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都应与生活相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本文就以“地球运动”为例来探讨我们身边的地理无形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地理无形知识;生活中的地理;地理教学;运用;建构
  “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无形知识,是对现有以教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关注身边的地理无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增强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等的各种能力,使地理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地理知识的价值。因而,把学校里获得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是教师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一、地理无形知识的提出
  知识内容分为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我们要在课堂上做好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的教学,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它们。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从知识体系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这些内容具体表现在我们的课本中,则是一系列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概念和以相关的地理规律为主体,以某种方式组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这些以文字形式存在于各种资料中的内容是一种能看得见的结构性的知识,称之为有形知识。
  有形知识只是表象,学习知识不仅仅是记住这些以文字形式存在的知识。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最终要转变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内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其加工,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知识。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不是一个量的转化,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重组,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本知识仅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比较可靠的假设,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绝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知识只有通过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相互作用之后,才能建构起它的意义。因此有些知识可要求学生在周围的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运用所学现象的实例,开始可以找一些与教材中类似的例子,然后还可以找一些比较有独创性的例子,进而检验知识、获取真知、建构知识体系。这些实例就是无形知识的一种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它可以以有形的形式存在,如解决问题的步骤等,比如区时的计算;但多数时候却不以文字形式存在,如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比如必修1课本上只介绍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没有提及,像楼高与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分析和拓展,这些就是学生在学习有形的知识过程中与之相联系的内容,按新课程理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与过程、方法、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相关的内容。我们把它称为无形知识。
  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在我们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只掌握了一些表面知识,而没有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没有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获得地理无形知识?途径之一就是从生活中获取。
  二、生活中地理无形知识的运用
  (一)拓宽学生科学视野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水池中的水放掉时会有漩涡?这是为什么呢?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在北半球,水流旋涡是朝逆时针方向的;而在南半球,则是顺时针旋转的。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激发了学习热情,这些现象还有机地联系了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进而有利于地理教学。地理科学作为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间的边缘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拓宽视野,将成为地理教学的趋势。
  (二)激活学生思维
  一天中,我们的人影是有变化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我们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推算这种变化情况。例如,“立杆测影”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实验,通过自己的测量,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太阳高度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我们把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叫做正午太阳高度角;同时也有利于正确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领域。比如我们这里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时考虑的集热板,朝向以正南为最佳,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事实上一年中,我们的人影和朝向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过生活中简单操作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规律。
  (三)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采光权的问题。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城市房屋居住密集,很多住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阳光被遮挡的现象。按照国家规定(设计规范)以冬至日照时间不低于1小时(房子最底层窗户)为标准。这其中隐含的地理原理是南楼楼高/两楼间的楼间距=tan(a)(其中a为各地在冬至日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因为冬至日我国绝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我国正午时的太阳绝大部分时间是从正南方向照射过来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生活中地理无形知识建构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技巧之所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是他们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是理解新知识必备的前提条件。生活中的地理无形知识无处不在,有的是稍纵即逝的,因而师生都应该注重地理无形知识的建构,那么如何实现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
  师生只有意识到教学问题的存在,他们才有可能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师生在实践中要重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多提几个“为什么”,有意识地观察、审视、反思教与学活动。生活中有很多地理事物,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的方位等等就需要师生不断地培养问题意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重视反思
  师生不仅要培养敏感的问题意识,还要学习适当的反思技巧、策略,改进教学。反思集中于对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日记,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断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效并努力改进。比如教师反思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这样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的交替呢?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效率低的。学生应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对问题解答后的结论的正确性的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行到一般情况等等。例如我们的学生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看到的北极星仰角就是北半球某地的地理纬度,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三)交流讨论
  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研讨活动,将自己对教学中某方面问题的疑虑展示给同行,与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讨论,教师可以了解他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是否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吸取有益的经验。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较直接的反馈信息,采用观察和分析等技巧对学生加以研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进展,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需求的变化。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双边活动,而应是多边活动,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能获得有益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学生间认识问题的不同观点中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取长补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学生自己的学习。如太阳视运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轨迹图的判读就是一个难点知识,可以通过交流讨论一起探讨其形成规律和运用。
  四、结语
  在地理教学中将生活中地理内容引入地理课堂的教学策略,能更好更自然地将生活中的地理无形知识游刃有余地运用于课堂。只有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即地理无形知识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喜欢地理,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运用地理。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把教师角色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的首席”;班主任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而应该真诚地当好学生的“参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菜单”,供学生积极、愉悦地自主选择。    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学生”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班主任就是要“善于用情,以情激励”——准确把握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而用情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属于教师能力和意识的一种理性智慧的表现。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教育设计、活动以及观念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判断、认识与评价,以此来对自己教学进行有效地调节,从而形成教师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新型教育观念.通过对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让教师个人的自主探索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下面就从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二者相互作用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一、以课堂观察为
期刊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中年时代退闲上饶农村时所作。笔者在教授这一首词时,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在朗读中赏析,最后感悟这首词的情感和意境。  一、背词,回顾作者概况  同学们,还记得《清平乐 村居》吗?“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师生齐背。这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词作者是谁还记得吗?(辛弃疾)对于辛弃疾你了解多少?学生各抒己见。  师: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
期刊
【摘 要】本文讲述的是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这一先进的学习方式引入我们语文教学之中,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也正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  【关键词】思想观念;阅读品味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科技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和重视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这一先进的学习方式引入我们语
期刊
【摘 要】面对幼儿这个特殊群体,表扬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成为调动幼儿英语课堂积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就表扬方式在幼儿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展开论述,从幼儿英语课堂表扬的意义、幼儿英语课堂表扬方式等方面,探索幼儿英语课堂表扬方式的运用艺术。  【关键词】幼儿英语;课堂;表扬  幼儿园是幼儿开始接受教育的第一启蒙基地,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和保证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关键。其中,表扬作
期刊
【摘 要】随着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和文字的交际功效与日俱增,但语感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务必与时俱进,大胆革新,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本文作者与时俱进,简要论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境;揣摩;吟咏;想象;语感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长期的体验、训练、实践后形成的感悟能力,属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强的人说的得体,写的畅
期刊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是提升整体教学成效的基础性环节,抓住了有效切入点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总纲要,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要将其延伸到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与现代教学设备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性,体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为语文教学的扎实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设计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汇总,教师要将智慧融入进去,体现教学设计
期刊
【摘 要】学生对大纲推荐的课外读物知之甚少,更有甚者一个学期只读一本教科书。这样的阅读面,这样的视野,怎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呢?在课堂里,学生们的回答问题往往缺乏生动的个人思想,语言也显得单调贫乏,习作更是如此,这明显是缺乏阅读所造成的“营养不良症”。  【关键词】学生;课外阅读;操作方法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课堂45分钟老师的“授之以渔”外,更关键的是学生
期刊
【摘 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格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我们应该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在朗读训练、品析训练、联想训练、作业训练等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关键词】思想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渗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至理格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这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
期刊
【摘 要】“留白”, 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被广泛用于艺术创作中。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在时间上留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时间;留白  “留白”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需要将思品知识内化为情感、外化为行为的学科,在教学中就更需要留白,给学生留下体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