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键黑键,五彩斑斓的持久战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c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上还真有这样一种工作,没有人给你发薪水,也没有人考核你的工作绩效,可是,当你不愿意干的时候,你还辞不了。
  我说的是做父母。
  如果把养育儿女当成一种职业,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想到过辞职。
  我们家有一位,已经幻想过无数次的辞职,也实施过短暂的辞职,均以失败告终。
  这位想辞职的人是我的先生,他想辞去的工作是再也不要陪女儿学琴了。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听到正在女儿练琴的当口,音乐戛然而止,然后是他和女儿此起彼伏的怒吼声。接下来是谁也不理谁了,可没过多久,又互相理了。
  这样的悲欢离合,从女儿4岁起,到现在,已历时8年。
  
  我的先生经常会说:“我真的再也不管你练琴了。抗日战争也不过打了8年。我放你自由。我们不是非学琴不可。你可以不学。你也让我自由吧……”几乎是哀求了。
  可是,女儿还想学下去,她已经考到八级,她的目标是考到十级。
  关键是,她喜欢音乐。女儿演奏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上过电台直播。她小学时跟着学校的兴趣班学过吹口琴,得过区里的二等奖。在美国时,她在学校的乐队吹长号,只用了两个月就被选到市里的乐团参加公开演出。她现在还参加区里的合唱团,有时还领唱,去年还去澳大利亚比赛,在悉尼歌剧院演出,十分风光。她懂得各种流行与古典音乐,说出来的名字常让我感到自己的无知。
  女儿的音乐老师说她有音乐天分,因为她有超强的辨音能力。但是,练习钢琴是多么机械啊,一遍又一遍,除了音准,还要指法正确。尤其是练习指法的曲子,是多么的枯燥。
  我和先生基本属于乐盲,从未想过培养她在音乐方面成才。当初学琴也是因为她赖在人家的钢琴上不走,我们才最终买来一架。庞然大物即使抬回家来,也不认为非学不可,权当娱乐。但是女儿要学,我们也只有舍命陪君子了。
  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对音乐有兴趣,有天分,但是又怕苦。家长,是放弃还是坚持?
  
  在学琴的事上,我是一个旁观者和调停人。有时看到他们父女俩矛盾激烈,经常劝他们放弃。但是先生拿来女儿期末考试写的作文,上面有女儿对音乐的理解。摘录如下:
  我的快乐
  音乐,是无数伟人的快乐,同样,也是我的快乐。从小我就开始听小乐曲睡觉,且百听不厌。闲暇之余,坐在沙发上闭眼听音乐,就会随着乐声到“人间仙境”去游览一番。
  4岁时,我开始学习钢琴。每天晚上,钢琴是我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白色的键,黑色的键,白色的谱,黑色的谱,单是这两种颜色,发出的声音却像五彩斑斓的动物:《哈农》是紫色的熊,《巴赫》是黑色的夜莺,《小奏鸣曲》则是有着彩虹颜色的独角兽。我所弹过的曲子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彩色的印象。
  学会了有“乐器之王”美称的钢琴,我唱歌音准也比别人好很多。于是我进了合唱团,交了不少挚友。看来音乐不仅能打动人心,也能在人际交往上发挥作用呢。
  音乐能作为我快乐的主要原因,就是可以给我这个爱想象的人更多空间……各国文化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中西方文化也是如此。比如西方音乐家莫扎特与中国诗人李白,两人创作的是毫不相干的作品,却都有十分豪放的、浪漫的风格。又比如白居易和巴赫,两人作品中都带着缕缕悲伤……从音乐中发现中西文化的共同之处,不也很令人高兴吗?
  先生说,假设我们现在放弃练琴,是不是堵死了一扇女儿欣赏生活的门?
  这个罪名可不小呀,先生很无奈地说:“我现在心态也好多了,我就这样和她耗着。将来她会感激我的。”
  练习的痛苦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远的看看傅雷家书,傅雷对傅聪的管教也有很残酷的场面。近的听听郎朗的故事,几乎就是棍棒底下出才子的典范。恰巧,我们刚看到一篇关于女儿钢琴老师小时候学琴的报道,也是一个模式。女儿的钢琴老师小时候为了逃避练琴,会用小刀割破自己的右手,他的爸爸,在我看来是那样一位和气的老先生,居然曾经把儿子的大腿掐出血。而女儿的钢琴老师,现在对自己的爸爸只有感激。
  我们家还没有那么“血腥”。我对女儿开玩笑说:“这就是你成不了钢琴家的原因。”
  
  很多家庭都有琴童,大约也有和我们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吧?
  在有些家长和孩子的心里,钢琴似乎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练习的时候也没有多少激情,机械地弹奏。家长若是自由放任,孩子的琴技进展就会缓慢。总有憋不住的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不满,毕竟学钢琴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总是要有个成果才能对得起许多的付出,所以家长就会要求孩子勤学苦练,可是迎来的往往是孩子的反叛。
  例如,砸钢琴的,咬琴键的,甚至还有的弄伤自己的手指。有些刚烈的孩子,在重压之下再也不碰钢琴。性格绵柔的,也许就让家长压下去了,慢慢也许就来了兴趣,有时表演一番得到夸奖,倒是喜欢钢琴了。所以孩子学琴是否成功,关乎孩子的天分和兴趣,又和孩子的性格密切相关,与家长的督促方式联系也很大。
  在弹琴这件事上,在我看来,爱音乐又肯吃苦的孩子极少,大多数是爱音乐不肯吃苦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还是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性格温顺的孩子适当给予压力,对倔强的孩子主要是引导。另外,家长督促孩子练琴的要点是掌握好节奏,控制好分寸。主要是以培养兴趣爱好为主,千万不要因为考级比赛等外在的目标,毁了孩子喜欢音乐的好心情。
  目前在我们家,先生对女儿的战术是:不会逼着她练琴了,女儿自己倒是会主动弹,还要请爸爸听音调是否准确。她会从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乐谱来练,有时还发现网上的谱子有误,自己调整一下。看到女儿做这些事,显得很专业的样子,我真是心生佩服。
  一个音乐界朋友对我说:“这其实是孩子学音乐的本质,就是她懂得欣赏音乐。”
  是啊,这才是教育改变生活的真谛。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青少年研究所从事青少年发展研究及家庭教育研究者。)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朱璐zhulu83@126.com
其他文献
远,是一个习惯不佳的孩子,做事速度慢,字写得歪歪扭扭,书包里的书本总是凌乱不堪,常常找书的时间多于写作业的时间。他的爸爸是一家私企的老总,妈妈是一位中学老师,夫妻俩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按常理,孩子不该是这样的状态。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   孩子对我的到来表现出愉快和勤快,端茶倒水,并没有什么拘谨不安。来到远的卧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色墙壁、天花板上一道道蓝墨水的痕迹,这与家里富丽堂皇的装饰形成
期刊
“曾经,我愿做一只轻盈的蝴蝶,舞动身姿,飞旋在女儿心灵的花园;我又愿做一只曼妙的百灵,敞开喉咙,回荡在女儿甜甜的心窝”。在我亲子日记的扉页上,深情地记录着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然而,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我们母子之间的距离却日渐疏远,尤其在她上了四年级之后,性格的倔强、成长的叛逆、心灵的孤僻似乎是一夜袭来,让我这颗昔日滚烫的爱女之心冷到了极点。在这无奈困顿彷徨之时,有幸接触到了《给您一只金手指》一书,
期刊
我们姐弟三个,小时候是在老家跟着妈妈长大的,但很奇妙的是,一说到对我们人生最有影响力的人,我们都会第一个想到爸爸。一向行色匆匆的爸爸,可以说是我们三个孩子的偶像。  在我的记忆中,在海安县物资局担任总账会计的爸爸,很忙很忙,星期天经常加班,经常回不了离海安县城30多里的家;就算他回来,有时还要带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里面是一摞摞的报表和账单。因为写字桌和饭桌都被我们姐弟三个占了写作业,爸爸就腾出
期刊
叛逆这个词多形容少年儿童的反叛,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认同大流,忤逆正常的规律,对成人的要求常做出对抗的行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3岁左右是第一个反叛期,第二、第三反叛期分别在10岁和13岁发生,被界定为“准大人期”和“青春反叛期”。对于3岁左右处于形成自主思维时期的小小孩,西方觉得用Rebellious(叛逆)这个词不合适,所以他们把叛逆弱化为——
期刊
美国有科研部门研究发现,常听音乐能改变儿童的容貌,使孩子变漂亮。   我们知道,喜、怒、哀、乐都是通过接受外界的资讯而产生的,即资讯通过耳、眼等器官传递到大脑,大脑再经过处理指派面部某个部位的神经发生变化。常接收悲伤、恐惧、惊吓等不愉快的资讯,与常接收喜悦、欢乐等愉快的资讯比较,儿童面部的某些肌肉有着根本的差别。因为大脑神经使面部某些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愉快或悲伤的面部表情难以褪去而固
期刊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接受孔融让梨的教育,大的要让小的,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但孩子能接受吗?    不恰当的回答    因为你比弟弟大,所以你得让他!    这个“因为……所以”的句式并没有真正解决孩子心中的疑问,你仍然没有告诉他,为什么我得让比我小的。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人,但为什么在某些时候,父母会偏帮了别人呢?    因为小弟弟不懂事,你懂事嘛,所以你就让让他
期刊
2011年11月16日,甘肃庆阳超载校车与运煤货车发生相撞,事故导致21人死亡。时隔不到一个月的12月12日,江苏徐州丰县首羡镇再次发生一起接送小学生车辆侧翻事故,造成15名学生死亡。一时间,校车安全问题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政府的反应足够迅速,于12月11日出台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并在全社会征求意见。12月15日公安部召开加强校车交通安全管理视频会议,会议决定允许校车在公交专用车
期刊
父母从怀孕时就开始很关注宝宝的智力问题,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更聪明一些。要挖掘孩子的智力,还得知道哪些时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飞跃期。   第一次在第5周左右时,机体器官迅速成熟,所有感官都开始工作。例如,他开始在哭的时候流眼泪,或者用微笑来表示高兴,他还不时地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进行观察和聆听,对气味和动静作出明显的反应。   第二次在第8周左右时,婴儿发现周围环境原来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活动的具体的
期刊
我确信每个小孩身上都有一个大人,每个大人身上都有个小孩。所忙的事情虽不一样,但内心里是一样,凭借爱与空气过活。   女儿一诺有奇怪而美丽的语言,有次折了朵花给我,说:“别打开,里面关着一只蝴蝶。”  她还说:“去蚂蚁家,是否要先敲敲门?”  女儿对绘画有热情,说画画的时候一拿起黄色的笔,浑身都热起来;我坐在广场上看她溜冰,她一路溜过来,把换下的旅游鞋整齐地摆在我的脚旁,说:“妈妈,鞋子要放好,就好
期刊
爱的误区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忽视孩子的地位、轻视孩子合法权益的事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走入了爱的误区,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区一:干涉孩子的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儿童生命和发展权的重要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因此,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想当然地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