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音乐更漂亮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u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有科研部门研究发现,常听音乐能改变儿童的容貌,使孩子变漂亮。
   我们知道,喜、怒、哀、乐都是通过接受外界的资讯而产生的,即资讯通过耳、眼等器官传递到大脑,大脑再经过处理指派面部某个部位的神经发生变化。常接收悲伤、恐惧、惊吓等不愉快的资讯,与常接收喜悦、欢乐等愉快的资讯比较,儿童面部的某些肌肉有着根本的差别。因为大脑神经使面部某些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愉快或悲伤的面部表情难以褪去而固定下来。
   经常让幼儿听些欢快的乐曲,用音乐来刺激神经,调节精神,会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对这一点,日本幼儿开发协会做过试验。他们把几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集中起来,一一拍照、录像,作为原始资料。然后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3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开始时没有什么变化,可四个月以后,这些孩子的面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表情也比一般孩子活泼。
   (摘编自《家庭保健报》)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其他文献
摄影:卢博文(张家港市白鹿小学一(2)班)   图一:这是崇圣寺三塔,它们“住”在云南大理。由一大二小共三座佛塔组成,远远望去,它们显得那么雄浑壮丽,真是胜景。   图二:我去黄山旅游时,发现黄山的山水真美呀!你看,美丽的小溪流,就像是一条绿色的银光闪烁的绸带,优雅地嵌在山石中。    摄影:陆宇朋(张家港市梁丰小学三(3)班)   图一:我曾经在这片油菜花田和蜜蜂抢蜜吃!轻轻拨开金黄色的花
期刊
每当骑着车,一圈一圈地绕着小区转时,心里总会有些说不出的快意。听,随着我的脚急速地上下飞舞,风正呼呼地飞过我的耳畔,那种惬意真是无法形容!齿轮的声音虽然很小,但也足以让人感到它在欢快地歌唱。   有人骑车是为了赶时间,而我认为,骑车不仅仅是在赶速度,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当一个人内心平静时,骑着单车慢慢地行驶在林荫道上,四周彩蝶翩翩,花香沁人心脾,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记得有一个故
期刊
案例:   华华妈在教育4岁的儿子时经常感到困惑。这些天,华华妈又遇到了一个困扰她的问题——   “晚上我吃了几块海苔肉松卷,这是奶奶和孩子一起买的第二天的早餐,盒里还剩3块。儿子临睡前突然发现海苔肉松卷少了,便问是谁吃掉了。我告诉他,妈妈因为肚子饿了,吃了两块。他就哭着说,这是明天的早餐,我不能把他的早餐吃掉,要我从肚子里拿出来。我告诉他,食物吃下去,已经被我的牙齿和胃磨碎了,拿不出来了。他
期刊
侄子小博是个小顽皮,做任何事都没定心:坐着,仿佛凳上长着刺;站着,抖抖腿也好的。看书坚持不了三分钟;画个画尽瞎涂瞎抹;做个手工把工具撒满一地,还动不动耍小性子。一开始,小博父母没把这些放在心上,以为孩子小不懂事,等孩子渐渐大了,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了,自然会变好的。然而没想到,如今孩子上了一年级,那些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倒一个接着一个又来了:早上起不来,上学总迟到;作业拖拉,还要父母陪写;老师反映他上
期刊
春日,我来到美丽的小树林踏青。树林里有一条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树林的怀抱里。河里游来一群小鱼,在水里欢快地游动着。小河两旁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那么美,那么自然。“啪,啪,啪”,几个在溪边打闹的孩子,在互相泼水。水鸟站在枝丫上歌唱时,流水也应和着,柳枝拍打着水面,像是在伴奏。这是一曲优雅的小调,也是一首树林三重奏。   河边还有许多花草,小花们争奇斗艳,小草们好
期刊
Q 我孩子现在5岁,因病准备进行手术治疗,但是手术要求全身麻醉,我之前听说全麻的副作用很大,对孩子不好,请问是不是真的?谢谢。  江苏常州 王雷  A 王雷读者,你好!  全麻是手术时经常需要采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手术需要麻醉的情况更多。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根据需要,不断为接受手术者追加麻醉药。当手术结束时,麻醉药也就停用了。全身麻醉的作用是阻断痛觉向大脑的传导,暂时抑
期刊
远,是一个习惯不佳的孩子,做事速度慢,字写得歪歪扭扭,书包里的书本总是凌乱不堪,常常找书的时间多于写作业的时间。他的爸爸是一家私企的老总,妈妈是一位中学老师,夫妻俩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按常理,孩子不该是这样的状态。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   孩子对我的到来表现出愉快和勤快,端茶倒水,并没有什么拘谨不安。来到远的卧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色墙壁、天花板上一道道蓝墨水的痕迹,这与家里富丽堂皇的装饰形成
期刊
“曾经,我愿做一只轻盈的蝴蝶,舞动身姿,飞旋在女儿心灵的花园;我又愿做一只曼妙的百灵,敞开喉咙,回荡在女儿甜甜的心窝”。在我亲子日记的扉页上,深情地记录着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然而,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我们母子之间的距离却日渐疏远,尤其在她上了四年级之后,性格的倔强、成长的叛逆、心灵的孤僻似乎是一夜袭来,让我这颗昔日滚烫的爱女之心冷到了极点。在这无奈困顿彷徨之时,有幸接触到了《给您一只金手指》一书,
期刊
我们姐弟三个,小时候是在老家跟着妈妈长大的,但很奇妙的是,一说到对我们人生最有影响力的人,我们都会第一个想到爸爸。一向行色匆匆的爸爸,可以说是我们三个孩子的偶像。  在我的记忆中,在海安县物资局担任总账会计的爸爸,很忙很忙,星期天经常加班,经常回不了离海安县城30多里的家;就算他回来,有时还要带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里面是一摞摞的报表和账单。因为写字桌和饭桌都被我们姐弟三个占了写作业,爸爸就腾出
期刊
叛逆这个词多形容少年儿童的反叛,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认同大流,忤逆正常的规律,对成人的要求常做出对抗的行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3岁左右是第一个反叛期,第二、第三反叛期分别在10岁和13岁发生,被界定为“准大人期”和“青春反叛期”。对于3岁左右处于形成自主思维时期的小小孩,西方觉得用Rebellious(叛逆)这个词不合适,所以他们把叛逆弱化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