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回家路:放归卡拉麦里山的野马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q0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 年的冬天,是野马放归后经历的第一个冬天。12 月下了一场大雪,新疆遭遇了10 年来气温最低的一个严冬,部分地区的气温下降到零下35 摄氏度,甚至达到零下40 摄氏度。保护区完全被冰雪和寒冷所包围。
  严寒降临前,野马们显得异常兴奋,尤其是头马准噶尔11 号,它不停地圈群和仰头嗅闻,似乎已经感到危险的逼近。此时正值牧民冬季转场,家马随着主人进入保护区越冬。一天,野马与一群家马相遇。家马群向野马群悄悄地靠近。由于素未谋面,最初两群马的“首领”都显得非常谨慎,保持一定距离相互对视着。之后,野马首先出击。健壮的准噶尔11 号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来犯的家马,使家马群仓皇逃窜。但是,家马数量众多,旋即与野马展开车轮战,致使准噶尔11 号的体力严重下降。12 月1 日,在野马与家马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正面冲突后,野马向南奔跑,家马跟随其后,很快就都消失在茫茫的雪原之中……
  到12 月8 日,时间过了一周,野马踪影全无。此时,野马的安危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野马繁殖中心、卡拉麦里山保护站、阿勒泰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的牧民开始了艰难的搜寻工作。在历经了8 昼夜的地毯式搜寻后,我们终于在野马放归区以南100 千米外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找到了失踪多日的野马群。我们清点马匹数量后发现准噶尔5 号和其未断乳的幼驹失踪,这使我们刚因找到马群而惊喜万分的心顿时凉了下来。根据野马的习性,雌马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单独离群的。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每个人的心头……
  经过一番搜寻,我们终于在距离马群几百米的地方找到了幼驹,但没有找到它的母亲准噶尔5 号。幼驹躺在雪地上,只剩微弱的呼吸,已经无力再站起。当它听到人的脚步声后,努力地挣开眼睛,泪水顺着眼睑流下。我们尽最大努力试图抢救它的生命,但为时已晚,当夜幕降临时,它停止了呼吸。它眼睛中最后一滴泪已经凝结成冰晶,幼小的它被残酷的大自然吞噬了……
  第二天,在牧民的帮助下,在距离马群十几千米的地方,我们找到了准噶尔5 号的尸体。它倒在雪地里,面目全非,已经成了狼的食物。
  由于严寒、劳累和食物短缺,野马们已经精疲力竭。为了保证野马的安全,我们不得不采取投食引诱的办法,用了3 个昼夜的时间将它们引回到大围栏内。在被救护回来后,又有5 匹野马相继死亡。2002 年1 月,英勇的头马准噶尔11 号也因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倒下了。这是野马放归6 年中损失最大的一个冬天!
  
  面对冬季食物短缺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干旱的荒漠地带,植被稀疏,尤其是冬季,气候寒冷,雪灾频发。此外,这里是哈萨克牧民的冬季牧场,一到冬天,20 多万头家畜一齐涌入保护区。对大型食草野生动物来说,本来它们就面临冬季食物短缺的威胁,众多家畜的到来,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每年冬季都有很多草食动物因饥饿而葬身于茫茫雪海之中。
  对于放归的野马来说,冬季食物短缺同样也威胁到它们的生存。在圈养时,野马的食物(主要是高蛋白饲草苜蓿)是由人工定时、定点、足量投放的,野马可谓水食无忧。但是,放归后,野马需要独立获取食物,且食物的丰富度和营养成分远不及圈养时,蛇麻黄和假木贼等有毒植物也随处可见。此外,在放归区,野马喜食的食物呈块状分布,野马除了需要学会如何从众多的植物种类中选择出可食植物外,还必须学会如何寻找喜食植物的高密度分布区。放归区内什么植物可食,什么植物不可食,成为放归野马面临的首要问题。
  放归之初,野马在不到20 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活动,它们只尝试采食针茅、芨芨草等两三种禾本科植物。渐渐地,野马选择采食的植物种类增加,到后来达到17 种之多,野马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到400 多平方千米。在春、夏、秋三季,野马食物充足,膘情稳定。但在冬季后,植物被积雪覆盖,野马的食物减少,加上家畜与之争食,需要通过人工补饲来帮助野马渡过难关。不过,随着野马刨雪取食能力的逐渐增强,以及对露出地表的半灌木取食量的增多,补饲时间从最初的5 个月逐渐缩短到3 个月,这表明野马在冬季获取食物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饱受夏季缺水威胁
  
  夏季,卡拉麦里骄阳似火,午后地表温度超过60 摄氏度,空气湿度却不足10%。人处其间,即使不停地喝水,也不会流汗,因为汗水都以水蒸气的形式迅速地扩散到空气中,只在皮肤上留下一层盐渍。有限的水资源主宰着这里的一切,制约着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生存。
  在野马放归区内,零星地分布着几处地下泉水。这些泉水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本上没有外流的出口,因此水分不断地被蒸发到大气中,而盐分则不断地累积在水体中,最终在泉水周围形成了厚厚的白色的盐结晶。经过日积月累,泉水中的盐分含量很高,远远超出了野马所能耐受的极限,野马喝了这种水反而会更加口渴。
  2004 年夏季,保护区遭遇近十年来最为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6~9 月滴雨未降,7 月的最高气温达到48 摄氏度,区内绝大部分水源都干涸了,零星几个有水的水源,不是变臭,就是盐分过高不能饮用。野马经常利用的水源也没有水了,饥渴的野马焦急地用前蹄从黑泥中刨水喝,但出水量很少。我们只好用挖掘机 对水源进行清淤和深挖处理,使清澈的地下水涌出,以解决野马的缺水问题。
  
  自由生活的野马往往组成两种类型的群体——家族群和公马群。家族群由一匹成年公马、数匹成年雌马及其后代组成,这既是野马的基本繁殖单元,也是十分稳定的群体。由于成年公马的体力强壮,生存经验丰富,担任家族的首领,被称之为头马。头马负责守护群体,拥有与雌马交配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当家族遭遇危险或其他成年公马的觊觎时,头马会奋不顾身地捍卫它的家族。
  在圈养时,头马是由我们根据个体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繁殖能力的强弱选择出来的,属于人工选择过程。放归后,繁殖群中的头马的产生完全依靠成年公马间的自由竞争,属于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所以,头马面临家族中其他公马的挑战。通常情况下,头马每隔3~5 年会更换一次。新头马的产生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完全取代,即通过激烈的决斗,原来的头马被挑战者击败,家族群由获胜的公马接管。通常,新旧头马的打斗过程非常惨烈,决斗者伤痕累累乃至战死。第二种方式是空位填充,即原来的头马遭遇意外死亡,缺少头马的家族群就会被其他强壮的公马接管。第三种方式是掳掠分群,即家族群的部分母马被其他挑战的公马掠夺走,使最初的一个家族群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族群。
  2003 年9 月,繁殖群与公马群偶然相遇。公马群由2002 年5 月放归的7 匹成年公马组成,放归公马群的目的是培养后继头马、收容被淘汰头马和被驱离群的小公马。相遇后,所有公马都冲向繁殖群,疯狂地掠夺母马,并与野马头马展开车轮战。准噶尔49 号寡不敌众,最终“妻离子散”,成为“孤家寡人”,而它的“王国”也一分为三。战败的准噶尔49 号孤独地游荡在其他马群周围,好不凄凉。
  掠夺到母马的其他公马急于与母马交配,无心采食,但母马们不是已过了发情期就是已怀孕,所以新任头马遭到了母马们的激烈反抗。加之新头马无带群经验,不停地圈群……两天后,新头马们都筋疲力尽。而此时,准噶尔49 号的体力基本恢复,它发起了反攻,一举夺回被准噶尔77 号和82 号掠夺走的母马,随后又与准噶尔72 号展开了长达3 个月之久的争夺战,两者势均力敌。直到12 月8 日,准噶尔49 号终因长期打斗,体力严重透支导致死亡。至此,野马放归后的第一次分群结束,两群野马合二为一。
  2004 年8 月,发生了最为激烈的王位之争。准噶尔77 号在与准噶尔72 号的争斗过程中,前腿骨折,身体多处受伤,最后战死。
  在放归的6 年内,野马繁殖群经历了多次的自然分群和头马更替,许多优秀的公马脱颖而出,虽有两匹公马战死,令人惋惜,但对于野马种群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遭遇天敌——狼
  
  
  在野马放归前,最令我们担心的是生活在保护区内的狼,它们是野马在卡拉麦里地区唯一的天敌,直接威胁到野马的生命安全。放归野马有防御狼的能力吗?
  在放归区内,随着蒙古野驴和鹅喉羚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狼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它们经常集群捕食,且具有一套超强的跟踪、伏击、分工合作的捕食本领。野马放归不久,就有一匹幼驹被狼群袭击致伤。
  2003 年,我们在野马群周围发现经常有群狼活动。7 月25 日,我们步行跟踪观察野马。下午1 时左右,发现距离野马群不到300 米处,有一狼坐立,并向野马方向观望,而野马此时并没有任何异常反应。我们用望远镜观察狼的活动。这只狼在发现有人后慢慢地跑开了……突然,我们发现,在野马群前方约500 米处,又出现了一只狼,它与前一只狼汇合后一齐向远处跑去。我们惊出了一身冷汗。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8 月9 日,繁殖群内的一匹野外新生幼驹的右后腿被狼咬伤,鲜血染红了整个后腿,伤口足有10 厘米长,所幸只是皮外伤,1 个月后就痊愈了。在随后的跟踪观察中,我们又在野马的活动区内发现了数个狼伏击猎物时挖的卧穴。
  在6 年的野马跟踪调查中,我们与狼多次相遇,每次数量从1 只到10 只不等。庆幸的是,野马幼驹被狼咬伤的事件只发生过两次,没有发生过野马被狼捕食致死的案例。与蒙古野驴经常遭遇狼的捕食相比,野马显然具有更强大 的防御本领,包括野马的群体防御策略和母马的护幼行为。
  
  
  最大的威胁者——家马
  
  哈萨克牧民对家马采取自由散放的饲养方式。数量众多、与野马有着亲缘关系的家马给普氏野马放归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每年冬季,数量众多的家畜大规模地涌入保护区,对于本来就面临食物短缺威胁的大型食草动物野马、野驴和鹅喉羚等是雪上加霜。家马要比野马更熟悉和适应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所以在野马与家马的竞争中,野马处于劣势。
  家马与野马间除了争夺有限的食物资源和活动空间外,更主要的是争夺野马繁殖群中的雌马。每年春季,卡拉麦里的野马与家马都同时进入了发情期。当两者相遇时,为争夺与成年雌性野马的交配权,在雄性家马和野马头马之间可能爆发激烈的冲突,这将严重影响到野马血统的纯正性,为野马放归蒙上了一层阴影。2003 年5 月15 日,3 匹家马(1 个雄成体和2 个亚成体)与野马繁殖群的头马准噶尔49 号发生打斗,造成野马中的一匹雌马和一匹亚成体雌马失踪。几天后,成体雌马回到繁殖群内,但亚成体雌马却没有与其一同回来。直到第二年6 月,根据牧民提供的信息,我们才在距离放归区100 千米以外的一个牧场里,找到了失踪一年的野马。9 月,当野马被运回放归区时,我们发现,它已经怀孕了。
  2006 年5 月初,以准噶尔99 号为首的繁殖群在放出冬季补饲的大围栏后突然消失,不知去向。到6 月15 日,头马准噶尔99 号突然单独回到大围栏内。起初,我们以为准噶尔99 号被其他公马打败,头马发生了更替,这是野马放归后常有的现象。然而,几天后,当我们终于找到失踪多日的野马群时,眼前的情景令我们目瞪口呆:繁殖群的头马已经不是野马,而是牧民所饲养的家马!
  野马在“回家”的路上,既要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又要面对数量众多的敌人——家马。如果家马与野马之间的频繁冲突得不到解决,极有可能出现家马与野马的大范围基因交流,这将是对野马保护的致命打击。如何解决家马对野马的影响,这是目前野马放归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的6 年中,我们陪伴放归的野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我们为它们的每一个进步欢呼雀跃,也为它们中的一些成员的不幸离去而泪流满面。尽管野马“回家”路上长满荆棘,但成功的希望就在前面。我们期盼地球上唯一真正意义上的野马——普氏野马重返故里,奔驰在广袤的戈壁之上……
  
  普氏野马及其保护
  普氏野马,俗称“蒙古野马”,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是中纬度开阔景观环境的代表性物种,也是地球上现存唯一的真正的野马。
  普氏野马在生物学上的分类为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其外形粗壮,体长2.2~2.8 米,肩高1.2~1.46米,尾长38~60厘米,体重200~300公斤。除腹部和四肢内侧毛色为白色外,其他部位多呈土黄色,小腿部和尾部是黑的,唇部为白色。
  野马的生活习性是结群生活,食物主要是针茅等禾本科植物。野马性成熟较早,公马3 岁、母马2 岁开始发情。交配后的母马怀胎11 个月,到第二年气候暖和的四、五月前后生驹,大多一胎一驹。野马的寿命一般可达30 年。
  普氏野马的野生种群于20 世纪中叶在我国和蒙古国灭绝,现存的普氏野马均为圈养野马的后代。国际上对野马的保种给予了很高的重视,成立了野马保护管理组织,全球野马管理计划的两个目标为:将野马再引入至原生环境;保存现存圈养野马90% 以上的遗传多样性。我国在野马保护的两个目标上均负有至关重要的责任。1985 年7 月至1991 年l2 月,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l8 匹普氏野马,并于1986 年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境内建立野马饲养与繁殖研究中心,逐步实施从适应性饲养、栏养繁育、半自然散放到全自然散放的试验工作。
  进入21 世纪,随着圈养野马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放归野马计划被提到野马保护的工作日程上来。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曾经是野马最后的残存地,因此成为普氏野马在中国放归的首选之地。
  从2001 年首次放归至今,已经建立起2 个放归区,实施了4 次放归。现在,自由生活在放归区内的野马共有56 匹,通过自然分群已经形成了7 个稳定的野马群体(1 个公马群和6 个繁殖群),种群进入到稳定的增长阶段,放归的野马家族日渐兴旺。
  
  相关链接>>
  
  216 国道上撞死两匹野马8 月15 日8 时,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野外野放站站长王臣突然接到电话:“你们快来看看!216 国道331 米处有匹马被撞了,好像是野马。” 王臣放下电话驱车直奔现场。
  在事发路段,王臣一眼就认出侧躺在路基下的沟里的正是第三批野放的、正在适应环境的野马——准噶尔51 号。当时它喘着粗气,两个前蹄在土堆里努力挣扎,头微抬,眼睛大睁着,满是眼泪。经勘察,51 号在216 国道上被撞出35 米远,皮肤多处擦伤,后肢和屁股被撞裂,腰椎淤血。公路对面,51 号的族群共12 匹野马静静地站着,向公路这边张望。
  据王臣介绍,是一辆由北向南行驶的车撞倒了51 号,时间大约是头天晚上或当天凌晨。随后,51 号被拉回卡拉麦里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站。它静静地卧在草丛里,眼睛大大地睁着,喉咙里发出痛苦的呻吟。工作人员拿来它爱吃的草料,但它的嘴已经无法张开了。工作人员只能拿来矿泉水一点点地往它嘴里喂。大半天过去了,它喝掉了十几瓶。很多次,它努力地挥动着已经无法移动的前蹄,挣扎着想爬起来,可是都失败了。当天23 时,51 号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然而,悲剧到此并没有结束。8 月17 日,噩耗再次传来:一匹才出生3 个月的小野马在216 国道上被撞死。
  据专家介绍,今年6 月至今,卡拉麦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只下了两场雨,野马不得不穿过216 国道寻找新的饮水点。而横穿卡拉麦里的216 国道上车辆很多,速度又快,加上很多司机见到野生动物通过公路时不鸣笛、不减速,使这段公路成为野马们不得不穿越的生死线。
  
  野马进化小史
  文/张赫凡
  马有着6000 万年的进化史,经历了始祖马、中马、原马、上新马和真马五个主要发展阶段。马最古老的祖先叫始祖马,是一种小型走兽,大小接近狐狸。它的四肢上各有五个趾,但基本上用其中的三个趾支撑身体,中趾最为发达。
  距今5800 万年,海水刚刚从大陆退去,地面的海拔高度还很低,气候温热多雨,地面覆盖着茂密的灌木林,草类还不十分繁盛,分布面积也不广。现代马的祖先始祖马与稍晚的中马就隐蔽地居住在树林中,噬食鲜嫩多汁的树叶和林地里的软草。之后,地表山脉形成,地面隆起,原来湿润温热的灌木林变成了开阔的内陆平原,气候变得干燥,硬草地的面积不断扩张,侵占了许多林区。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环境,现代马的祖先逐渐进化出了适宜于奔驰的硬单蹄和长长的四肢,还有结构复杂完善的高冠齿,硕大而具流线型的身躯,发达的大脑。
  马进化到中马时,还只有羊那么大,仍然用三趾支撑身体,但中趾已经负担起大部分体重。进化到原马时,就有小驴那么大了,基本上属于现代马的类型,体格构造也逐渐趋于适应开阔草原的生活,具有快跑能力以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它们这时奔驰在干燥坚硬的土地上,由趾部支撑身体,所以进一步锻炼了中趾。每足仍有三个趾,但行走时仅用中趾触地,第二趾及第四趾已不再着地。中趾加长加宽,机能增强,第二趾及第四趾失去了作用,渐渐退化。至此,马的“一指禅”功夫真正练成,这完全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现代型的真马出现于距今100 万年的上新世末期和第四纪更新世,它具有和今天的驴及非洲斑马相似的形态,因此现在地球上的马、驴和非洲斑马都属于这一属。更新世是人类出现的时代,由于冰期降临,地面长期为冰川覆盖或侵袭,气候严寒,原来广泛分布在北美洲和欧洲北部的真马一属的野马,有的全部绝灭,能够继续存在的则适应变化了的气候环境,分化为独立的各支系并迅速进化。它们在体格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但在气候固定的炎热地带如非洲,却进化得较慢,非洲斑马成为马属中最古老的一支,欧洲的现代马则为最进步的一支,亚洲由于当时处于中间地带,因而马属的进化也就居于中间位置。
  马在北美洲出现,已是第三纪始新世,它的后继者广泛散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在基本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世界不同地区的马平行发展着。更新世以前,白令海峡和北美的阿拉斯加大陆唇接,化石马即以此地为通路从北美向旧大陆移殖。此时马已进化到真马阶段,又因冰川袭击,在美洲全部灭绝。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又由欧洲重新移殖,马才在美洲再度繁衍。只有在欧亚的真马,自上新世至今,都有真马属存在,并继续向更高阶段发展而成为现代的马属。后来,野马和野驴经过驯化后成了家马和家驴。
其他文献
编译 申文华    美国波士顿,一位中年男子正在一个特殊的书写板上画画,他画的是铁锤、杯子和各种动物。在他的身边有一些人,一人手握秒表在掐算时间,一人将现场科学家的谈话翻译成土耳其语,有几人在屋角悄悄地议论,另外还有几人只是静静地在观察。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在众人瞩目之下作画的男子,竟然是一位双目失明、根本看不见东西的盲人。他们在做什么?原来,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实验,研究人员正准备在这个中年男子作画
為什么信天翁吃塑料?
穿过茂密的丛林,就是理想城。一路上豆丁遇见的,有山有水有大廈,有人有树有动物。你找到这些剪影了吗?  1.打开理想城的城门的钥匙  2.弧形顶的摩天大楼  3.正打算去冲浪的人
你陪同阿格里皮娜到了竞技场,还要把密谋卷宗交给她的同谋。卢普斯需要看一眼这卷宗,但他坐在竞技场的另一边。你必须穿过人山人海到达卢普斯那里。切记,时间紧迫!  竞技场  竞技场呈长方椭圆形,中部竖立着8根石柱,上面有各种装饰。竞技场两边都有石制长椅供观众人坐。战车赛开始之前都会有一些娱乐大众的野兽表演。这条“艾弗利普”沟堑横亘在观众席和表演区之间,防止观众遭受野兽袭击。  马克西穆斯竞技场  马克西
“并穴合葬”,王与王后千古相随。    在发掘一号墓的同时,考古专家们分析,汉代诸侯王继承先秦葬制——王与王后“并穴合葬”(夫妇二人埋葬在一个墓园中,但不在一个墓穴里,而是分葬在两个并排排列的墓穴里),据此推断,这位中山国的王后的墓葬应该就在附近。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考古专家们发现,在陵山主峰上有一条人工修建的古代道路,顺着山势从主峰的南坡蜿蜒上山,一直通达一号墓墓门前,路面宽6~14米。毫无疑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对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在学术界,尽管有大量学者进行了“双师型”教师问题研究,但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究竟什么是操作性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等尚未深入研讨。本文立足广东省,针对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围绕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   “双师
音乐剧(Musical Theatre,简称Musicals)是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的一种舞台艺术。伦敦西区(London’s West End)是与纽约百老汇(Broadway)齐名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是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也是英国戏剧界的代名词。West End Stage是伦敦西区的一个音乐剧暑期学校(以下简称为WES),为学
河鲀浑圆的体形不利于逃脱,从而演化出了“膨胀成球”这种独特的自衛方式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些气象万千的奇石怪岩,成为矗立在茫茫荒原上的一道道自然景观。    在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国家公园:拱石国家公园、大峡谷国家公园、天然石桥国家公园、卡皮特礁石国家公园、锡安国家公园、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等等。所有这些国家公园都以壮观奇特的巨大岩石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形成这些千奇百怪的岩石景观的力量竟然是看似柔弱的水:在锡安国家公园,维
吃过午饭,向导带领大家来到一片沼泽地。这里的景色实在太美了,小侦探狄奥准备去拍几张照片。  可是,有人比狄奥还快。瞧,他已经爬到树上去了!  找一找  这片褐色的树叶在哪里?  这个红色的大脚印在哪里?  这件紫色的背心在哪里?  这块绿色的污渍在哪里?  蓝色的海螺好漂亮,它藏在哪里?  这块蓝色的污渍在哪里?  这个黄色的大脚印在哪里?  居然有綠色的鱼,好奇怪!它在哪儿?  超级神探  ★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