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人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15659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书记四年,苏联的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看了《新思维与大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面面观》,我从中找到了答案。
  苏联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上而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戈尔巴乔夫认为,加速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涉及到社会的所有重大领域。因此,加速发展战略的实现,不仅需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且必须要求政治体制的改革。(参见苏共二十七大政治报告,转引自该书)
  政治的公开性是实现民主化的第一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内容。它表明,社会的政治机构、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将他们的行为如实地传递给社会和人民群众。苏联实行政治公开的第一项措施就是新闻自由。一九八六年四月起,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台的报道权力下放给编辑。由此,苏联的八千多种报纸、五千多种杂志和期刊就当然的成为实现政治公开性的工具。它们大胆的披露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如青少年吸毒问题,干部以权谋私、压制批评及高干子女利用特权走后门问题。对一些重大事故、自然灾害和社会的阴暗面,新闻工具也进行了从未有过的真实报道。这种真实的报道使苏联人民了解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唤起了他们的改革意识。他们感到了自己不再是只可使由之,不可使之知的群氓,而是国家的真正主人。政治的公开性又进一步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因为公开性使人民参政、议政成为一种可能。
  实现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二内容。长期的权力过于集中,党政不分,使苏维埃在决策过程中被排斥在外。许多重要问题都是在没有苏维埃参与的情况下加以解决的,或者是由党和政府机构做出决定,然后挂上苏维埃的名称。这意味着民主受阻,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宪法权利受到侵犯,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为改变这一不正常现象,苏共二十七大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纲领新修订本》明确规定,完善苏维埃民主,充分实现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是政治改革的战略方针。会议并提出,苏维埃要发挥立法机构的作用并对法律的实施和每个国家机关领导人的工作产生的实际效果实行切实的监督。对工会、共青团组织,要给他们以在许多情况下停止执行管理机关作出决定的权利。扩大只有在有关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的参与下或事先征得这些组织同意的情况下,国家机关才能作出决定问题的范围。
  人民自治调动了各个方面的改革热忱。
  干部制度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三项内容。因为多年来“经济中的障碍机制及其社会和意识形态的一切后果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官僚主义化和各级官僚阶层的‘不断繁衍’,这些官僚阶层在整个国家、行政乃至社会生活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改革与新思维)为此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改组党和国家的领导班子,将那些“长期身居同一个职位,往往不能再看到新的东西,对缺点熟识无睹”和那些“不想改革,甚至阻碍改革”的人解除其职务。截至一九八七年一月,解除了四名政治局委员和两名候补委员、四名中央书记,撤换了十多名苏共中央部长,更换了部长会议主席。政府各部部长、部委会议主席和最高苏维埃主席也进行了较多的更换。撤换了四十多名州委书记。军队系统的人事变动也很大,从国防部长、总政治部主任到各军区司令员几乎全部更换。大规模改组的同时是整顿纪律,精简国家机构。这两项措施为改革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进而,在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又提出将定期撤换干部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干部制度的改革,新改组的领导班子在人民心目中重新树立了一个新的形象,这个形象足以唤起民众,使人民同他们一齐同心同德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
  上述三项改革其中心是深化民主,它最终的体现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的人道主义思想。正是基于这一点,苏联才出现今天的朝气蓬勃的局面。
  
  (《新思维与大改革》,俞可平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2.85元)
其他文献
明人黄道周是忠烈之士,也是骨之臣。为官期间,他曾数番上疏,指斥时弊,弹劾佞臣,犯颜直谏,乃至廷对时仍与崇祯帝抗辩不已,故屡次贬官,远戍,甚或下狱被刑。《志传》说他:“眼如镜,骨如铁,姿如独鹤。至其中所持,壁立万仞,便自谓奔雷掣电、排山倒海弗能夺之矣。”可想见其为人。  有明一代,帖学大盛,士大夫率皆能作行草,但多是从二王、赵、米中得秀润遒媚,而险劲雄健的古风,却难见了。当日,黄道周与上虞倪元璐(鸿
近日,最轰动的社会新闻莫过于郭美美的真相了,这是她再次席卷所有媒体。只不过,一如马克思的那句名言,“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郭美美及其资金来源都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这句姗姗来迟的真相,多少为红十字会的悲剧涂抹上喜剧色彩。“干爹”的神秘存在、“嫩模”的空虚炫富、网民的将信将疑、网站的推波助澜、红十字会的拙劣应对,共同构成了让导演都自叹弗如的荒诞剧情。  闹剧中却暴露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网
四十年来,台湾的散文逐渐发展成一种内容丰富的文类,风格多样,作家辈出,建立了自己的形式特色和语言系统,这跟西方现代文坛比较不重视散文的情况,恰成对比。  而这些年来,大陆散文发展的进程,由于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离,我们所知甚少。最近,读了刘湛秋的散文集《雨的四季》,又参阅了一些大陆散文家的作品,发现两岸散文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大陆现代散文的成长虽然一度受到十年文革的伤,但文革后很快的又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最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走向管理新大陆——企业文化概论》,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作者把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到中国新文化的“生长点”的高度来认识。作者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活动过程中的精神现象,即企业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企业文化既是物质文化(软中之硬),又是精神文化(硬中之软);准确地说,它是与物质文化紧密相连的精神文化现象”。企业文化并不仅仅
一九八八年九月号《读书》上,发表了巴金老人的《小序》。巴老在其中说:“三联书店准备为我出版一套译文选集,他们挑选了十种,多数都是薄薄的小书,而且多年未印了。”这部《巴金译文选集》,现在终将问世。  《巴金译文选集》原由三联书店范用筹议出版,包括十部巴老著名的译品:《木木》(屠格涅夫)、《散文诗》(屠格涅夫)、《门槛》(蒲列鲁克尔等)、《家庭的戏剧》(赫尔岑)、《红花》(迦尔洵)、《草原的故事及其他
之一  世界上有人种花,有人种树,有人种小麦,有人种西红柿,有没有人种书呢?  有,黑尔先生。  有个故事说,黑尔先生总在书房里种书;有个故事说,不是在书房,是在花园里;有个故事说,不是在花园里,是在地下室;还有个故事说,不是在地下室,是在一只有名字的袜子里……所有的故事,无论讲花园的,讲书房的,讲袜子的,等等等等,都把黑尔先生种书的经过讲得清清楚楚。  怎么开始的呢?先选字,只能选一个。这个字很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那时出现过一张“文化人”办的八开四页报纸,这是一张报纸,而它又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这就是抗日战争上半期出现的《救亡日报》。说它是报纸,因为它每天出版,因为它传递了一般报纸所应当传递的信息,而且是经过筛选、甄别加工,传达了祖国的召唤的信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这是它所依循的召唤。武汉重庆有一张《新华日报》,尽人皆知那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
继续围绕钓鱼岛搞小动作  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不会给他带来选票,只会带来麻烦  7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登上距离钓鱼岛只有160公里的石垣、宫古二岛,视察了管辖钓鱼岛海域的石垣海上保安厅本部、“石垣”号海保巡逻船和宫古岛上的日本航空自卫队基地,并发表了强硬言论,“中国公务船的入侵行为已经导致日本的安保环境更加严峻”,“日本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不会退让一步”。  这是1972年美国将冲绳管理权“归还
在北宋词人中,周邦彦因为与宋徽宗争抢名妓李师师的故事,在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事实上,周邦彦并不只是一个风流文人,他极富才华,精通音乐,在继承南唐李煜、北宋柳永等词人婉约风格的基础上,开创了于写景抒情中融入叙事的新形式,因此被尊为“词家之冠”。  一篇赋升了两次官  周邦彦出生于一个诗书之家,父亲周原虽然终身未仕,却饱读诗书,据记载,他在家里藏了很多书,每天清晨一定要焚香拜书。有人因此嘲笑他,他回答
最近一段时间,马英九怕是要失眠了。从3月18日开始,数百名大学生掀起了抗议活动,反对国民党政府通过服贸协议。他们冲入“立法院”,摘了牌子,踩了桌子,甚至还向马英九下通牒:如果不能满足要求,抗议不会结束。服贸协议到底是什么?学生运动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真相?  学生冲进“立法院”  “服贸协议”就是指《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其由来要追溯到4年前。2010年6月29日,海基会与海协会签署历史性的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