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不需要声音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en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十年来,台湾的散文逐渐发展成一种内容丰富的文类,风格多样,作家辈出,建立了自己的形式特色和语言系统,这跟西方现代文坛比较不重视散文的情况,恰成对比。
  而这些年来,大陆散文发展的进程,由于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离,我们所知甚少。最近,读了刘湛秋的散文集《雨的四季》,又参阅了一些大陆散文家的作品,发现两岸散文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大陆现代散文的成长虽然一度受到十年文革的伤,但文革后很快的又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以刘湛秋为例,他对散文提出的美学主张,如:现代意识的追求、表现手法的创新、感觉与情绪的侧重、在语言上诗化的倾向等等,都跟台湾散文家经常强调的完全相同。这种在文学上分头发展却殊途同归的情况,可能是来自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我们都来自同一个现代散文的传统——许地山、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徐志摩、朱自清、梁实秋、梁遇春、陆蠡与何其芳,这一连串中国散文史上发亮的名字,可以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热源。
  刘湛秋也是个翻译家,对于域外文学的广泛涉猎,使他具有辽阔的世界现代文学视野。但在他整个的散文世界里,并没有感染到现代主义的晦涩与不必要的欧化语言,在内容上更是一派中国情调及非常朴素的田园风格,基本上,是承自我国南方文学秀婉气质的一种作风。作者生长在江南的水乡,所以,写水特别见功夫。在他笔下以河为路、以船为家的水乡生活,每每可见佳篇。如写月光下的小河即有如此动人的笔致:“在有月光照耀的地方,呈现出一条白色的玉带,像河中之河——那么,船驶进了那条月光的河,会到月亮中去吗?”而水乡的少女则是“粼粼的水”所浇铸出来的。她们的歌声在河上荡漾,“波纹的唱片慢慢的旋转,一圈圈,把那甜甜的秘密旋进河的深底。”这些描写不禁使我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的确,他们都是最了解水的作家,文章的语言也一如清澈的水,鉴照出作者的心影。在本书中,作者写溪、写河、写湖、写海、写潮及船与龙舟的文章很多,所以他自己说:“是水哺育了我的文学思维。”面对着水的时候,作者的创作力显然特别旺盛。他不只是诠释岁月如流的惋惜和喟叹,而是在“情思万千、浮想联翩”中找出人世的变与常、生与灭;所以他不仅是在写水的形貌,同时也在试着创造一套属于他的“水的哲学”。
  除了秀丽的江南水乡,作者的足迹也遍及了北方大野。他笔下的北方是粗砺的、荒寒的。就像艾青那样,他体会到北方广大土地上悲哀的忧郁,但他的态度却是安静的、冥想式的,不同于大乐章那般属于抗争的、激情的,而是一种室内乐式的静静宣叙。他看到卖花生的妇人露宿街头,只说:“啊,可爱的夏天,伟大的庇护者,你提供了多么大的旅社,既不收房钱,又不要证件。”简短的几句白描,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深沉,有时候反而胜过了捶胸顿足的呐喊。基本上,还是属于一个田园诗人的静观。当他漫步在凋零的森林,走过荒芜的田野,乘坐一连数日夜隆隆不停开向远方的火车,总也不忘在山水自然与季节运转中体会人的处境。生、老、病、死,一如植物的枯荣,其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辩证。面对着“落叶如潮,秋风如梦”,作者靠着简净的散文语句来诉说四季的奥秘更替,也找出了“处置自己”的方式。他的作品多半都是喃喃独语式的,面对大自然,他常常是表面写景,实际写情,从情景的溶会,阐明缘起缘灭的宇宙规律。不过,他的这一切描写都是透过现代人的感受来表现;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山山水水早已有古代的骚人墨客题着色,用不着现代作家再去重复那往昔的意境。刘湛秋的散文,是用现代人的眼、现代人的心和现代人的语言所表现的现代中国。他从传统的中国田园山林文学出发,去试着打开一条新路。
  感觉与情绪的着重、语言的诗化、形式的创新,应该是刘湛秋散文中企图追求的标的,在本集里处处可见作者这般的用心。当他看到林中的一条小路忽然隐没了,他说那隐没的小路“像一支没唱完的歌曲”。写“一朵血红的蔷薇”,则说“开在我们别离的时候”。形容孩子的泪,他说:“仿佛是一颗星,最漂亮也最温暖的一颗星。”写太阳:“太阳像可爱的小鸟,在每一棵树上都筑起小巢。”写他那只活了一千多天便死去的妹妹:“后来,我再也没有了妹妹,但她在我心中,跟我上学、工作,她长成了大姑娘。但是我不愿她跟我往前走,那样她会逐渐成熟,甚至衰老。”写他自己躺在帆布椅上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头上,是绿色的浓荫,蝉声和着远方的溪水”,而“战争正在书本中狂热的进行”、“战争的血腥几乎把书染红了。”这些段落的描写,有的显示出作者锻字炼句,的功夫,有的显示出作者的性情与气质,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一种默契与会心,使这册散文集成为一本很温暖的书。
  在本书当中,许多情景的描述都相当优美,但偶尔有一两句属于价值判断的文字,若是可以再加转化,或许可以收到另一种意在言外的效果。此外,全书篇章多半过于短小,有些题材似乎可以再扩大深入发挥,但却有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予人“未完成”的感觉。这大概是受到随笔体例的影响,比较接近于冥想录的写作方式,而不同于一般散文在篇章上的刻意经营,多少有点不够淋漓尽致。但是作者笔下那种大陆性的朴素、辽阔气质,与悠邈的气氛,颇令我想起屠格涅夫所著《猎人日记》里的俄国乡下风情。而这些正可弥补台湾一些散文作品在文词上的过于雕琢乃至矫情的瑕疵。另一方面,如果作者在撰写时,能提高张力、增加戏剧性的安排,或许可以展现出多样而和谐的风貌。笔者不谙散文,对于此中甘苦较少体会,以上的建议,纯粹是一种直觉的印象,或许一得之愚,有当于作者之心。
  两岸文学交流以来,我跟大陆作家在书信、稿件上往返的前辈、朋友很多,有一部分是三、四十年代的老作家,如:冰心、巴金、沈从文、萧乾、赵清阁、许杰、施蛰存、吴祖光、端木蕻良、柯灵、骆宾基、卞之琳、辛笛、袁可嘉、冯亦代、苏金伞等人。一九四九年以后成长的作家来往得更多。同本书作者,彼此可说神交已久,只可惜到现在还没有机会碰面。我知道他生于一九三五年,安徽芜湖人,他只比我小三岁,我想,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譬如他主张建立中国的“轻派诗歌”,而我呢,也有关于“轻文学”的思考与评议。他是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著作的翻译者,而我早年也是普氏作品的爱好者,并且曾经手抄过他的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一九四七年,希望社出版,吕荧译)。他翻译俄国革命前夕诗人叶塞宁的作品,而我也深爱叶诗,对于叶氏的自杀一直未能释怀。
  多年来,本书作者与我之间唯一的联系,是诗、是对于文学共通的梦。当我吟哦着他《等待》一诗中的首段诗句:
  
  在那些困惑而沉垂的日子里
  等待像天空微弱的星星
  它朦胧,但发光
  它遥远,却又像在身边
  
  我不但体会到他所说的“盐一般的苦味”,我也感受到,梦想之所以成真,就如他诗中所说的,“是因为有那么多人顽强地等待。”
  从本书作者所在的北京农展馆文联大楼到台北四维路的寒舍,希望那距离不是迢遥的。
  
  〔《雨的四季》,刘湛秋著,台湾汉官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六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从来没有留意过当代红学究竟有多少派。几年前,偶然被友人问及这个问题,瞠目之余,只好说但知少了一派——索隐派。  岂知在那以后,翻阅清末民初的书刊,凡见到与索隐派相关的材料,便不由得要多看上几眼。翻来翻去,又不禁对几桩历史公案有了兴趣,于是便写出来,聊供同受“红外线”灼热的朋友作为谈助。    索隐派的代表作,无疑要数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这本小书,在“五四”前后,不过数年曾出了六版,可见它在那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词,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而脍炙人口。此词作者,便是人称“有明第一博学者”的杨慎。  杨慎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24岁中进士、点状元,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可是,到了人生旅程的中途,37岁时,他却因朝堂之争被贬至边陲云南,至死都没能得
“我们终于找到他了!”菲律宾警方犯罪调查部门负责人本杰明·马加隆说,“这是两个月卧底侦查的结果。”6月11日,在马尼拉机场附近一个贫民窟里,菲律宾安全部队抓获了东南亚恐怖组织“阿布沙耶夫”的首领凯尔·蒙多斯(下文称蒙多斯)。  “阿布沙耶夫”成立于1991年,其意思是“持剑的人”,其最初的政治目标是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等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该组织的发源地和主要根据地在三宝颜半岛和巴西兰岛
当我们进入《城市笔记》这本书,我们面对的是一扇扇门。这些门都是敞开的,在这些门的背后,作者吴亮用文字构造的城市景观装饰着也许常人不会关照的事实,这事实便是城市人的心态以及他们的文化倾向。城市分工的日趋精密,城市人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城市本身越来越具备的完善设施,导致了今天的城市人缺乏耐心、陷入孤独,除去专业没有其他印证自己能力的方法,依靠幻觉才能想象奇遇,到处充斥着谜语而答案又俯拾即是。其实,《城
大丰港,镶嵌在江苏省1000多公里海岸线中心位置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它是长三角地区与国际接轨的最佳跳板。可有谁知道,十几年前这里还蒿草丛生,芦苇遍布。正如弄潮儿在海上历经潮起、潮涌和收获,大丰港的建设也经历着探索、发展与辉煌。在不同时期,它都能因时而动,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潮起  17年前,一辆普通桑塔纳,一个简易工棚,35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启了大丰人的建港之梦。经过8年
身处莫斯科机场的斯诺登就像“摆在灰熊面前的大马哈鱼”——2013年6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发文,对克格勃特工出身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了怀疑。在他们看来,长期以来都在刺探美国机密情报的俄罗斯怎会放过这次绝好的机会。而事实上,几十年来,两国从未停止在情报领域的较量。  “蜜月期”的情报战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俄罗斯“倒向”西方,美俄关系处在前所未有的“蜜月期”,两国间的情报战却仍在继续。
近读《陈洪绶》一书,不由我想起美术史上的一个问题。  陈洪绶是我国十七世纪前期一位成就卓著的绘画艺术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擅长。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然而,这并不足以真正说明陈洪绶。“他的艺术成就,不但在当时‘海内传模为生者数千家’,甚至还得到朝鲜、日本人士的热爱,而给予后世的影响更为巨大。”(第41页)几百年来,许许多多画家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陈
2012年7月22日星期日,北京,晴空万里。除了街道上稀少的车辆和偶见因浸泡而变形的路面,整个城市看不出什么异样。而就在几个小时前,这个城市刚刚经历过一场特大暴雨的侵袭,给很多人留下了伤痛和感动的记忆。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北京南二环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见到了蓝天救援队的队长张勇。刚刚经历过的不眠之夜让他看起来十分疲惫,门口鞋架上的雨鞋沾满污泥,还没有来得及清洗。  暴雨中的集结号  张勇比这个城市
明人黄道周是忠烈之士,也是骨之臣。为官期间,他曾数番上疏,指斥时弊,弹劾佞臣,犯颜直谏,乃至廷对时仍与崇祯帝抗辩不已,故屡次贬官,远戍,甚或下狱被刑。《志传》说他:“眼如镜,骨如铁,姿如独鹤。至其中所持,壁立万仞,便自谓奔雷掣电、排山倒海弗能夺之矣。”可想见其为人。  有明一代,帖学大盛,士大夫率皆能作行草,但多是从二王、赵、米中得秀润遒媚,而险劲雄健的古风,却难见了。当日,黄道周与上虞倪元璐(鸿
近日,最轰动的社会新闻莫过于郭美美的真相了,这是她再次席卷所有媒体。只不过,一如马克思的那句名言,“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郭美美及其资金来源都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这句姗姗来迟的真相,多少为红十字会的悲剧涂抹上喜剧色彩。“干爹”的神秘存在、“嫩模”的空虚炫富、网民的将信将疑、网站的推波助澜、红十字会的拙劣应对,共同构成了让导演都自叹弗如的荒诞剧情。  闹剧中却暴露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