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报纸,还是祖国的召唤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s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那时出现过一张“文化人”办的八开四页报纸,这是一张报纸,而它又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这就是抗日战争上半期出现的《救亡日报》。说它是报纸,因为它每天出版,因为它传递了一般报纸所应当传递的信息,而且是经过筛选、甄别加工,传达了祖国的召唤的信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这是它所依循的召唤。武汉重庆有一张《新华日报》,尽人皆知那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白区或“大后方”)的喉舌,但是在许多地方人们却很难得到《新华日报》,因为它要冲破重重封锁包括新闻、邮政检查网,才能到达读者手中,即使能够到达,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不少读者也不敢订阅。《救亡日报》补足了这片“空白”,它不以党报的面目出现,它比较《新华日报》更容易冲破封锁,抵达大小城镇的爱国者手里。抗日救亡是时代的召唤,是祖国的召唤,读者可以理直气壮地抵制各种干扰。所以,那时周恩来说,《救亡日报》要办成“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纸,要“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讲国民党不肯讲的,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读者把这张报纸当作自己最尊敬的老师,最亲密的朋友;读者从这里听到了党的声音,感受到了祖国的召唤。这张报纸,从它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来说也是够特别的:它先后在三个大城市里生存过(上海、广州、桂林又回到上海),两次因战争而被迫转移(一九三七年创办于上海,上海沦陷后转移到广州;一九三八年广州沦陷转移到桂林),两次被查封(一九四一年在反共高潮中被查封,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出版,仅十二天又被查封)。它的全部“存在”只不过三年多,只出过一千期多一点,但它给予那个苦难时代的青年多少勇气和希望呵。我就是这许多青年读者中的一个。我没有参加这个报纸的工作,但我同它的勇士们有过很多接触,我被他们那种献身精神所感动,他们不拿薪金,不拿稿费,每月只领三五元的生活津贴,“吃大锅饭”——现在这是一个贬义词,五十年前在这“浮华世界”却是一种崇高的举动。我真正从事文字生涯,可以说是从《救亡日报》开始的,是它把我养育成文化工作者。尽管我没有同这一群爱国者一起工作过,但我完全达到这个报纸的记者高汾在她的回忆文字中所描述的境界。——她说得那么真挚:“如果说,在我的一生中,有什么记忆是最珍贵的话,那就是在《救亡日报》那短短三年的峥嵘岁月。我忘不了那简陋的报馆,忘不了朝夕相处的报社同仁。”
  这张报纸记录了时代的足音。田汉曾经形象地揭示了《救亡日报》的作风——“上海时代是活泼多彩,广州是热烈而嫌驳杂,桂林时代是渐趋沉着醇厚了”;然而最重要的是,《救亡日报》在它存在全过程中,从各个侧面忠实地记录了时代的足音。
  只须举出一个事实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几乎没有一个“文化人”不同这张小小的报纸发生过关系,支持、捐助、介绍、写稿。几乎所有在国民党统治区或者说在“大后方”生活的爱国者,都是《救亡日报》的广义的“同人”。创刊第二天(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报头揭出的编委会名单,是虚的,也是实的。虚者指其并非人人都参加了具体工作,实者指其成员当时确实从各个方面支撑这张报纸。
  编委会名单:
  巴金 王芸生 王任叔 阿英 汪馥泉 邵宗汉 金仲华
  茅盾 长江 柯灵胡仲持 胡愈之 陈子展 郭沫若夏
  丐尊 夏衍 章乃器 张天翼 邹韬奋 傅东华 曾虚白
  叶灵凤 鲁少飞 樊仲云 郑伯奇 郑振铎 钱亦石 谢六
  逸 萨空了 顾执中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大团结名单。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担任总编辑。因为是一开始谈判就被确认为国共合作的报纸,所以国民党派了樊仲云为彼方的总编辑(因而有两个总编辑),汪馥泉为编辑主任——不必说这两个人根本没有作过什么工作,南迁后樊没有去广州,汪到广州后遇到日寇轰炸吓破了胆,仓惶逃回香港——可笑的是国民党派出的这两个“文人”,都落了水,做了汉奸!历史的嘲笑可真无情啊!
  这个名单里面的人物,都是当时文化艺术界的“头面人物”,现在多半已辞世,只是夏公、巴金和柯灵仍健在。他们当中大多数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中也包括对这张不是报纸的报纸所作的贡献。
  记录了时代的足音通常是以“特稿”或专论,时论,专访,和特写等等不同的形式出现的——“本报特稿”,不仅是一种吸引读者的“噱头”,而确实为中间报纸所不敢讲,左派报纸不便讲,右派报纸不愿讲的东西,读者从这里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这张报纸的“特稿”常常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在上海时期,日寇的航空母舰“出云号”开到吴淞口,派机轰炸市区,它发表了田汉写的特稿(一九三七年十月二日),指明出云舰为日寇第二舰队司令官的旗舰,历陈其沿革及装备,提出如何集中火力击其弱点的建议。这篇特写为沪上各报所无,写来有事实有卓见,气势磅礴,感人心肺。淞沪之战有八百壮士雄踞闸北四行的壮烈插曲,《救亡日报》发表了特讯《国旗招展在闸北焦土上》(一九三七年十月三十日),益以郭老、田汉、赵景深、艾芜的诗文,歌颂沪战最感人的英雄史迹,赢得了万千读者的心。也在这时,人们翘首北望,向往着陕北——报纸的特稿《初入延安的印象》(李初黎作,一九三七年十月九日),给抗战军民介绍了边区的新天地。文末说:“此间的生活,一句话说完,就是朴质、愉快、紧张、亲爱。”没有说教,没有夸张,却传递了老百姓最关注的“新闻”。
  《救亡日报》在广州经历了十个月缺一旬,从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到十月二十一日(最后一天的报纸排了版没有能印出来)。这是艰难而又激动人心的十个月。我以读者和作者的身份,同报纸经历了那令人毕生难忘的十个月。保卫武汉,保卫华南成为那个时代人们(不论是广东人还是从外省来的“外江佬”)喊出的最强音!武汉那里我不知道;广州这边天天在唱着欧阳山(他也是《救亡日报》的大记者)作词的悲歌:“保卫华南!保卫华南!武装保卫华南!这是我们对祖宗的重大负担!”从此时起,我才有机会结识了夏公,林林,华嘉,高灏,高汾以及其他报人。他们把我这个刚出校门的青年引导到火热的救亡工作去。一九三八年,《救亡日报》欢呼过台儿庄的胜利(三月),报道过武汉宣战的英姿(四月),评述过世界学联代表们到广州对抗战的支持(五月),斥责过日本对广州的大轰炸(六月),透露过中共代表团在外国人渲染的所谓第二次国共合作“蜜月”期中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声明(七月),鼓吹过为抗战的献金盛举(八月)……然后是儿戏般的广州之战,当局没有“保卫战”的决心,没有动员,甚至于用前线胜利的假消息来欺骗群众。广州几十家报纸中,只有小小的《救亡日报》,才派出欧阳山,草明,胡危舟作为战地记者到前线去;也只有这个报纸在这表面上平静,实际上日寇的铁蹄已迫近广州时(十月十五日),发表了木刻家刘仑、画家黄茅和作家陈伊范的战地素描。“对于战事,任何机关都守口如瓶地不发表一点消息,而一切公用机关,邮政、电报、银行,都已经自动地停止了工作。整个广州像被抛弃了的婴孩似的,再也没有人出来过问。‘保卫大广州’的口号也悄悄地从那些忙着搬家眷的人们嘴里咽下去了。”(摘自夏公给香港廖承志的信)
  十月二十日,城市平静。不是战争的战争。夏公后来回忆说:
  
  正午,一切消息隔绝,闷慌了。我到战区民众动员会去打听一下,遇见了钟天心先生、谌小岑先生,他们还很镇定地在布置办公室的桌椅;姜君辰兄伏在桌上写一个计划草案,门口,成群的青年在探问参加服务队的手续。谁也没有一点惊惶的样子……
  
  这一切都是真的,但这一切却又是假象。不是存心要骗人,而是被人骗了。那一天我也在那里,不过我在另一个办公室“布置桌椅”和抄录整理战时工作队的分队名册。一切好像井然有序,前线好像平静无事。突然,下午七时左右,我还在净慧公园(第四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临时办公处)里抄录名册时,霹雳一声,战区命令来了:当夜立即撤退。这个命令当然不会传到《救亡日报》。但我甚至连打个电话的余暇也没有。我急忙把文件名册收拾好,已快到子夜时分。我被命令登上珠江停着的一条木船,大约凌晨一时左右离开了广州——《救亡日报》也是这天凌晨撤离的,不过这些可敬的勇士们却走着艰难的旱路。日本侵略军当日下午占领了广州!
  当《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一九三九)的时候,我也从粤西和粤北辗转到了桂林。在桂林,在这个被誉为战时文化城的桂林,报纸度过了不平静的两年,它比在上海和在广州时期成熟了。更多的“文化人”团结在它的周围,更多的读者,“大后方”更多的青年,把它当作自己最喜爱的传媒。泼辣精悍的社论——多半是夏公半夜一挥而就的——一扫历来报纸社评那种高不可攀的“八股”调调,我爱读它,我周围的人们都爱读它,这是我同时代人所能得到的最容易吸收的营养。有一个时期我曾在粤北生活过和工作过,我经验到周围的进步人群如何贪婪地读着这张报纸,它的社论,它的压缩了并且过滤了的新闻报道,它的关于北方(边区!)的人们和活动的纪事,它的丰满多姿的副刊,以至于它中缝有时刊登的吸引人的广告。
  一九三九年十月为《救亡日报》筹集经费而上演夏衍的话剧《一年间》,是桂林文化艺术界抗战大团结的象征,也是一次大检阅。《一年间》的演出,轰动了桂林城,在粤、湘、黔、滇也引起了出乎意料的效应。甚至可以说这完全不是募捐义演,不单纯是戏剧活动,而是召唤爱国者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反对投降坚持抗战而斗争。这次演出得到的经济实绩可能不那么理想,但它所起的激励人心的作用可是不能低估的。
  《一年间》在桂林的演出有普通话,粤语,桂语四个剧组(普通话两个剧组)——那时“国语”(普通话)不像如今那么流行,方言话剧却能起特殊作用,因为方言对特定群体带有亲切的感情成分。导演团包括那时一流的知名戏剧家,如欧阳予倩、田汉、夏衍,连马君武也参加了,执行导演是从法国回来不久的焦菊隐。舞台的设计、布景、美术、监督都荟集了最“显赫”的人物,例如孙师毅(施谊),张云乔,宗维赓,黄新波,周令钊等等。《救亡日报》的女记者高灏高汾姊妹都上了“阵”。——姊姊饰一个空军的新婚妻子,妹妹饰一个革命青年。方言脚本是用汉字写定的,不是随便改动的活脚本,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演出,同焦菊隐相识日夜相处,结成朋友,并且得到很多教益。四十年后,我写过一段回忆文字,我说当时是不自量力,而且多少有些狂妄,竟然答应了林林的诱惑性的要求,担任什么“语言顾问”。(甚至此刻我一想到海报上赫然把这“衔头”和我的名字连在一起,就面红耳赤。)我写过焦菊隐,我说“从他那从容不迫的、男低音的论述中,我发现了一个真诚的艺术家沉着而肺腑甚深的形象。”我说“他对待别人是那么诚恳,没有一点架子,永远诲人不倦。”我说“他排戏一丝不苟,稍为不满意,重来。有时他示范,有时他没有示范,只不过讲几句话,启发演员自己来创造。”我说,“我记得,每排完一段戏,我们都被这位导演严格的要求弄得筋疲力竭。”……
  我不厌其烦地描述了这样一次演出活动,是为了证明:这张报纸确实扮演了救亡运动(坚持抗战的别名)的鼓吹者,宣传者和部分组织者的特殊“角色”。
  如果不提《救亡日报》派生出来的《十日文萃》和“南方出版社”,那就显得围绕报纸的文化活动不完整了。《十日文萃》创刊于广州,林林说它在广州只出过一期,王仿子说出过三期;后来在桂林才吸引了大量读者。在广州实际做编辑工作的是肖聪,而在桂林则是王仿子。肖聪前几年辞世了,他原名肖从云,是有名的世界语学者,我记得他在上海杂志公司迁到广州的机构工作,我常到他办公室去看他,屋子里总是烟雾腾腾,文稿书籍也是到处乱放,我不记得也不知道他如何还能在忙乱中编《十日文萃》——不过干这一份工作,他是个“里手”,也许最初夏公提议出《十日文萃》只是想把《救亡日报》的精采文章编为一起,以广流传;但它后来却以每期的“特稿”,吸引许多读者。我记得受益最多,印象最深刻的当推英国杜德(P.Dutt)论著的译文和乔木(即乔冠华,那时在香港工作)的国际展望文章。
  杜德当年在英共的机关刊物《劳工月刊》写国际述评,笔锋犀利,旁征博引,既有专门家的深度,又有宣传鼓动家的文采。我至今认为他的《世界政治》一书是分析两次大战之间国际政治局势最通俗又最深刻的读物,此书早有邵宗汉、宾符的译本(一九三六或三七年生活书店版)。这部著作把当时的列强分为“有”的国家和“无”的国家——“有”即有殖民地有势力范围,“无”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一切的国家,“有”与“无”的冲突孕育着重新分割世界的二次大战。到一九四一年纳粹发起侵苏战争以前的国际局势,基本上如杜德所指出的“有”“无”之争那样发展的,只是德苏之战爆发才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发展而为民主与法西斯的决战。
  至于乔冠华的国际问题文章,尽人皆知,无需多说。他的特点是观察敏锐,才华毕露,益之以文学语言,确能打动人心。《十日文萃》约他写的评论,在闭塞的“大后方”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那是不言而喻的。乔公哲学文学根柢深厚,文如其人,同他接触中听他那滔滔不绝的雄辩言词,是一种最令人神往的享受。《十日文萃》发表这样的文章,当然是受人爱戴的,可惜这刊物时常脱期,真令人“望眼欲穿”!
  《救亡日报》还有一个出书机构,即南方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在广州以它所出的第一部书闻名于世。这部书就是日本作家石川达三作的《未死的兵》,夏衍译的。这部书赤裸裸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是一部读来令人发指的报告文学。在广州初版后一直是畅销书,印过四五版。王仿子的回忆文章提到这家出版社最后一本是郭老的《民族形式商兑》——这部书的封面很别致,是一幅剪纸风味的木刻画,经历了四十年我还没有忘记。那篇回忆还列举了《南方文艺丛刊》的书目,有司马文森的《天才的悲剧》,周行译的《人物创造与世界观》,还有我译的《波兰烽火抒情》。这三本书我都未见过,可能在内地根本没有印行过,现今司马文森和周行都已离开了我们,问也无从问了。至于那本《波兰烽火抒情》,我记得内容主要是女作家华希列芙斯卡的散文,很多篇曾在《救亡日报》的副刊发表过。这一组散文写的是第二次大战中波兰人在纳粹攻入国境后的遭遇,我只记得有一篇《到东方去》,写人群从华沙纷纷往东逃亡,企图逃脱魔掌,到达红军占领区的情景,感情充沛,细腻动人。作者原是波兰女作家,波兰亡后嫁给乌克兰剧作家柯尔内楚克(就是我国读者熟悉的著名剧本《前线》的作者);她的长篇小说《虹》在战争时期出版,得了苏联文学的最高奖——虹是胜利的象征,这部小说也为战时我国读书界所欢迎。《波兰烽火抒情》的原稿由被查封的《救亡日报》同人(也许就是王仿子)带到香港,一九四一年香港沦陷前用华夏出版社的名义印过一版,不过我始终没有看到,也许在战火中它根本就没能发行过。非常值得感谢的是出书后香港(《救亡日报》的同人?)给我寄来一笔稿费,解救了我那时生下第一个女孩所遇到的经济困境。
  追记写到这里,忽然接到上海的长途电话,说全部《救亡日报》的影印工作即刻上马,这是一件大好事,这种对文化积累有贡献而肯定会亏本的生意,如今很少人会做了。记得在钟敬文家中,悄悄地为老人祝“米寿”(八十八)时,林林,孙大光,林默涵,后来还有启功,廖辅叔等都到了,一时谈到《救亡日报》,大家都很想有人能把它影印出来借此重现那时的救亡阵线丰姿。现今上海书店在北京图书馆大力协助下真的上马了,但愿本文能起点“广告”作用,给它多征几个订户,少亏损些。
其他文献
大丰港,镶嵌在江苏省1000多公里海岸线中心位置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它是长三角地区与国际接轨的最佳跳板。可有谁知道,十几年前这里还蒿草丛生,芦苇遍布。正如弄潮儿在海上历经潮起、潮涌和收获,大丰港的建设也经历着探索、发展与辉煌。在不同时期,它都能因时而动,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潮起  17年前,一辆普通桑塔纳,一个简易工棚,35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启了大丰人的建港之梦。经过8年
身处莫斯科机场的斯诺登就像“摆在灰熊面前的大马哈鱼”——2013年6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发文,对克格勃特工出身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了怀疑。在他们看来,长期以来都在刺探美国机密情报的俄罗斯怎会放过这次绝好的机会。而事实上,几十年来,两国从未停止在情报领域的较量。  “蜜月期”的情报战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俄罗斯“倒向”西方,美俄关系处在前所未有的“蜜月期”,两国间的情报战却仍在继续。
近读《陈洪绶》一书,不由我想起美术史上的一个问题。  陈洪绶是我国十七世纪前期一位成就卓著的绘画艺术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擅长。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然而,这并不足以真正说明陈洪绶。“他的艺术成就,不但在当时‘海内传模为生者数千家’,甚至还得到朝鲜、日本人士的热爱,而给予后世的影响更为巨大。”(第41页)几百年来,许许多多画家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陈
2012年7月22日星期日,北京,晴空万里。除了街道上稀少的车辆和偶见因浸泡而变形的路面,整个城市看不出什么异样。而就在几个小时前,这个城市刚刚经历过一场特大暴雨的侵袭,给很多人留下了伤痛和感动的记忆。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北京南二环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见到了蓝天救援队的队长张勇。刚刚经历过的不眠之夜让他看起来十分疲惫,门口鞋架上的雨鞋沾满污泥,还没有来得及清洗。  暴雨中的集结号  张勇比这个城市
明人黄道周是忠烈之士,也是骨之臣。为官期间,他曾数番上疏,指斥时弊,弹劾佞臣,犯颜直谏,乃至廷对时仍与崇祯帝抗辩不已,故屡次贬官,远戍,甚或下狱被刑。《志传》说他:“眼如镜,骨如铁,姿如独鹤。至其中所持,壁立万仞,便自谓奔雷掣电、排山倒海弗能夺之矣。”可想见其为人。  有明一代,帖学大盛,士大夫率皆能作行草,但多是从二王、赵、米中得秀润遒媚,而险劲雄健的古风,却难见了。当日,黄道周与上虞倪元璐(鸿
近日,最轰动的社会新闻莫过于郭美美的真相了,这是她再次席卷所有媒体。只不过,一如马克思的那句名言,“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郭美美及其资金来源都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这句姗姗来迟的真相,多少为红十字会的悲剧涂抹上喜剧色彩。“干爹”的神秘存在、“嫩模”的空虚炫富、网民的将信将疑、网站的推波助澜、红十字会的拙劣应对,共同构成了让导演都自叹弗如的荒诞剧情。  闹剧中却暴露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网
四十年来,台湾的散文逐渐发展成一种内容丰富的文类,风格多样,作家辈出,建立了自己的形式特色和语言系统,这跟西方现代文坛比较不重视散文的情况,恰成对比。  而这些年来,大陆散文发展的进程,由于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离,我们所知甚少。最近,读了刘湛秋的散文集《雨的四季》,又参阅了一些大陆散文家的作品,发现两岸散文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大陆现代散文的成长虽然一度受到十年文革的伤,但文革后很快的又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最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走向管理新大陆——企业文化概论》,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作者把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到中国新文化的“生长点”的高度来认识。作者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活动过程中的精神现象,即企业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企业文化既是物质文化(软中之硬),又是精神文化(硬中之软);准确地说,它是与物质文化紧密相连的精神文化现象”。企业文化并不仅仅
一九八八年九月号《读书》上,发表了巴金老人的《小序》。巴老在其中说:“三联书店准备为我出版一套译文选集,他们挑选了十种,多数都是薄薄的小书,而且多年未印了。”这部《巴金译文选集》,现在终将问世。  《巴金译文选集》原由三联书店范用筹议出版,包括十部巴老著名的译品:《木木》(屠格涅夫)、《散文诗》(屠格涅夫)、《门槛》(蒲列鲁克尔等)、《家庭的戏剧》(赫尔岑)、《红花》(迦尔洵)、《草原的故事及其他
之一  世界上有人种花,有人种树,有人种小麦,有人种西红柿,有没有人种书呢?  有,黑尔先生。  有个故事说,黑尔先生总在书房里种书;有个故事说,不是在书房,是在花园里;有个故事说,不是在花园里,是在地下室;还有个故事说,不是在地下室,是在一只有名字的袜子里……所有的故事,无论讲花园的,讲书房的,讲袜子的,等等等等,都把黑尔先生种书的经过讲得清清楚楚。  怎么开始的呢?先选字,只能选一个。这个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