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如何进行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dp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途径,是一种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手段。对于“阅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一方面是“阅”,即广泛地阅览各种有关语文基础的丛书、工具书,甚至是有关写作方面的常识,或者是有关文学方面的常识,各种诗书典籍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语文教学所谓朗读,就是用清晰标准的语音、富有有感情地读出文章,将书面上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如教学戴望舒的《雨巷》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雨巷》的朗读,学生跟读。再配乐《此生不再》,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雨巷》,感受精炼优美的语言。诵读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通过反复诵读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情景中去,去感受《雨巷》的诗风:朦胧、古典、一唱三叹之美。对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可以让学生出演课本剧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技巧。因此老师应当学会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但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却用“请大家有感情的读读这句”或“把XX语气读出来”之类犹如隔靴搔痒的引导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无法很好的起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作用。老师要在指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基调、语调、重音等朗读基本要素,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并逐渐掌握朗读方法。
  三、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來,而这意境美是需要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始终要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有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开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更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如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秋色的冷清、秋声的寂寞,从而品味到一种孤独、悲凉。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入情入境。
  四、加强朗读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众所周知,学习英语常常要读、要背,除了能增加词汇量外,还有一个培养语感的问题。随着考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同学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还屡见不鲜,个中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还不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此时,我们有些同学就不能仅从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应当多多朗读,这样,会使你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通顺流畅,做到简洁正确,明白无误。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当然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等等。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五、朗读教学的层次性
  首先,确定朗读基调,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初读时,要求学生要吐字清晰、发音正确、停顿合理。有些文章的节奏感非常的强,所以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上的美感。例如,请一位学生读一篇节奏感很强的文章,学生读得字音正确,停顿也比较合理,但是听起来总感觉让人不舒服。教师就要要求:你能不能读出文章的节奏?学生就会进一步的明白朗读不仅要做到读音正确,还要有节奏感。
  其次,要读出一种画面的美感。这就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将客观的事物和主观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美丽的图面。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想象自己就置身于这美丽的画面中,才能感悟出文章的意境。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学生要抓住“大漠、孤烟、落日”这几个意向,想象自己置身在这画面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一种画面的美感。
  最后,要读出文章的情感。注意声情并茂的去朗读,有些文章虽然篇幅很短,但每一段文字都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情感。
  高尔基指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所以说,朗读能洗礼人的心灵,朗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为了这种艺术的能更好的发扬下去,我们应该倍加的努力。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的准备每节课的朗读训练,在课堂上,要耐心的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参考文献:
  [1]杨巧娜. 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现状及实施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6.
  [2]刘天蕉.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第三中学34440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小学各科的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将要伴随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语文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有着怎样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张应中,1935年生于江西省赣州市,1955年毕业于赣州第一中学,196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与许多同代人一样,张应中有过艰苦坎坷的人生经历。在坎坷中他寄情于大自然,对
本文研究了从细极链格孢中分离纯化的一种促进植物生长和诱导植物抗病性的蛋白质激发子;获得了该基因的全序列;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纯化了该蛋白;该研究为进一
单链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Binding Protein,SSB)在DNA复制、重组和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为阐明单链结合蛋白SSB的体外生物功能,本研究构建了融合蛋白SSB的表达载体并
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是世界上产值最高的海藻之一,仅日本、韩国、中国三国的年产值就超过20亿美元。然而,近年来紫菜养殖海区频繁出现的病害、烂菜现象,造成严重的经
摘要:高考越来越注重对于阅读能力的测试,表现在阅读量的加大,难度的增加,以及综合性的试题逐渐增多等方面。对于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大阅读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提高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遵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找到制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症结所在,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切入口又是我们阅读教学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能力一、学生阅
利用气相色谱方法从2000余株细菌中,确定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 pv.glycinea)ICMP2189是一株能够产生乙烯的细菌,其最高产率为0.6μl/ml/OD/h。根据已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去部分乙酰基后得到的一种高分子阳离子多聚氨基多糖,主要存在于节肢动物的外壳中,在自然界产量仅次于纤维素。壳聚糖与生物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工
miRNA是一类在细胞中通过与mRNA的3-UTR靶向结合,影响靶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细胞活动的,长度约18-24nt的非编码RNA,在动植物及一些病毒中都有发现。miRNA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
随着石油工业飞速发展,石油的年消耗量逐年增加,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也随之增加。开展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