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气相色谱方法从2000余株细菌中,确定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 pv.glycinea)ICMP2189是一株能够产生乙烯的细菌,其最高产率为0.6μl/ml/OD<,600>/h。根据已发表的乙烯形成酶基因(ethylene-forming enzymegene,efe)序列D13182设计引物,从这株菌中扩增出了乙烯形成酶基因,测序后经序列比对发现与已公布的丁香假单胞菌芝麻致病变种(P.syringae pv.sesami)中的AF101060和AB025277、麻致病变种(pv.canabma)中的AF101059及大豆致病变种(pv.glycinea)中的AF101057四条乙烯形成酶基因序列相似性为100%。将乙烯形成酶基因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利用T7强启动子进行了过量表达,表达蛋白可达总蛋白的45%,并且表达的乙烯形成酶可以赋予大肠杆菌BL21(DE3)生产乙烯的能力,其最高乙烯产率为0.99μl/ml/OD<,600>/h。在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ICMP2189中利用细菌本身的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启动子带动乙烯形成酶基因表达,但是并不能增加宿主菌的乙烯产率,这说明乙烯形成酶可能不是α-酮戊二酸型产乙烯途径中的控制乙烯产率的关键因素。在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terium glutamicum)ATCC13032中利用tac启动子、乙烯形成酶的启动子及棒杆菌本身的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启动子、谷氨酸脱氢酶启动子来带动乙烯形成酶基因表达,结果发现乙烯形成酶基因并不能赋予宿主菌产生乙烯的能力,说明谷氨酸棒杆菌可能不适合用于构建高产乙烯的工程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