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之浅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3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的要求。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叶圣陶先生说过:“就学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虽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学生惧怕作文,难以下笔成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生活之“源”干涸
  写作材料源于生活。但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大部分时间埋头在作业堆中,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导致学生缺乏材料的积累。再者,部分教师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作文任务完成的机器,学生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很难有重点的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他们找到自己的新起点,激起学生写作的动力。
  二、阅读之“流”堵塞
  写作中字词的积累及技巧等多来自阅读。学生为应付繁重的课业负担,极少看课外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阅读教学时间占大部分。然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是为教阅读而指导阅读,学生便无从在阅读中得到精美语句的滋补及无法获取精巧结构的模仿。脱离现成文,写作的方法便成了抽空之谈。
  三、思维之“路”迷惘
  1、作文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其过程大多沿袭老一套: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宰。即使是执笔阶段,学生也没有多少独立运筹的自由。写前指导多是教师限制性的要求,有时甚至是“作文方程式”的命令,常常把学生局限于狭小的天地里,学生作文有如鸟在笼中跳,又如何写出充满联想的好作文?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作文教学早就形成了盲目从众的思维定势。天南地北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和事物的认识或表述,几乎保持着几十年不变的惊人相似:写青松必喻先烈、写春雨往往比喻党的温暖、写铺路石等同赞颂默默奉献者、绿叶等同于朴实无华者等等。可见我们的作文教学培养了多少缺乏创新思维、无个性差异、无创造活力的“克隆人。”
  3、作文教学早就炼制了一套话语趋同的范例。学生的作文,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结构到语气语调,多数大同小异,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学生作文的众口一腔一调一辞,使其迷失了“我”及“这一个”的角色意识。语言本是生命体验的直接流露,作文就是要求把学生个体对生命的直接感受用语言记录下来的东西。作文语言的趋同,就是没有思想、没有个性、没有生命的一种表现。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人类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反应学生生活的作文也应当不止只有一种颜色。学生作文要反璞归真,要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髓,呼唤真情的回归,呼唤思想的洋溢,呼唤个性的舒张,呼唤心灵的坦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索: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据美籍华人反映:美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太用功,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和见解,而我国的留学生平时学习很刻苦,成绩也不错,但到写毕业论文时却走“中庸之道”,缺乏创新和突破。究其根源,应为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注意启发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更要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它蓬勃发展,不能因与教师本人的思维定势相左而横加扼杀。
  例如在描写“昙花”这种植物时,人们习惯于用“昙花一现”来贬喻那些显赫一时而后销声匿迹的人物。从另一个方面,我们是否可以指导学生思考:昙花的美丽虽然短暂,但它却同样为人们提供了美的欣赏。这个思考是对“昙花一现”这一旧思维的突破,是灵感活跃起来时新的思维的接通。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意志和毅力
  创造思维是一项艰苦而又缜密的脑力劳动,它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为基础。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敢于追求价值较大而难于达到的目标。作文正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怕吃苦、不愿动脑筋,想一挥而就地写出一篇好作文是不可能的。另外,学生的作文还与其认识、观察、情感、知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把握好与此相关的因素,因势利导,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自觉性、顽强性,造就他们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奠定作文基础
  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多看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名著。正如培根所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习愈勤奋,知识就愈丰富;而知识愈丰富,人的思维就愈敏捷,愈容易出现“闪光点”。学生如果各方面的有益的书读得多了,其文章的言词、内容、结构也就有了创新的可能。
  四、求异质疑,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兴趣
  前苏联大科学家伊万在教导孩子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说在盛满水的缸里放进任何东西都会有水流出,但放进金鱼就不同了。孩子们对大科学家的话半信半疑。同时,调动起他们想亲身验证的兴趣。结果放进金鱼后,水照样会流出。这样,伊万就巧妙地培养了学生敢于怀疑、否定权威的意识,使他们的兴趣都集中到一个点上来了。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趣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因此,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教育出发,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关系,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永远成为过去,愿作文教学这朵奇葩在你我的教学生涯中永远绽放出七彩光芒。
其他文献
在初高中的过渡阶段,有很多学生会面临数学学习上的不同困难,本文对产生学困的种种原因分析,进而以“实现学生初高中平稳过渡”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为出发点,主要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提升教学的效率,时间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因此,需要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益。本文对高中思政课的时间管理工作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也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
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就是数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顺利成长的一个前提就是良好的教育。而每一位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更好对知识进行吸收和
期刊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成功,直接决定了学校管理的成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成功。一个班级要成为一个班集体,需要各方面的共同
英语课一直都是中职学生不愿意学习的科目,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对英语产生了反感,对于中职英语教师来说,如何在第一节英语课时改变学生对英语的看法,让学生喜欢上英语,就显得非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言又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阅读量大,吸收的知识才会多,感悟体会才会多,精美词句积累才会丰富。这样写起文章来才能文笔流畅、妙笔生花、真情实意、意蕴深刻。但当下初中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要想他们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是难
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能力的主要表现,教师必须要培养小学生这种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问题提出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