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多磨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lu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教师毕生的追求,要想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路径——打磨。本文以“库仑定律”为例,从演示实验、设计思路、过渡语言和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去讨论如何打磨一节好的物理课。
  关键词:库仑定律;演示实验;过渡语言;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2-0069-2
  笔者最近参加了省优质课大赛,在备课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一节好课要有新颖的设计,更需要细致地推敲与打磨。如何更好地打磨呢?
  1 打磨演示实验
  物理课离不开演示实验,实验演示的好坏有时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备课的第一步就是改进或创新演示实验,以达到简单明了、利于学生观察的目的。“库仑定律”作为静电学第一个定量定律,定律的内容非常抽象,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直观感受。库仑力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力,库仑扭秤在课堂上肯定是来不及测量的,电子分析天平非常适合测量微小的力,我们利用它设计了如图1的装置。然而,静电实验在南京多雨的春天很难完成,所以我们首先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做好实验,研究实验是否可行。虽然创新困难重重,其实只要反复实验还是可以找到规律的。比如,在实验区域使用小太阳取暖器进行加热,当温度升高以后相对湿度自然就下降了,这样电荷就不会轻易流失,演示成功的几率就增加了。其次,就是带负电荷相对于正电荷更容易成功,我们不断改变带电体的材料和形状,连续一个星期在不同天气下,多次进行实验,终于提高了成功率。然后,不断优化的方案使实验现象明显,利于學生观察,操作简单快捷,这样我们就确定了实验方案,当演示实验可以完成时我们的课堂创新也就有了保证。
  2 打磨设计思路
  实验成功率提高以后,我们紧接着就是设计上课思路。思路清晰、脉络清楚的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基本的方向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人类是如何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实验得到库仑定律的,在得到定律之后再理解库仑定律,于是有了以下教学设计思路:
  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库仑定律—库仑扭秤
  通过仔细推敲,发现放在库仑定律后面讲解库仑扭秤虽然符合教材的思路,然而讲完定律还要再过渡到库仑扭秤,实验显得不是很通顺。于是笔者进行了调整,将库仑扭秤放在定量探究之后,结合库仑定律的发现史介绍,这样既能体现出库仑定律发现的艰难过程,又能顺其自然。教学思路调整如下:
  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库仑扭秤—库仑定律
  这样试讲之后发现学生如果不预习,很难推测出电荷之间的作用与电荷量及距离之间的关系,于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怎么探究呢?这节课有非常好的研究和学习方法——类比法,比较万有引力与库仑力的相似之处,通过全方位比较找到研究的方向,学生自然就容易推测出库仑力的表达式。然后再进行定量探究,效果非常好。于是教学设计思路又调整如下:
  定性实验—类比探究—定量实验—库仑扭秤—库仑定律
  按照这样的思路探究顺利多了,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的引导下,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很自然地得到库仑定律的表达式,与万有引力定律条件对比非常容易得出点电荷的概念。有了这样的思路之后就要想法婉转地表达和引导,这就需要研磨过渡语言。
  3 打磨过渡语言
  好的过渡语言就是心中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节课的整体内容,用语言帮助学生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引入课题之后,学生不禁疑惑学习静电学为什么从受力开始研究呢?笔者是这样过渡的:力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方法,不管是人类研究物理学,还是学习物理学都可以从力学开始。
  又如,定性探究得到电荷间作用力的决定因素是电荷量和距离,该如何研究?这时可以这样引导:只有定量才能深入,然而具体量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不能漫无目的地去寻找,怎么办?我们来看看和库仑力相似的力是什么样的。利用与库仑力相似的力来对比研究库仑力。学生自然想到万有引力和磁力,我们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力我们更熟悉,研究得更加透彻,学生认识到用万有引力与库仑力比较更好。当有了很好的过渡语言之后,我们还要提升一下这节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 打磨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我们应在备课基本完成之后想一想怎样更好地体现出核心素养,怎样突出核心素养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本节课包含的守恒思想很好地反映了物理观念,点电荷物理模型以及类比的科学方法都反映出科学思维。学习的过程是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过程,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素材。这节课参与探究的思路很好地反映了科学探究思想,能让学生讨论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我们观察实验并且解释实验与理论的差别,同时告诉学生要实事求是,不必为了迎合老师而修饰数据,这也是科学态度与责任教育的重要契机。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需要创造土壤的,有了土壤之后生长也就自然而然了。
  当我们从实验、设计、语言和素养四个维度进行推敲与打摩时,也就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方向,我们的课堂也就顺畅起来,灵动起来,一节好课自然生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
  (栏目编辑 李富强)
其他文献
摘 要:利用费马原理推导出球形透镜的齐明点位置,并把齐明点应用于物镜组上。在给定参数的条件下设计一个物镜组,计算得出该物镜组中第二个透镜的曲面曲率半径、凹凸组合类别、出射光的孔径角和成像放大率。  关键词:齐明点;物镜组;放大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61-3  透镜是由两个折射球面组成的光具组,两球面间是构成透镜的介质,通常是
摘 要:本文基于我校校本化课程实施案例与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实录,从教材与教法两个层面分析《电动势》的教学策略,点评部分教学片断,探讨如何运用科学方法优化电动势这一概念教学。  关键词:探究生成;类比方法;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5-0077-4  《电动势》内容本身比较简单,但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却普遍感到十分棘手,非常难以驾驭,
摘 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磁场、电流的磁效应、磁场力这三个物理概念建立的教学片段,让学生经历学习概念的探究过程。教学片段突出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概念教学;建构主义;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7-0014-4  设计思想:在物
摘 要:本文针对受线牵引物体的运动这类重要问题,概要阐述了运用“微元定迹”的方法。文中结合了详实的案例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微元定迹法;运动性质;案例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45-3  在物理“必修1”运动学部分,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即受线牵引物体的运动问题。对于此类问题
摘 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科学;STS教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X)-0013-3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
摘要:信息安全是当下大数据时代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各大职校也相继开设信息安全专业,以培养安全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目的。信息安全一系列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缺乏,在此以《VPN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线上教学为例,通过教学现状分析、线上教学的平台构架、线上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思考等方面对线上教学进行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信息安全;线上教学;VPN技术
摘 要:从全国卷热学考题出发,分析了学生在解决关于热学U型管问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提出解决此类常见问题的“三步曲”。  关键词:高考;热学;U型管模型  在2019年高考考试大纲关于选修3-3热学的考点中,只有气体实验定律为II级要求,即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气体实验定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在2019年高考中,全国三套试卷中的选考第33题第2小问,完全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分别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对气
摘要:本文研究的智能小车又叫轮式机器人,模拟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的作业过程。选用稳定的三轮结构车体,通过差速度,实现左转右转各种角度。采用STM32芯片作为嵌入式控制中心的核心,智能搬运小车系统由嵌入式STM32最小系统板结合稳压电源模块、电机驱动模块、灰度传感器模块、颜色识别模块等组成。  关键词:智能小车;自动化;STM32;颜色识别;嵌入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摘要:本文以课堂观察的专业观课视角来审视物理课堂的互动参与,通过详尽的数据记录、分析、反思了如何提升课堂互动参与的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观察;互动参与;分析;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64-3  1观课由来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是在一般观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
作者简介:杨燕鸣,贵州省安顺一中物理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贵州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兼职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一项,主持或参加省级课题多项,其中两项成果获省级一等奖。出版专著《信息化物理教学模式》,参编著作5部,发表论文多篇。  摘 要:為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的课程目标[1],文章在分析鲁科版高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