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交响音乐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l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我国近代新音乐,就不能不提到交响音乐。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较早时期,就出现了交响音乐的传播和演出活动,特别是建立了交响音乐团体,也有不少音乐家创作出了交响乐作品。那么,我国最早的交响音乐演奏团体是何时建立的?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可要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却并不容易,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就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据我了解,1908年2月,在天津成立了直隶学务公所附设音乐体操传习所,这是我国近代官办的最早一所培养音乐、体育师资的教育机构。该所聘请了日籍教员和中国音乐教员,开设了乐典、和声、唱歌、洋琴、风琴等课程。学习乐器的学生每周合奏一次,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管弦乐合奏课了。从1908年摄制的直隶学务公所音乐体操传习所师生合影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已有小提琴、大提琴等各种乐器。
  如果说由中国人自己组织的管弦乐队,最早的要算是曾志忞1909年创办的上海贫儿院的管弦乐队。曾志忞1879年出生于上海,1901年留学日本。他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接着又到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并广泛开展音乐活动,最终成为我国传播近现代新音乐的先驱,被梁启超称为“此学先登第一人”。据文献记载,1910年6月3日,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参加了纪念曾铸病逝两周年恳亲暨纪念会,这是他们首次公开亮相,并演出了众多节目。值得注意的是,这支管弦乐队演奏了亨德尔的管弦乐《进行曲》、莫扎特的歌剧《魔笛》选段等作品。在成立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他们能演奏像《魔笛》这样的世界名曲,应该说是一个奇迹。1910年的“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合影,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图片资料。
  在曾志忞等人的努力下,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迅速壮大,从1909年底乐队正式组建时约20人的规模,到1911年9月时已发展到81人。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上海贫儿院的弦乐队组织法荣获特奖金牌。1918年,上海贫儿院还组织了童子军乐队。从遗存的照片来看,这支童子军乐队的规模达到了58人。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及其有关音乐活动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萧友梅于1922年创建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在我国音乐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它存在的时间为四年左右,曾演出过四十多场音乐会,并演出过贝多芬等人的世界名曲,说明该乐队已有相当的水平。
  说到由中国人组建的西式管弦乐队,我们不能忽视马思聪1940年夏在重庆组建的“中华交响乐团”。该团的成立,虽然晚于曾志忞和萧友梅组建和领导的乐队,也晚于黄自、谭小麟于1936年组织的上海交响乐团,但是,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在由中国人组织的管弦乐队中,中华交响乐团规模最大,存在的时间最长,演奏曲目最丰富,也是我国管弦乐专业演出团体建设的先驱。
  还有一支乐队值得一提,那就是1946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央管弦乐团,贺绿汀任团长,金紫光、张贞黻任副团长,李德伦担任首任专职指挥。它是新中国建立前在解放区成立的重要乐团,为活跃解放区的音乐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说起在中国出现的西洋乐队,最早要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那时,在上海、天津、北京、哈尔滨等大城市,由于外国人聚集较多,各种音乐活动渐趋活跃。在中国最早出现的西式管弦乐队,是由外国人组成的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
  
  1879年,在上海租界侨居的外国人成立了上海公共乐队。最初,这是一个仪仗性质的铜管乐队,由三十多位菲律宾乐师组成,首任指挥是来自法国的著名长笛演奏家雷慕萨。这个乐队于1881年接受租界娱乐基金会管理,1900年正式编入工部局系统,由意大利人瓦兰沙担任指挥。这个乐队当时深受外侨的欢迎和喜爱,成为他们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1906年11月24日,来自德国的柏克教授就任工部局乐队指挥,乐队由此进入了“柏克时代”。柏克从欧洲聘请了一批专家(以德、奥为主),在1907年将工部局乐队扩充为管弦乐队。
  1919年9月1日,时年41岁的意大利音乐家梅百器接任上海工部局乐队指挥,乐队从此进入了一个长达23年的辉煌时代,即“梅百器时代”。乐队在“梅百器时代”蜚声中外,被称为“远东第一”。1922年,梅百器将乐队的名字由“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改为“上海工部局管弦乐团”,另外还分出一个管乐队。
  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管弦乐团,梅百器到欧洲去聘请优秀的音乐家,其中包括刚从米兰音乐院毕业的小提琴手富华(1921年8月15日到任,后来对乐团颇有贡献)、黎夫雪、阿德勒、帕度施卡(曾是王人艺、聂耳等人的老师)、弗兰克尔(后来主要在南京国立音乐院、国立上海音专从事作曲教学)、大提琴家余甫磋夫、铜管乐家杜布罗欧夫斯基等。改组后的乐队,人员从三十多人扩充到五十多人,成员除了欧洲人和菲律宾人外,30年代中期,还有少量华人参加,如小提琴家谭抒真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了乐团,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华人加入工部局乐团。
  团队的扩充、乐器的齐全、演奏水准的提升、演出活动的增加,使这个乐团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几乎主宰了整个上海的音乐生活。萧友梅于1927年10月9日、16日和23日听了三场音乐会后,激动地称之为“上海唯一的宝贝”。在梅百器的领导下,乐团甚至享有一定的国际声望,许多来访的著名艺术家都常常与这个乐团合作。
  这一时期工部局乐团举办的音乐会形式多样。他们定期举行夏季公园音乐会和冬季室内音乐会;还推出特别音乐会、室内乐系列、儿童音乐会、学校音乐会和电台广播音乐,以及纪念著名作曲家或与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的专场音乐会,等等。除了本乐团的音乐家外,梅百器还请当时享誉世界的著名音乐家,例如,钢琴家莫伊塞维茨、齐尔品,小提琴家津巴利斯特、提博,大提琴家皮亚梯高斯基,女高音歌唱家法拉莉等进行访华合作演出。他还邀请中国的演奏家合作,如1929年12月22日,马思聪和工部局乐团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的《降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中国小提琴演奏家第一次与工部局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
  
  梅百器深爱欧洲古典名作,他指挥演奏莫扎特作品时具有热情的意大利风味,对贝多芬的作品更是得心应手。1927年,乐团举行了纪念贝多芬逝世100周年的演出;1928年,乐团在上海首演了巴赫的《b小调安魂曲》;1936年,在上海首演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1940年,乐团与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在兰心大戏院举办了柴科夫斯基音乐节;乐团还经常演奏莫扎特、勃拉姆斯以及一些近现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雷斯庇基、格什温、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演出曲目丰富是工部局乐团音乐会的另一个特点。
  梅百器对于中国音乐家的作品也较为尊重,如黄自在美国学习期间创作的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曲》,就是由梅百器指挥工部局乐队于1930年在国内进行了首演。
  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建立后,乐团中的不少演奏人员应邀到学校兼课。他们指导过许多中国音乐家,如梅百器就担任过董光光、傅聪等人的钢琴教师。另外,乐团还与中国的音乐家马思聪、王人艺、赵梅伯等合作演出。通过多次合作,更多的华人也逐渐进入到该乐团演出。1935年后,梅百器还逐步吸收更多优秀的中国青年演奏家,如张贞黻、谭抒真、黄贻钧、陈又新、徐伟麟、廖玉玑(青主的女儿)、刘佐伟、毛楚恩等先后加入,从而逐步改变了原来演职人员纯粹是外籍人士的乐团形象,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交响乐人才。在乐队中担任乐师的谭抒真、黄贻钧等此后都成了中国交响乐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时的“上海工部局管弦乐团”,无论从规模、水平、影响等方面,都堪称亚洲第一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租界。1942年6月 7日,在梅百器的指挥下,上海工部局乐团在兰心大戏院举行了最后一场音乐会。日军接管乐团后,梅百器自动辞职,乐团也改名为“上海音乐协会爱乐乐团”,由富华、阿德勒等继任指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乐团由国民党政府接管,改名为“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
  
  1949年上海解放后,乐团中的欧洲人相继离去,中国演奏人员不断补充进来,该团的名字也几经变更,最终于1956年正式定名为“上海交响乐团”,此名一直沿用至今。1950年10月,黄贻钧以中国指挥家身份登上交响乐舞台,任该团的团长兼常任指挥。这是乐团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交响音乐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任乐团指挥的还有陆洪恩、陈传熙、曹鹏、陈燮阳、侯润宇等。1984年12月,乐团改为音乐总监制,陈燮阳担任乐团团长、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该团还拥有一批自己的作曲家,如瞿维、朱践耳等。
  如今,跨越了三个世纪的上海交响乐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曾与许多世界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同时,乐团在世界各地的巡演中把中国的传统音乐与交响乐相结合,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受到东西方观众的热烈欢迎。可以说,从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就可以看到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在中国东北还活跃着一个由俄侨组建的交响乐团。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沙俄将中东铁路指挥部迁往哈尔滨。中东铁路修建成后,为了解决铁路员工及外围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东铁路管理局于1908年4月将俄国阿穆尔铁路团第二营管弦乐队调入哈尔滨,成立了“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乐团创建之初属于半专业化的演出团体,有150人,包括演奏家、歌唱家和演员,指挥是尊杰利。他们举行的第一场音乐会演奏了俄国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等作品。受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乐团活动时断时续。1919年,埃姆
其他文献
今年是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开拓者、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赵沨同志诞辰90周年暨逝世5周年。为了缅怀和纪念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国民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其他音乐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央音乐学院、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于2006年12月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学术纪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赵沨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共和国作曲家的阵垒里,军旅作曲家方阵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现象不仅已经被六十年的历史所证明,也被新时期三十年的现实所证明。  回溯上世纪初从我国近、现代歌曲诞生至今的百年岁月,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多少难以忘怀的优秀歌曲?而“共和国”诞生后的五六十年代,一批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疾步伐走进崭新历史的作曲家们,又把多少激情化成了动人心弦的旋律,让我们为之感动?时光飞逝,岁月无情,今天,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专业人人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在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对视唱练耳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却存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正隐含着不同的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下对音乐教育的不同信念,从而形成对课程定位和定性的差异。实际上,国内外先进教育体系中视唱练耳的内涵和外延早就远远超越了识谱教学的范畴。对视唱练耳课程的不同定位,也必然影响到对
香港中乐团不仅是在国家大剧院登台演出的首个香港艺团,更是首个中国民族乐团踏足北京国家大剧院的两场演出(1月26日及27日),是乐团在1987年9月应中国文化部之邀,由第二任音乐总监关迺忠带领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后,二十多年来再度进京的音乐会(2005年5月乐团进京参加由中国文化部在北京主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和平颂》盛大演出活动,是联同南京民
40余年前,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民族乐队(以下简称“前卫”)开始拥有了一个辉煌的岁月,大师云集,神采焕发,新作迭出,脍炙人口,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在中国与世界各地音乐舞台上自由飞翔。飞翔到哪里,哪里就会发出一片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他们在我国民族器乐史上铸刻了一个属于“前卫”的时代。  对于一个音乐团体的生命而言,音乐创作是灵魂,指挥是核心,演奏是骨架与血肉。三者的音乐技艺与文化底蕴愈高并且能够融合为一
2007年9月16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称之为《龙声华韵·竹林一贤》的“徐阳委约阮作品暨演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最显著的特点是:由中国交响乐团和阮演奏家徐阳合作,演奏了五首新创作或改编的,“世界首演”的阮和管弦乐演奏的大型作品,这些别开生面的新乐曲,对于阮族乐器来说,是一次创作上的重要收获和演奏上的巨大突破。  徐阳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她最初是学习琵琶专业的,1980年起专攻阮,曾先
2007年4月27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现代电子音乐会。本场音乐会是“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研中心(GRAME)、法国里昂打击乐团和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联合演出。作为法国国家委约作品,中国作曲家张小夫为五组打击乐和八声道电子音乐而作的《脸谱》将音乐会推向高潮,音乐所营造的意境、高品质的声音追求和精细的音响制作以及演奏员高超的演奏技巧,给
编者按:  本文源起于作者郁庆五与张非的一次谈话。交谈中,两位音乐家涉及了很多“歌唱方面的问题”,从而激发了作者“对声乐事业的使命感”。本文原是书信格式,发表时有所删节,题目系编者所加。    音乐的民族化是社会发展中自然而必然的事。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是德意志和俄罗斯音乐民族化的典范。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意大利唱法民族化的典范。美声唱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四百年来从意大利民歌演唱中凝聚演进而来
巴赫被公认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近代”这个词涵盖着西方脱离了中世纪以来,经过15世纪标志资产阶级觉醒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到18世纪上半叶开始的作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舆论准备的启蒙运动,这一段约有三百年的历史时期。巴赫就是这段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集中的音乐表现。他的音乐集巴洛克时期(君主专制时期)复调音乐的大成,开后来(启蒙运动时期)以主调音乐为中心的古典乐派的先河。所以贝多芬说他是“和谐的老祖宗”
提起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郭淑珍教授,人们都会想到她既是一位著名  的歌唱家,又是一位蜚声中外的声乐教育家。作为歌唱家,在苏联留学期间时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过金质奖章,她的名字被镌刻在苏联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墙上(光荣榜)。她曾经在国内外舞台上演唱过大量古今中外的声乐作品,其中有许多作品至今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作为声乐教育家,她教过的学生难以计数,其中成名者和在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