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家应为严肃音乐的普及工作尽心出力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c573332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赫被公认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近代”这个词涵盖着西方脱离了中世纪以来,经过15世纪标志资产阶级觉醒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到18世纪上半叶开始的作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舆论准备的启蒙运动,这一段约有三百年的历史时期。巴赫就是这段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集中的音乐表现。他的音乐集巴洛克时期(君主专制时期)复调音乐的大成,开后来(启蒙运动时期)以主调音乐为中心的古典乐派的先河。所以贝多芬说他是“和谐的老祖宗”。(又称他为“不朽和谐之神的女儿”)巴赫在西方音乐发展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同时他的全部作品也属于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他的音乐至今在世界范围内还起着影响,为演奏家经常演奏,受到各国音乐爱好者的普遍珍视,并启发着作曲家们进行新的创造。
  巴赫,这个名字在中国并不陌生,但问题是熟悉巴赫的还局限在音乐学校和专业音乐家的圈子里。他的音乐长期以来仅限于在一小部分键盘乐作品的范围中被演奏:他的代表作如《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他音乐技巧高超多样、深刻反映他时代的大量世俗和宗教康塔塔,以及他博大精深、震撼人心的管风琴音乐和为数众多的各种器乐协奏曲和独奏曲还没有在我国上演过。我国音乐会节目单上安排演奏的音乐,古典和浪漫派的音乐作品居多,相较下,巴赫的音乐很少见到。另外,不可讳言,巴赫所处的音乐离开我们所处的时代远些,因此他的乐曲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解释才能听懂听透。这也添上了阻碍它得到广泛传播的困难因素。
  所以说,巴赫在我国的名气很大,但他的音乐演奏甚少,对他所知甚少,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过分,但至少与他的知名度是不相称的。由于无知,据说有个别学校领导因为巴赫作了大量宗教音乐,而我们是主张无神论的,因此认为介绍巴赫的宗教音乐就等于宣扬宗教,以至出现把巴赫的音乐排斥在音乐厅的大门之外的愚蠢做法。这种错误观点和做法影响了一部分演奏(唱)家和指挥,对公开演出巴赫的宗教题材的音乐存有顾虑。殊不知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基石和来源之一,它渗透到西方习惯、思想方式和价值标准之中:西方的思想革命(包括农民战争)常是在宗教的外衣和神学争论的形式下进行的,著名的例子马丁·路德的众赞歌《我们的上帝是一个坚固堡垒》,词曲都是他本人作的,恩格斯称它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马赛曲”。巴赫是非常重视马丁·路德写的众赞歌的。他使用这些众赞歌写了许多作品,有声乐的,有管风琴曲的,其中第80号作品(BWV80)就是利用了这个宗教改革的“马赛曲”写了一个著名的康塔塔(BWV80)。后来门德尔松用了同样的材料写了他的第5交响曲Op.107,题名为《宗教改革交响曲》。教堂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可以说是西方音乐产生和发展的摇篮,你要介绍西方音乐而避开宗教音乐是不可能的。在我国人们常认为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殊不知在巴赫音乐(也包括他的言论)表现的“虔诚”里,体现了启蒙运动时代与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正统派教义相对立的市民阶级的思想感情。
  介绍巴赫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一方面,巴赫的音乐,论题材大部分是对我们中国听众特别是青年人说来比较陌生的宗教题材,论表达的音乐手段主要是复调技法,其中有大量赋格曲,这是西方作曲技术中最艰难的部分。另一方面,要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指导来分析产生巴赫音乐的社会背景,这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往巴赫和巴赫的音乐上贴贴标签所能济事的,这需要对巴赫所处的时代有深刻的历史知识、音乐史和文化史知识。具有这两方面条件的人必须是既有音乐的专门修养又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专家才行。
  我读了余志刚的《音乐的大海——巴赫》的书,心里庆幸:好了!这下我们可以向世界“巴赫年”有个交代了。好了!现在终于有人出来做巴赫的启蒙工作了。好了!音乐专门家终于出来做普及工作啦!
  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是:它是一本坚持了科学性的关于巴赫的通俗读物。同时,他以大量的资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来说明巴赫音乐中体现的代表当时的市民阶级(资产阶级前身)觉醒的人文精神,启蒙运动中市民阶级的傲岸不羁的战斗气概,以及他在貌似在上帝面前卑微谦恭的虔诚的音乐里透露出来的世俗信息。据我所知,由中国人写的对巴赫生平和音乐创造作全面评述的通俗读物,这还是第一本。
  这本书我认为有如下的特点和优点:
  (一)是一本重视科学性的音乐家传记的通俗读物
  其实任何音乐传记书,任何非传记性的音乐读物,都应该具有科学性(即史实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作者写书的时候应该注意音乐传记的史实可靠,并把音乐家的个人生活和音乐创造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观察和叙述。这也是写书的基本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写书。
  当前同类的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的传记性的、作品欣赏的书籍充斥市场,平庸的、粗制滥造和乃至错误百出的东西很多很多;即使有些音乐工作者写的这类书籍,由于出于迎合出版商的商业利益的需要,把为了照顾广大读者的理解水平和引起他们阅读兴趣而注意所写书籍的“可读性”,引上了一条歧路。
  相比之下,余志刚同志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在众多的同类通俗的音乐读物中一本在科学性上很高的“鹤立鸡群”的书。他叙述巴赫的史实都是放在当时德国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来做的。引用的史实都是有根据的,他尽量用第一手材料来介绍巴赫的生平和创作实践,对巴赫的评论也是用权威的研究家和巴赫学者作为佐证。
  (二)做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我在前面强调这书具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性的时候,并不是说此书尊重了科学性就牺牲了“可读性”。可以看出,余志刚写此书的时候强烈地意识到这本书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一本“科普性”的通俗读物。他在书的一开头便从辨认埋葬在来比锡尼古莱教堂群墓里巴赫的头盖骨讲起,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他的这种努力和苦心,可以说是贯穿了全书的。他为了照顾我国广大读者大部分人在音乐知识上还相当欠缺的情况,在安排此书的结构上,他把介绍各时期的巴赫的作品集中在各个传记阶段后的几个章节里,以便那些阅读论述巴赫具体音乐作品尚有困难的初学者可把这些章节略去不读,只读那些有关传记的章节,也能对巴赫是何许人,他为什么是“西方近代音乐之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我看来,那些作者建议可略去不读的专门讨论巴赫音乐的章节,也是写得非常通俗有趣的,读者阅读此书,最好不要略去那些介绍巴赫音乐的章节不读,因为在我看来那样做是很大的损失。应该强调指出,余志刚为了普及巴赫,在写法上煞费苦心来引起读者对巴赫的好奇和兴趣,绝对不是像时下的一些音乐传记和音乐欣赏书那样,去收集些二手材料,找些逸事,爱情插曲,无聊的噱头,去制造轰动效应迎合低级趣味,而是为了让我们大家对这个伟大的音乐家有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由此,我认为余志刚同志的这本书不仅是我们通过它能正确地认识这位“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材料可靠的读物,而且为我国写音乐家传记和介绍外国音乐家的通俗读物重视科学性上树立了一个榜样。
  (三)没有脱离音乐来空谈音乐家的生平
  写音乐家的传记一定要谈音乐,不谈音乐家的音乐,就不成其为一本音乐家的传记。这本巴赫传记的书谈了巴赫的音乐,而且谈得平易近人,很有趣味。这书对巴赫每一个创作时期,都辟出专章来介绍他的音乐和著名的代表作,分析详尽,准确,清楚,易懂,文字生动。这对非音乐专业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我估计他们读了此书,会读得懂的,而且会引起他们对巴赫,乃至于能激发他们对自己的音乐修养上有更上一层楼的要求。
  余志刚同志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是个音乐专家,但他不仅孜孜不倦地搞自己的学问和研究,而且非常关心严肃音乐的普及。我国精通音乐的专门家,同时又关心严肃音乐在广大群众中普及的人有,就我耳熟能详的例子有:李德伦、严良堃、郑小瑛、周广仁、叶佩英、吴灵芬等等,但他们大都是音乐表演艺术家,相较之下,音乐理论家和音乐学方面的学者在音乐普及工作方面和与广大群众现实的音乐生活结合上的工作做得少了。我认为这种情况应该提醒音乐界注意,并急需加以改变。
  我认为余志刚同志写这本书,为音乐史和音乐理论专家们树立了一个重视严肃音乐普及工作的榜样。
  (四)书后有供读者查考和对了解巴赫有用的附录
  1.有巴赫生平活动和到过德国城市的地图,有助于了解巴赫生平活动的地理概念;2.与巴赫同时代人并与巴赫有交往对他有过影响的人的一张名单和关于他们的简介,它使我们了解巴赫不是一个孤立的人;3.有巴赫的全部作品一览表和主要作品的音响材料(CD),特别是把巴赫的众多的康塔塔的标题的全部译名都写在书里了,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材料。它们方便了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查阅和购买巴赫音响材料;4.所附巴赫的家谱图是有用的,因为巴赫是音乐世家,整个巴赫的一个大家族是音乐家组成的,巴赫的几个儿子在音乐史上都有地位和起过大的作用。5.最后作者编制了一张巴赫的生平和创作的大事年表。年表编得非常好,因为它不但详细,而且与他生命进程同步的德国和欧洲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事件都反映在表上了。这对学习者来说,看了大事年表,会被提醒,巴赫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巴赫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产儿。
  余志刚制作了这几张附录放在书后,说明他著书的目的是为了读者,为了我国的严肃音乐的普及工作。他是抱着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书的。
  严宝瑜 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日前,宜昌市城区高中多样化、特色化發展研讨会在市教育局召开。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教研室部分教科研人员和来自宜昌城区高中的分管教学副校长参加了此次会议。  据了解,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市教科院将在本学年中通过无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展示《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成果,以此进一步促进全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团风县推行“四化”管理手段,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目前,该县建市级“平安校园”有12所,县级“平安校园”有32所。  管理制度规范化。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安全信息收集、研判、预警机制,构建起覆盖全县、及时高效的预警体系。宣传教育常态化。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人防技防无缝化。推行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在时
今年是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开拓者、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赵沨同志诞辰90周年暨逝世5周年。为了缅怀和纪念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国民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其他音乐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央音乐学院、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于2006年12月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学术纪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赵沨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共和国作曲家的阵垒里,军旅作曲家方阵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现象不仅已经被六十年的历史所证明,也被新时期三十年的现实所证明。  回溯上世纪初从我国近、现代歌曲诞生至今的百年岁月,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多少难以忘怀的优秀歌曲?而“共和国”诞生后的五六十年代,一批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疾步伐走进崭新历史的作曲家们,又把多少激情化成了动人心弦的旋律,让我们为之感动?时光飞逝,岁月无情,今天,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专业人人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在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对视唱练耳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却存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正隐含着不同的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下对音乐教育的不同信念,从而形成对课程定位和定性的差异。实际上,国内外先进教育体系中视唱练耳的内涵和外延早就远远超越了识谱教学的范畴。对视唱练耳课程的不同定位,也必然影响到对
香港中乐团不仅是在国家大剧院登台演出的首个香港艺团,更是首个中国民族乐团踏足北京国家大剧院的两场演出(1月26日及27日),是乐团在1987年9月应中国文化部之邀,由第二任音乐总监关迺忠带领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后,二十多年来再度进京的音乐会(2005年5月乐团进京参加由中国文化部在北京主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和平颂》盛大演出活动,是联同南京民
40余年前,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民族乐队(以下简称“前卫”)开始拥有了一个辉煌的岁月,大师云集,神采焕发,新作迭出,脍炙人口,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在中国与世界各地音乐舞台上自由飞翔。飞翔到哪里,哪里就会发出一片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他们在我国民族器乐史上铸刻了一个属于“前卫”的时代。  对于一个音乐团体的生命而言,音乐创作是灵魂,指挥是核心,演奏是骨架与血肉。三者的音乐技艺与文化底蕴愈高并且能够融合为一
2007年9月16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称之为《龙声华韵·竹林一贤》的“徐阳委约阮作品暨演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最显著的特点是:由中国交响乐团和阮演奏家徐阳合作,演奏了五首新创作或改编的,“世界首演”的阮和管弦乐演奏的大型作品,这些别开生面的新乐曲,对于阮族乐器来说,是一次创作上的重要收获和演奏上的巨大突破。  徐阳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她最初是学习琵琶专业的,1980年起专攻阮,曾先
2007年4月27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现代电子音乐会。本场音乐会是“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研中心(GRAME)、法国里昂打击乐团和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联合演出。作为法国国家委约作品,中国作曲家张小夫为五组打击乐和八声道电子音乐而作的《脸谱》将音乐会推向高潮,音乐所营造的意境、高品质的声音追求和精细的音响制作以及演奏员高超的演奏技巧,给
编者按:  本文源起于作者郁庆五与张非的一次谈话。交谈中,两位音乐家涉及了很多“歌唱方面的问题”,从而激发了作者“对声乐事业的使命感”。本文原是书信格式,发表时有所删节,题目系编者所加。    音乐的民族化是社会发展中自然而必然的事。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是德意志和俄罗斯音乐民族化的典范。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意大利唱法民族化的典范。美声唱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四百年来从意大利民歌演唱中凝聚演进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