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很多同学来说政治都是一门令人生厌的学科,刚刚进入高中的同学体会更深刻。它晦涩难懂,不生动,缺少兴趣,可是为了考试却又不得不面对。以至于很长时间不知道怎么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在解答试题过程中多数人喜欢做选择题而忽视主观题,因为选择题相对要容易一点,它有选项作为提示,而且解答也比较简单,只需动笔勾画圈出正确的选项即可,可谓是省时省力。而面对主观性试题许多同学显得很发怵,很头疼,很厌烦,多数同学没有思路,好不容易记下点理论知识这时不知道如何运用,但凡看到政治主观题,一般就把它归结为“不会”这一类。这个问题是我们学习政治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怎么样才能使背下来的东西能“用得上呢”?这是许多同学尤其是文科的同学必须要突破的“瓶颈”。
其实政治主观试题不论如何设问,最终都能将其归纳为三类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解题过程中,答题者首先要确定好主体,然后确定问题的类型。通常“是什么”这类问题一般要答出主体的“内涵,内容,本质,范畴,特点等。这类问题现在考试比较少见,即便是问的“是什么”,其多数也是变相的问你“怎么办”。(可以见例题)而“为什么”类问题则需要从必然性和必要性两大方面进行考虑,一般要答出主体行为的原因,决定因素,意义和作用;而“怎么办”这类问题一般考虑的方向就是解决的措施、坚持的原则,方法等等,这样在解题时先把试题的问题转化成这三类问题,然后再根据知识范围搜寻自己头脑中记忆的基础知识,再结合材料展开,这样这道题的答案也就有了眉目了,再润色一下也就成功了。任何答题能力的培养都是从习惯养成开始的,而习惯的养成最初多是从模仿开始的,即所谓“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下面分别就几个典型例题加以分析:
(09安徽卷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本题具有两个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紧跟当今重大的时政问题(经济危机);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模块限定为《文化生活》,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措施既要结合材料,更要注重把握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此题在于平时的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当然,在能力尚不完全具备的时候,此时怎么去解答此题呢?背过的知识怎么样能用得上呢?这时候首先看问题的类型属哪一类:分析题干可知属于“怎么办”,核心知识词是“文化创新”,此题核心就是怎么样进行文化创新,这时候记忆中的教材知识也就和该题联系上了,诸如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推陈出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博采众长;应立足于市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促进文化全面繁荣等等,这些也就进入你的候选答案里了。
【参考答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09年高考试题38)材料一: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亩。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拔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显著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来得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6分)
(2)略
(3)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12分)
(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8分)
【解析】第(1)问限定运用“经济手段”知识来分析抗旱工作,问题是 “如何”---怎么办,那么把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问题:怎么样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这时候只需调动记忆中的经济手段—价格、税收、供求、财政、利率等等经济杠杆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相关的计划,再和抗旱相联系展开,抗旱需要财政的支持,抗旱需要市场价格调解水资源利用,抗旱需要运用高科技新技术,抗旱可能需要银行的优惠贷款支持,国家也可以临时出台相应的政策等。而通过阅读材料就可以发现要选取的,在材料中有所表现的,
基本就可以确定答哪些点了。
【参考答案】①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设施;②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③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
【解析】第(3)体现了教材知识点与热点材料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此题学生在解答时,首先也是搞清楚问题的类型—不难看出应属于“为什么”类,确定主体是“政府”,政府为什么这么做,那就要考虑政府这样做必然性如:政府性质、政府职能、活动原则,还可以从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或者作用等必要性方面加以组织。
【参考答案】①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②农民遇上严重旱害,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③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④为了抗旱救灾,政府调动公共资源救灾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⑤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解析】第(4)问给出的哲学范围较大,要求学生对材料层层解析,很好地准确地提取材料信息,找准哲学观点,有一定难度。这时候需要正确圈准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即除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内容,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问题的类型上看“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表面上是“是什么”其实考查的是“怎么办”,也就是这个问题应该转化成为“在抗旱问题上怎么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参考答案】①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的抗旱措施;④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和较远的影响。
上述办法仅仅作为政治解题入门办法,使多数同学可以在背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尝试着去应用知识,一旦形成了思考问题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各种能力也就逐渐生成了,那时候再思考问题,思路也就开阔了,方法也多了,对于一些问题的分析会越来越得心应手。那时候政治课将不再枯燥,政治问题也将不再令人生厌和头疼!
其实政治主观试题不论如何设问,最终都能将其归纳为三类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解题过程中,答题者首先要确定好主体,然后确定问题的类型。通常“是什么”这类问题一般要答出主体的“内涵,内容,本质,范畴,特点等。这类问题现在考试比较少见,即便是问的“是什么”,其多数也是变相的问你“怎么办”。(可以见例题)而“为什么”类问题则需要从必然性和必要性两大方面进行考虑,一般要答出主体行为的原因,决定因素,意义和作用;而“怎么办”这类问题一般考虑的方向就是解决的措施、坚持的原则,方法等等,这样在解题时先把试题的问题转化成这三类问题,然后再根据知识范围搜寻自己头脑中记忆的基础知识,再结合材料展开,这样这道题的答案也就有了眉目了,再润色一下也就成功了。任何答题能力的培养都是从习惯养成开始的,而习惯的养成最初多是从模仿开始的,即所谓“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下面分别就几个典型例题加以分析:
(09安徽卷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本题具有两个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紧跟当今重大的时政问题(经济危机);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模块限定为《文化生活》,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措施既要结合材料,更要注重把握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此题在于平时的知识的积累和总结。当然,在能力尚不完全具备的时候,此时怎么去解答此题呢?背过的知识怎么样能用得上呢?这时候首先看问题的类型属哪一类:分析题干可知属于“怎么办”,核心知识词是“文化创新”,此题核心就是怎么样进行文化创新,这时候记忆中的教材知识也就和该题联系上了,诸如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推陈出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博采众长;应立足于市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促进文化全面繁荣等等,这些也就进入你的候选答案里了。
【参考答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09年高考试题38)材料一: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亩。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拔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显著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来得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6分)
(2)略
(3)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12分)
(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8分)
【解析】第(1)问限定运用“经济手段”知识来分析抗旱工作,问题是 “如何”---怎么办,那么把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问题:怎么样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这时候只需调动记忆中的经济手段—价格、税收、供求、财政、利率等等经济杠杆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相关的计划,再和抗旱相联系展开,抗旱需要财政的支持,抗旱需要市场价格调解水资源利用,抗旱需要运用高科技新技术,抗旱可能需要银行的优惠贷款支持,国家也可以临时出台相应的政策等。而通过阅读材料就可以发现要选取的,在材料中有所表现的,
基本就可以确定答哪些点了。
【参考答案】①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设施;②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③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
【解析】第(3)体现了教材知识点与热点材料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此题学生在解答时,首先也是搞清楚问题的类型—不难看出应属于“为什么”类,确定主体是“政府”,政府为什么这么做,那就要考虑政府这样做必然性如:政府性质、政府职能、活动原则,还可以从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或者作用等必要性方面加以组织。
【参考答案】①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②农民遇上严重旱害,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③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④为了抗旱救灾,政府调动公共资源救灾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⑤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解析】第(4)问给出的哲学范围较大,要求学生对材料层层解析,很好地准确地提取材料信息,找准哲学观点,有一定难度。这时候需要正确圈准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即除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内容,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问题的类型上看“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表面上是“是什么”其实考查的是“怎么办”,也就是这个问题应该转化成为“在抗旱问题上怎么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参考答案】①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的抗旱措施;④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和较远的影响。
上述办法仅仅作为政治解题入门办法,使多数同学可以在背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尝试着去应用知识,一旦形成了思考问题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各种能力也就逐渐生成了,那时候再思考问题,思路也就开阔了,方法也多了,对于一些问题的分析会越来越得心应手。那时候政治课将不再枯燥,政治问题也将不再令人生厌和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