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随笔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物演示、直观形象化教学。
  在教三年下册的介词一课时,在介词in 、 on 、 under 的使用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清楚每一个介词所表达的意思和如何使用这几个介词,我们可以用一个大弹力球或小气球,通过球的运动落在不同位置不断向学生提问:“Wheres the ball?” 而得到“Its in the box /on the desk/book under the chair”……许多不同直观的答案,让学生分组游戏。随着球的弹落而使学生间的问答不断交错的进行, 答案不断变换使用in、 on 、under 且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增加了词汇量的积累把握。课堂上还可以播放一些chant 部分的音乐曲子来增加氛围。又是一节轻松、愉悦的感知认识课。
  二、转变角色,寓教予玩,予乐。
  学习英语对于孩子来说,主要是听和模仿的有机结合。每当我们要传授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时,首先,给学生的是感观认识,即直接的直观认识并伴有听发音、模仿口型的过程,把这个单词、句子形象的表达出来。如三年级上册“unit 3 Lets Paint A Lets Learn” 有五个表示颜色的词“blue green yellow red purple”教师先准备五个彩色的球,出示给学生,然后问“What coler are these balls? Do you want to know?”出示蓝色的球,让学生听过几遍后,提问开始了,“谁能模仿出这个颜色的读音呢? ”这样学生就有先知者出来示范,然后再让他们各组的同学示范跟着学,小组内互动表演,这样在小组合作参与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体验学习的快乐,参与的乐趣,并自觉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完成任务。类似的方法教会其它几个词。画一条彩虹或准备一条彩带,学生边画边说出这几个颜色的词,寓教予乐,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评判员、记分员。而学生不知不觉的就学会了新的知识点。这样避免了畏惧、胆切、疲劳的心理障碍,无意识中掌握了教学内容。
  三、创设情境,愉快学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真实的、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最有效的现场教学现场。在这个基地中,学生把课文上的“Lets do 、Lets chant”在课堂中act出来。增进师生间的、学生间的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更好地增进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更能体现听说领先的原则,使学英语进而变成了用英语的课堂乐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老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在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40分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生命力。对于一些偏僻的乡村小学来说,使用多媒体课件很不容易、条件有限,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备课时多动脑筋,把课备活、备精。发挥孩子们爱动,爱玩这一天性,更好掌握课本上传授的知识,变成生活中游戏的需要、使教师的有意施教和学生在无意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有压力的疲劳学习变成愉悦接受。
  四、兴趣与情感不容忽视
  英语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陌生、难学、不想学。但现实生活又是非常需要这门课程,而且已走进我们日常生活的的每个角落,无处不在。如广告词、买的日用品上都有相应的英文,看电视节目,英汉双语同用。英语时刻和我们亲密接触。有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的钥匙。”所以我们更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促使学生由乐学到好学。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学生会越来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将事半功倍”。那么我们怎样使自己的课堂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呢?我们就应该把任务型教学问题设计成阶梯式,由浅入深、逐步达到高的要求。并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会做了自然就有了信心。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伴有成功的自信和喜悦。于是积极的学习动机产生了,在学习中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自己的问题。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但对学习英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感可以成为学习的润滑剂,学生的情感很丰富,让学生得到信任、帮助、宽容、理解和尊重,是构建师生关系 的纽带,深入学生、和学生建立友好,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真心热情地帮助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让批评变成爱的呵护、生活的叮咛。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亲其师、重其道,主动克服心理上的困难,积极设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和蔼可亲的教态,合体的衣着打扮、举止文雅、大方,以及灵活的教学手法,都使学生把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当中来,使学习效果更加可观。
其他文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更多地教给学生方法、思维、技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这样,促使我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理  新课程强调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发式”的方式,积极倡导师生形成交互
期刊
一、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孩子的童心是天真烂漫的,想象力的空间是无限的,这样就要放开手脚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不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样板,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学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其他的内容就比较少,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很多的准备。在备课中,我力争以充实的内容来吸引学生,通过听听、说说、玩玩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六年级“纸工饰物”这一课中,我结合现在的天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鲜明的方向性、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同时,只有当学生感觉到所面对的品德与社会课原来就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时,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
期刊
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洗礼了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围绕课程改革而展开的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中,课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主战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变革中的课程,最终都要通过教师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好数学,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数学  教育
期刊
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结论形成的动态过程,获得丰富、深刻的认知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能得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心灵的体验感悟,这样的知识才能深深地植入他的内心深处;才能在日后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因次
期刊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使学校的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教育界对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却不尽人意。这在很大程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已成为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体育教学要做到“避免用过多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体育知识的现象”“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等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小学教学中,不可忽视体育课教学,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就必须上好“开放型体育课”,这就要求我们在条件依旧落后的情况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多动脑子、多花心思。
期刊
面对文化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教师如何找到一种适宜农村小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可行方法迫在眉睫。现行的英语教材为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听力、对话练习及相关的短文欣赏,涉及的内容有些与农村生活相去甚远,教师如何依据联系实际生活背景进行教学活动,是对我们家这些村教师的挑战。  一、营造英语课堂的语言环境  环境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尤其是农村学生接触外来文化机会少,创设一定的英语文化背景更加重要
期刊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中小学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中小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
期刊
伴随着课改的蓬勃的巨浪,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局面。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如何应对教育教学新的机遇与挑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面临着这种震撼人心的挑战,我们应该翻一翻《论语》,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后世的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其教育思想放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重读《论语》,重新正视孔子的教育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