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眼看泸州(三章)

来源 :四川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09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江灯火纳溪城
  长江与永宁河在这里静悄悄地幽会,纳溪城就坐落在永宁河的东西两岸水边。
  城市的脚缓缓地伸了出去,一直延伸到河的水边。当清亮的河水拍打着城市的脚背时,这座城市在夜幕中惊醒了,满城都是眨着眼睛的星星,在川南的天宇下热情地燃烧起来。
  这就是印象,这就是纳溪。这就是“印象纳溪”!
  溪是无声的、很小的、平静的水流,而前面一个“纳”字却包容了70多条小溪,70多根像血脉一样流动的春水,汇聚在一起,历史便不得不给它一个更响亮的名称——永宁河。
  自然是先有永宁河,逐水的民族才会在河的两岸世代定居起来,围着这一条由南往北流动的生命,773年的历史,就这样向我们走来。
  纳溪的夜是安宁的。纳溪的夜是热烈的。纳溪的夜是多元的。纳溪的夜是五色的。
  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我一直对永宁河这个名字情有独钟,上天好像比我们更聪明,把这个诗意的称呼赠送给了这片迷人的土地,赠送给了纳溪这个临江的小城。纳天下之水,却并不张扬。居长江之滨,仍以溪为荣。天下大,纳溪人不大;平和、忠信、热情构成纳溪的一道风景。
  我是一个路人,我是一个过客,我在夜幕中走进纳溪,徘徊在滨江路上。清新的江风扑面而来,天宇是厚重的,远山沉凝如黛,河水悄无声息,眼前休闲的市民三三两两坐在那一把把大大的伞下,正在温馨地交谈。我穿梭在他们中间,既陌生又亲切,如在家里。我们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高声的呼喊,在侧身让座的瞬间,如同家人,这就够了!
  灯火纳溪,我更喜欢那乌篷船上的渔火,那竹林深处的灯光,那枇杷园中的流萤,那川剧座唱的茶香。
  灯火纳溪,我更喜欢紫阳大道的美景,街头巷尾的小唱。人流比车流更美,大桥与小河争光。
  灯火纳溪,不是上海滩的纸醉金迷,而是夜校里的琅琅书声。不是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撵野猫》的纳溪民歌才格外嘹亮。
  灯火纳溪,我看见一个小姑娘把橘皮丢进垃圾筒;我看见一个小伙子扶着一个并不相识的老大娘……。这就是文明,这就是发现。这就是我的“文明发现”!
  灯火纳溪,不知是灯光照亮河水,还是河水带走灯光。光明在纳溪流动,源源不断汇入长江。不错,纳溪很美,最美的应该是500万泸州儿女的思想!
  真想在这里住下来啊!游凤凰湖的秀水灵山;观黄连洞大峡谷;读物价碑记;摸山门石牌坊;吼雄浑的永宁河川江号子。礼赞湖畔万杆新竹,高歌新农村遍地金黄,品尝天仙硐的桂花美酒,看春拂大地齐奔小康……
  洞湖河山皆美景,行走,
  我在路上……!
  从这座桥上走过去,又从那座桥上走回来,一个纳溪,被两座桥连接着,构成一个像体育场那样完整的环。
  历史与现实悬挂在桥的两边,新城在河的这边,旧城在河的那边,新城与旧城,沿河形成永不交替的两根平行线,被桥串联起来,双环紧扣,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站在桥上,无论你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走不出烟雨迷蒙的永宁河。河水在不停息地流动,城往东西方向扩张,穿行在小巷的人群像流动的血液,鼓胀着小城丰盈的血脉,那小巷便是最细的毛细血管,扎进纳溪肥沃的土地中。
  跨越似乎是在瞬间完成的,让人想到五线谱中的音符;想到体育场上的跑道;想到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想到大自然中循环往复的云与雨;想到东半球与西半球……
  这是上天的安排吗?冥冥之中,南北流动的永宁河,东西飞架的两座桥,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动与静、阴与阳、不变与万变……许许多多饱含哲理的话题。
  站在桥上,细密的春雨不停地下着,不知不覺间打湿了我的衣衫。
  感谢纳溪!让我站在这里,站在一个发现的平台上,人类文明的历史被浓缩成一个模型。如果把纳溪看成是一个大沙盘的话,它正在被希望之光照着,我就站在它的身旁。
  桥应该是劳动者最伟大的杰作,它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沟通与跨越”!风雨中站在桥上,我便成为桥的风景,脚印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人知道我曾经从这里走过。
  在纳溪,永宁河上有两座桥,两座东西走向的桥,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飞跨在那里。朋友问我桥的名字,我说不知道。
  哪能没有名字呢?
  我想它应该有名。其实有名与无名并不重要。天下有名的花少,无名的花多,无名的花也是花!
  它默默地站在那里,承载着历史文明的风风雨雨!
  叙永豆汤面
  常出差,出差最苦的事,莫过于吃不惯外省的饮食。吃不惯也得吃,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那年,在陕西咸阳办事,一住就是半个月,羊肉泡馍吃得我口吐青烟,实在是消受不了,饿着肚皮在市区乱转。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惊喜地发现一家面馆,挂着的白布招牌上醒目地写着“叙永豆汤面”。
  老家居然有人在这里开面馆,这份惊奇如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地欢喜。
  馆子不大,但很整洁,三张桌子,一男一女的夫妻店。三十多岁的老板娘拴着雪白的围腰,用熟悉的乡音接待我,我怕她是冒牌,先不露声色,用普通话与她交谈。
  面端上来闻到那股芳香我就知道是正宗的叙永豆汤面,“安逸得很,毛毛汗都给我辣出来喽。”我用土话说。
  “你也是叙永人?”她满脸带笑:“难得、有缘……”
  “能在这里吃上家乡面,是我的福气。”这是我的心里话。“多少钱?”
  “大家都是老乡,算喽,我办招待。”老板娘推开我的钱。
  我坚持要给,她生死不要,“看不起我是不是……老乡嘛。”
  我红着脸走到大街上,北方的寒风卷着风沙打来,已经打霜了,天很冷,我却感到浑生上下热烘烘的,心中涌动着一股从未有过的舒服感。
  以后的几天,我多次想到那里去吃豆汤面,但又不好意思,怕我那位热情的叙永老乡又不要钱。   临到离开咸阳那天下午,我鼓足勇气去找她,想说几句感激的话。
  “嗨!我还以为你走了,”她老远就给我打招呼:“进来坐、进来坐。”
  “这几天忙,想来又走不脱。”我只好用这样的话来搪塞她,“马上就走,车票都买好喽。”
  老板娘问也没问,不管我吃与不吃,就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汤面,“趁热吃,还是你们安逸,要回家喽。”声音有些沙哑,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我突然联想到电影中主力部队远征与留守人员告别的情景,心中实在不是滋味。她与我无亲无戚,联系我们之间情谊的是“叙永老乡”这四个大字。
  “以后出差,还来。”她诚恳地对我说。
  “那是当然的。”我强装笑脸,翻江倒海的惜别之情在涌动,我想到了家乡那条熟悉的街道、杨武坊的豆花饭、下桥的猪儿粑……
  我将五元钱悄悄地压在碗底,在风雪中走了。老板娘送了我好长的一段路,似有许多说不完的话题。
  “路上小心。”這是她最后的一句话。走了好远,我回过头来,老板娘还站在那里没有动,“叙永豆汤面”的招牌在北风中向我招手。
  烟花三月下泸州
  烟花三月下泸州。我的话音刚落,家中读高中的侄儿便大声地喊起来:“错喽!是下扬州,不是下泸州。”
  难道就不可以改为下泸州?我明知故问。
  下泸州还用得着烟花三月吗?随时都可以去!侄儿那口气,似乎刚从美国旅游回来。
  世道真是变了。儿时的画面,一下子涌上心头。
  我老家在摩尼,从泸州往南到叙永,叙永再往南60公里,就是摩尼。这里原来是区政府所在地,摩尼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是那条著名的川滇公路,公路在区政府门前有一块里程碑,上面“237”三个阿拉伯数字告诉我,这是从隆昌到这里的路程。
  从摩尼再往南走,就是“上毕节”,往北行呢,当然就是“下泸州”。 山里人文化不多,但往往用词造句极为准确,比如“上毕节”,“下泸州”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泸州距小镇摩尼400里,那些年,每天从毕节到泸州路过小镇的汽车只有一班,能到泸州的人,屈指可数。
  泸州是大城市,大概除了北京之外,泸州就是最大的了。大多数的乡下人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区长是去过县城的,但他也未必就到过泸州。到泸州就得赶汽车,伙食盘缠都要帮补多少,再说,你去泸州干啥子嘛,去耍,想得安逸,天上的星星你要不要,夺一个跟你。
  下泸州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格。我姐姐在成都,父亲每年都要去,父亲仅仅是路过泸州,仅此一举,他就成了街坊上的“名人”。
  有人要下泸州的消息,让小镇人很是激动,就像今天听到哪家的孩子要到美国去留学一样。父亲一旦从成都回来,当晚家中就会高朋满座,热烈异常,都来打听关于泸州的消息:
  看没有看见泸州的大飞机?有几架?
  骑兵的马儿真的会卧倒?
  汽车是咋个开上轮船去的……
  泸州的一切都是鲜活的,泸州带回来的“火炮糖”(水果糖)最受欢迎,大人娃娃含在嘴里,慢慢地抿,包糖的纸也不能丢,折叠成玩具,可以耍上好长一段时间呢。山里人大都吃烟(他们不说吸,而说吃),男人吃叶子烟,女人吃水烟,大约是因为母亲的缘故,“泸州水烟”是父亲每年必带之物。
  几十年过去了,闭上眼睛,想到母亲,我就会想到那张巴掌大的红纸上,“泸州水烟”四个龙飞凤舞的字。那用草纸包扎得方方正正的水烟,那用细麻绳捆绑得四棱四现的水烟,金黄金黄的烟丝,绸缎般的柔软,用两个手指捻起来,放在鼻子前吸一口气,那香味,刻骨铭心,令人久久难忘。
  又是烟花三月天,这一生我不知道去过了多少大小城市,令我梦绕魂牵的还是我的家乡:我是泸州人!
其他文献
经市委同意,市委组织部决定在今年“七一”前开展一次群众性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党支部的“十面旗帜”。通过这项活动,大力宣传推广先进经验,使全市基层党支部学有目标。评选
栀子坐上车,心头吁了口气,像甩掉噩梦的影子。多年后她回过头看坛镇,果真是个坛子,落在山谷里,头部小,腹部大。庆幸的是,她从坛子里钻出来了。  坛镇,是生产坛坛罐罐的地方。大大小小十来口窑,喷着热气冒着浓烟生产盐罐、猪油罐、泡菜坛、酸菜坛、米坛、酒缸、花盆,林林总总,堆得满镇都是。孩子们就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坛子罐子缸子边钻来拱去,弄得一手一脸一身乌猫漆黑。那时栀子家住镇东头,十多个男孩女孩一块玩儿。一
期刊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以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世界上第一家财务公司诞生于1878年,由此算起财务公司在西方的发展已经超过130年。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在企业集团体系内部设立财务公司,实现了工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换。而我国第一家财务公司——东风汽车财务公司成立于1987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财务公司数量稳步增长,规模持续扩大,
一  其实,人生在世做什么梦的都有。明星梦就是最难圆的梦,少男少女们为了成为明星,大多葬身火海。  我却没有太远大的理想、抱负。抑或是,我知道做这些梦的代价有多么大,我便不像某些人那样做着富贵梦。  时间,将我最大的期望打破。它破碎的模样,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期望破碎的残骸将内心剐割七零八落。眼睁睁看期望破碎,真痛。樱花落了,何时再开?或许,再也不会盛开。  或是,内心早已与世俗社会脱节。而整个人
期刊
本刊讯1997年2月14日,劳动部、煤炭工业部。农业部、地质矿产部、监察部、全国总工会就加强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联合发出通知。通知指出,1996年11月份以来,乡镇煤矿重大特大事
各地、市、州、县委,各行政公署,自治州、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遵照省委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现将《中共湘潭市委、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关心照顾农村老地
本文讨论了计算机网络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及其使用方式,并且讨论了各种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所可能进行的不同课堂教学活动.
本文以一节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对联课”为例,分析了该课成功的四个特点:改选材料有较大教育含量,教学富含文化,注重学生的感受与阅读,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育才能。本文还对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动态多变的企业环境要求企业不断的进化以适应环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方式,其实质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它摈弃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化观念,强调时空的统一和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