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艺术教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影响着大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江西为例,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逐一剖析,以期为我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70-02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在逐步普及,各地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以江西为例,既有因理解不够而导致的发展方向偏离,也有执行不利使公共艺术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众多专家学者对此深感忧虑,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试图寻找造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如在专业化和精细化方面的探讨得到业界的肯定。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试从管理的重视和内容的深化角度入手,以求管中窥豹。
1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1.1 对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深
1)高校领导认识不足和执行不到位。我国普通高校多对理工科情有独钟,缺乏人文与艺术思想氛围,这在江西普通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导致高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相关文件要求的贯彻落实也缺乏足够的力度,既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也没有足够的师资支持,只是简单地增加一些艺术类课程,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和完善,严重影响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高校教师和学生理解片面和浅显。高校固有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性格极易影响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这导致高校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的隐患直接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显现。在现实就业压力下,教师和学生一般都将力量用在知识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上,缺乏对学生人文和艺术潜力的挖掘。公共艺术教育放在选修课甚至还不如选修课的地位,在江西更被学生戏谑为“豆芽”学科,只当作专业课学习疲惫时的一种放松和消遣,听老师讲讲课,听听音乐,欣赏一下名画,都是蜻蜓点水式学习,缺乏足够的深度,公共艺术课被边缘化。
1.2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性和非理性
1)课程安排简单随意。高校各专业课程的开设是各领域专家立足学科内在规律,考虑社会发展对各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经过深刻讨论和缜密设计后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适当地微调,始终保持学科对社会发展的敏感性和关注度。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对高校来讲,既没有自身历史的积淀,也没有依附某个发展成熟的专业,加上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不够,造成高校管理者对其课程的安排十分简单随意,一般较少聘请专业教师,设置专业的教室,大多学校只是临时由音乐或美术专业教师兼任,教室和设备也是向这两个专业院系借用。据调查,这种现象在江西各普通高校大量存在,对江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科学性造成较大影响。
2)課程内容涵盖狭窄。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公共艺术教育要求学科内容尽可能丰富,涉及各艺术门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事实上,在江西很多普通高校还存在课程内容设置狭窄的现象,将公共艺术简单理解为音乐加美术,授课内容局限在这两个艺术领域,限制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对教学目的也存在理解不清的问题,只是将音乐和美术专业课程简单删减处理后应用,将精英化的深度教育与大众化的广度教育混为一体。
2 解决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困境的有效措施
2.1 管理的重视
1)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管理离不开制度,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困境与管理制度的缺失和不健全有直接关系。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想摆脱困境,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公共艺术教育能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形成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制度的建立将保障公共艺术教育各方面逐步走向正规,包括教师的专业化、教室和教材的专业化等。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去执行,有了完善的制度还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度,这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强管理力度,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2)加大师资力量和硬件建设的投入。师资力量是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已经迫在眉睫。但是“资”容易,“师”却难,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目前,江西的多所普通高校师资配备不均衡,理工居多,文艺类教师储备明显不够用,公共艺术课程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多由中青年教师在勉强支撑,这与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严重偏离。在多种艺术领域有深刻造诣的大师才是能将各艺术学科联系起来的重要保障。硬件投入也不容忽视,必须为公共教育课配备合适的教室和器材,否则,艺术欣赏终因没有载体而流于形式。
2.2 教学的深化
1)深刻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的非专业艺术教育,其教学目标在于提高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它侧重艺术广度的培养。所以,针对江西各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要重新认识,找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不求将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只求提高艺术素养和高尚情操。尽可能提高广度,除已广泛开设的音乐和美术课之外,还要涵盖舞蹈、摄影、戏剧、文学等内容,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对不同艺术欣赏知识的积累需求,
2)利用校园文化塑造艺术氛围。校园文化是公共艺术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普通高校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决不可忽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目前,艺术团是江西各高校校园文化展示的重要舞台,据统计,各高校拥有艺术团个数都在30个以上,艺术团形式多样的特点深受求知欲强的大学生的青睐,纷纷参与其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江西各高校艺术团的水平成为其公共艺术教育开展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高校的公共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载体,开拓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塑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3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3.1 专业化
专业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立足根本,离开专业化,公共教育将永远处于边缘化的地带,改变不了“豆芽”课的命运。首先,专业化发展除了上文提到的教师、教室的专业化之外,还要继续发展教材的专业化,不能简单地借用专业艺术课的教材。其次,还要向专业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更深的层次发展,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在高校管理系统内部拥有独立的代言人和有章可循。最后,要逐步建立公共艺术教育专业的评价机制,任何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考评机制的参与,评价机制的及时跟进可以有效地监督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过程的执行情况,保障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2 氛围化
氛围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课时少于各专业课的数量,这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有限的课堂教学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必然要求开辟第二课堂。这第二课堂不仅包括大学校园常见的各种艺术团体,还要发展各种专门的艺术欣赏活动和交流讨论会等,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课以多种不同于课堂的形式开展起来,更符合“实践”二字的本意,在全校范围内甚至与其他高校和校外专业艺术团体之间建立交流学习的平台,塑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达到人人学艺术、人人懂艺术、人人会欣赏艺术的效果。
3.3 持续化
持续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持续化发展思想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持续化的概念不仅表现在时间的连续性上,更表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涵盖的各个艺术学科面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方向上,这是不同于专业艺术发展方向的一种新追求。持续化发展也体现在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融合发展上,这种融合发展是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提高的最高体现,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理想。融合发展更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公共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积极促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地位的上升,给予规范的学科管理和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的支持。追根溯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还要靠本身内容的深化,否则,公共艺术教育会流于形式或依附其他专业,都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许晖.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师院学报,2000(10).
[2]朱汉城,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学科分布: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普通艺术类课程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0-72.
[3]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l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4]谭妤晗.试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J].探索研究,2010(24).
[5]丁析邨.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J].艺术百家,
2005(6):167-170.
关键词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70-02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在逐步普及,各地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以江西为例,既有因理解不够而导致的发展方向偏离,也有执行不利使公共艺术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众多专家学者对此深感忧虑,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试图寻找造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如在专业化和精细化方面的探讨得到业界的肯定。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试从管理的重视和内容的深化角度入手,以求管中窥豹。
1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1.1 对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深
1)高校领导认识不足和执行不到位。我国普通高校多对理工科情有独钟,缺乏人文与艺术思想氛围,这在江西普通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导致高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相关文件要求的贯彻落实也缺乏足够的力度,既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也没有足够的师资支持,只是简单地增加一些艺术类课程,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和完善,严重影响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高校教师和学生理解片面和浅显。高校固有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性格极易影响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这导致高校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的隐患直接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显现。在现实就业压力下,教师和学生一般都将力量用在知识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上,缺乏对学生人文和艺术潜力的挖掘。公共艺术教育放在选修课甚至还不如选修课的地位,在江西更被学生戏谑为“豆芽”学科,只当作专业课学习疲惫时的一种放松和消遣,听老师讲讲课,听听音乐,欣赏一下名画,都是蜻蜓点水式学习,缺乏足够的深度,公共艺术课被边缘化。
1.2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性和非理性
1)课程安排简单随意。高校各专业课程的开设是各领域专家立足学科内在规律,考虑社会发展对各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经过深刻讨论和缜密设计后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适当地微调,始终保持学科对社会发展的敏感性和关注度。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对高校来讲,既没有自身历史的积淀,也没有依附某个发展成熟的专业,加上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不够,造成高校管理者对其课程的安排十分简单随意,一般较少聘请专业教师,设置专业的教室,大多学校只是临时由音乐或美术专业教师兼任,教室和设备也是向这两个专业院系借用。据调查,这种现象在江西各普通高校大量存在,对江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科学性造成较大影响。
2)課程内容涵盖狭窄。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公共艺术教育要求学科内容尽可能丰富,涉及各艺术门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事实上,在江西很多普通高校还存在课程内容设置狭窄的现象,将公共艺术简单理解为音乐加美术,授课内容局限在这两个艺术领域,限制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对教学目的也存在理解不清的问题,只是将音乐和美术专业课程简单删减处理后应用,将精英化的深度教育与大众化的广度教育混为一体。
2 解决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困境的有效措施
2.1 管理的重视
1)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管理离不开制度,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困境与管理制度的缺失和不健全有直接关系。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想摆脱困境,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公共艺术教育能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形成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制度的建立将保障公共艺术教育各方面逐步走向正规,包括教师的专业化、教室和教材的专业化等。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去执行,有了完善的制度还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度,这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强管理力度,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2)加大师资力量和硬件建设的投入。师资力量是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已经迫在眉睫。但是“资”容易,“师”却难,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目前,江西的多所普通高校师资配备不均衡,理工居多,文艺类教师储备明显不够用,公共艺术课程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多由中青年教师在勉强支撑,这与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严重偏离。在多种艺术领域有深刻造诣的大师才是能将各艺术学科联系起来的重要保障。硬件投入也不容忽视,必须为公共教育课配备合适的教室和器材,否则,艺术欣赏终因没有载体而流于形式。
2.2 教学的深化
1)深刻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的非专业艺术教育,其教学目标在于提高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它侧重艺术广度的培养。所以,针对江西各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要重新认识,找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不求将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只求提高艺术素养和高尚情操。尽可能提高广度,除已广泛开设的音乐和美术课之外,还要涵盖舞蹈、摄影、戏剧、文学等内容,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对不同艺术欣赏知识的积累需求,
2)利用校园文化塑造艺术氛围。校园文化是公共艺术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普通高校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决不可忽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目前,艺术团是江西各高校校园文化展示的重要舞台,据统计,各高校拥有艺术团个数都在30个以上,艺术团形式多样的特点深受求知欲强的大学生的青睐,纷纷参与其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江西各高校艺术团的水平成为其公共艺术教育开展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高校的公共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载体,开拓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塑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3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3.1 专业化
专业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立足根本,离开专业化,公共教育将永远处于边缘化的地带,改变不了“豆芽”课的命运。首先,专业化发展除了上文提到的教师、教室的专业化之外,还要继续发展教材的专业化,不能简单地借用专业艺术课的教材。其次,还要向专业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更深的层次发展,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在高校管理系统内部拥有独立的代言人和有章可循。最后,要逐步建立公共艺术教育专业的评价机制,任何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考评机制的参与,评价机制的及时跟进可以有效地监督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过程的执行情况,保障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2 氛围化
氛围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课时少于各专业课的数量,这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有限的课堂教学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必然要求开辟第二课堂。这第二课堂不仅包括大学校园常见的各种艺术团体,还要发展各种专门的艺术欣赏活动和交流讨论会等,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课以多种不同于课堂的形式开展起来,更符合“实践”二字的本意,在全校范围内甚至与其他高校和校外专业艺术团体之间建立交流学习的平台,塑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达到人人学艺术、人人懂艺术、人人会欣赏艺术的效果。
3.3 持续化
持续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持续化发展思想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持续化的概念不仅表现在时间的连续性上,更表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涵盖的各个艺术学科面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方向上,这是不同于专业艺术发展方向的一种新追求。持续化发展也体现在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融合发展上,这种融合发展是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提高的最高体现,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理想。融合发展更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公共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积极促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地位的上升,给予规范的学科管理和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的支持。追根溯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还要靠本身内容的深化,否则,公共艺术教育会流于形式或依附其他专业,都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许晖.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师院学报,2000(10).
[2]朱汉城,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学科分布: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普通艺术类课程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0-72.
[3]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l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4]谭妤晗.试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J].探索研究,2010(24).
[5]丁析邨.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J].艺术百家,
2005(6):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