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评价标准网络平台构建研究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pa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在网络时代变革应用人才评价标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路径。本文基于变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建构性原则,对高职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评价标准网络平台作出了几点思考。并提出了反映技能型岗位动态性需求、在网络互动中建构高技能人才标准以及参与高职教育的网络化革命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评价标准;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02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对职业标准的工具理性运用
  当前,高技能人才相关的行业各工种都有国家职业标准。然而,在部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片面以该标准为指南,以获取证书为终极价值,背离了高职教育培育高级技能人才的宗旨。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将培养目标窄化为指导“过级”、获取证书,是工具理性的短视。高职院校名“职”姓“高”,培育出真正符合行业、企业动态性需求的人才,乃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以就业为导向”过程中缺乏多方建构
  近些年来,贯彻国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相当注重就业、服务行业、结合产业。但是,社会行业、企业领域的动态性变化如何把握?如何将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有机结合?上述问题的破解方案,就是努力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双向建构,将专业教学、学生实际与现实职业领域指导相结合。进而言之,高技能人才标准应该是不断生成而非一成不变,应该是多方建构而非自上而下的“独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学合作理事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作为行业顾问,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共建专业。在“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过程中,研究人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分析阐述了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规格和职业岗位(群),从而构建出课程与教学标准。然而总体来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导致对企业、行业的动态性需求轻视,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忽视。
  (三)缺乏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
  近年来,随着卫星、光缆、电视以及各种双向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动式“现代远程教育系统”逐步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美国国会授权成立由16人组成的“网络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于2000年发表《学习中的因特网之力量:从承诺到实践》(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for Learing:Moving from Promise to Practic)报告书,就进一步加强美国社会的网络教育提出七点建议。同年,英国“产业大学”开始运作,力图通过网络技术把学习者的需求和教育资源的供给结合起来。“产业大学”学习网由遍布全国、分布合理的各个“学习中心”组成。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2002年11月颁布了《为了每个人的成功》,在职业教育供给体系重组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的载体和沟通作用,在职业教育的提供者、接受者和竞争者之间建立知识生成网络。多尔(Elizabeth Dole)在其著名的《SCANS报告》(The Secretary’s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1991)中提出了工作场所必备的五种技能:资源配置技能、人际沟通技能、网络信息技能、系统工作技能和新技术运用技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精义在于,不仅企业是工作场所,高职院校同样也是工作场所。在网络时代,掌握网络信息技能、运用网络平台应是一切教育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技能人才所必需。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评价原则
  (一)变革性原则
  1、高职教育的重新定位
  在网络时代,高职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一个分支,也可能成为经济部门的一个分支。高职教育不是向企业、社会“输送”人才,行业、企业亦非“监督”、“控制”学校教育,而是双方以达成的共识为标准培育高技能人才。
  2、人才评价标准的变革
  在网络时代,生产关系以及由之决定的教育体制、评价方式正在发生变革。基于网络平台构建高技能人才标准,就是社会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探索性应用研究。与网络技术更新同步是当代教育变革大趋势,基于网络的教育(Network-Based Education)是国际潮流。进而言之,网络时代一日千里(一个网络年仅相当于日历年中的3个月),人才标准应随之而与时俱进。网络为建构高技能人才标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媒介和平台,网络评价平台有利于细化指标体系,更有利于标准的不断适时更新。
  3、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学生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深造,有着自己的想法、意愿和规划。如果构建出一种互动性的网络平台,学生便也拥有话语权空间,他(她)们亦展示着自我现实水平。在此意义上,人才标准体现着相对于“现有水平”的“潜在水平”,是“最近发展区”。
  三、创新性原则
  (一)秉持进步的职教观、人才观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性原则,耦合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以及生命发展的基础观等进步职业教育理念,建构出一种契合高职生、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实际的技能型人才标准。
  (二)构建运行良好的网络平台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十个年头。在当代,一种全新的生产生活形态——以不断更新的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网络社会渐趋形成,带来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等领域的深刻革命,必将改变职业教育的原有体系,冲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原有模式。网络之价值,不仅在于“远程教育”,依托网络平台学习知识、共享智慧、分享成果已初露端倪。本项目研究顺应教育变革潮流,依托社会和我校已经建成并开始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展开学校、企业、工厂、学生的多方互动、联动,从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达成高技能人才标准共识。
  (三)改进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
  地方性原本是高技能人才的特点之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温家宝同志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由此,国家标准的宏观引领,应该也可以转化为高技能人才标准的区域关联度。据此,本项目研究在国家职业标准的引领下,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人才标准。
  四、建构性原则
  (一)打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建构任何人才标准,都必须首先破解理论难题。当前,学界存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前者強调“科学精神”,关注标准、量化、考核等要素,后者强调“人文精神”,强调自由、诗意、心性等元素。如何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在本项目研究中加以贯彻,是在理论上必须做出突破之处。
  (二)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建立校企工学多方联动,建立公正、公开、共享的网络评价机制。客观来讲,当代社会存在多元化趋势,人们都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对于职业标准,有着不同的定位。必需整合学界、教育界、行业企业等各种资源,运用网络评价平台弥合各种分歧,在网络交往对话中达成交往共识。
  (三)破解人才标准建构的“两难”
  人才标准的确定性、网络平台的稳定性,与人才标准的不确定性、网络平台的前瞻性之“两难”。教育要面向企业、行业,因而高技能人才一定要符合社会、行业、企业需要,这是其标准的确定性,因而也要求网络平台具有稳定性。所“就”之“业”变动不居,社会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由此,影响人才评价指标的“因变量”的“自变量”不断变化,这是高技能人才标准的不确定性,因而也要求网络平台具有前瞻性,做到与时俱进。
  五、高职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网络平台构建
  (一)反映技能型岗位动态性需求
  只有真正实现社会变革“倒逼”教育领域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才能生成有效的高技能人才标准。随着时代进步和行业领域的变化,创立弹性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乃是时势所趋。一般来讲,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服务一线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高技能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三类。技术高技能人才是指工业化以来就出现的人群,它把经验技能与现代技术方法融合;知识技能主要表现为以熟练的智力技能为基础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它需要有现代科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复合技能指具有掌握交叉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然而,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定义,不等于确立了科学的人才标准。如何将自上而下的宏观架构,与高职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譬如,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提出哪些新要求?如何使得高技能人才标准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欲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标准,必须把握企业、行业对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动态性需求。当下,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标准。较之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而言,确定了职业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内容新体系,有助于提高了学生和证书持有者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必需以快捷的方式不断更新国家职业标准。一言以蔽之,要将国家职业标准的权威性与可变性有机统一。
  (二)在网络互动中建构高技能人才标准
  生成性思维作为现代哲学研究的新走向,对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生成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作为直面人的生命,应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由此,作为研究对象的高技能人才不是掌握技能的劳动工具,更不是机器人。网络平台有效解决了主客二分主体性模式的缺陷,建立了新的主-主关系模式。政府、学界、教育界、行业企业乃至学生均有权利发出声音,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基于这种理念,应以网络新技术作为支撑,从教育学、网络技术学和媒介传播学等视阈,以网络调研、互动问答、“虚拟”社区等既有网络平台模式为借鉴,探究高技能人才标准的生成模式。德国埃福特大学学者Anne Sliwka提出的“教育创新网络联盟”构想。网络联盟允许志趣相投的人们追求一个特定目标,允许人们迅速交换个人和组织发展信息,提供了合作和交流机会因而能赋权于创新者,给创新者提供向同事学习技能的机会。鉴于“网络联盟”构想,应结合中国高职教育实际,尤其是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区域职教一体化进程,筹建多方联动的网络平台。
  (三)参与高职教育的网络化革命
  依托网络平台建构高技能人才标准,依据标准推进高职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这势必触发高职教育的网络化革命。传统的高职教育课程,定课时、定教室、定进度、定顺序。在网络时代,弹性课程呼之欲出,后现代课程观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依托新技术的网络化课程将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和最新的工作实践、政策和角色来满足社会需要。这样的课程便不是系统化的,而是“补丁式”的。传统的教师“主体”、“主导”地位将面临被置换的危机。在网络时代,依托网络平台,教师不再是个体生命,可能是机构、网站、共同体等等。行业、企业、政府等都可能以“教师”的身份,介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包括行政、科研人员欲化危为机,必须主动出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石偉平.中国高等职业院校STW研究[A].
  [3]寺田盛纪.学校到工作国际比较:日、德、美、中学校到工作转换过程研究[C].日本:晃洋书店,2004.
  [4]匡瑛.网络时代与职业教育[A].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我们在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构建符合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现状的工学结合学训一体化平台的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以《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课程开发为载体,设计开发“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虚拟化学训一体化平台”,作为高职动漫专业工学结合平台的一个有益补充,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虚拟现实;工学结合;
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和起诉意见书、检察机关的起诉书以及审判机关的裁判书中时常出现“另案处理”一词,其常被标注于共同犯罪的部分涉案人姓名之后。这一将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推进,刑法的谦抑性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刑法的谦抑性作为现代刑法应有的价值,对我国刑罚结构的完善和立法、司法、执法都有着重要意义.
利用逐步回归、遗传相关、通径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玉米理想株型杂交种,在一定的生态和栽培条件下,雄穗分枝,果穗长、穗行数、千粒重、出籽率对单株粒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
摘 要:随着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消防指挥院校也逐步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更多的多媒体设备开展消防教育。如何更好地应用及维护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现代消防院校研究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多媒体;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
摘 要:“三贴近”原则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党员电教片制作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在高校大学生党员电教片的制作中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就是选题贴近实际,以时代性获得大学生党员青睐,内容贴近生活,以真实性赢得大学生党员共振,表达贴近学生,以艺术性取得大学生党员共鸣。  关键词:党员电教;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G641
摘 要:本文从支架式教学的内涵入手,结合支架式教学的五个主要环节及教学实践,对如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支架;教学;应用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20世纪 70年代初,随着班德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开始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帮助提高儿童的社会技能水平。社会技能对儿童身心健康、同伴关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十分重要。本文对儿童社会技能的概念、社会技能的评估方法、社会技能训练进行了评述;提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以期对儿童社会技能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儿童;社会技能;评述
摘 要:《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是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传统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及同类课程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模式中,通常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阶段进行,先完成理论讲授再集中技能训练,使专业理论与相应的技能训练出现脱节,不利于学生掌握。通过研究与实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项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
摘 要: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重要方法,被誉为“数学家最精良的一种武器”。为了提高运用反证法的自觉性,本文联系高等数学课程,归纳了几种可以利用反证法进行证明的命题类型。  关键词:反证法;数学证明  中图分类号:O13-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