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塑料袋是否有毒

来源 :课堂内外(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c725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科技小组活动时,六年级的郭俊廷同学拿着一只有着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食品塑料袋,请同学们逐一闻味,同学们都感到这种气味刺鼻、恶心。那用它们包装食品有没有毒?结果会怎样?带着各种疑问,我们科技小组展开了对一次性食品塑料包装袋的调查。
  在随后的4个月调查中,我们的调查对象涵盖了石河子市各生活小区、大饭店、小饭店等,还走访了石市食品卫生监督科。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超市、饭馆凡印有名称和标记的食品袋,手感光滑,几乎无味而且张力较大(不易撕烂),用手搓袋后不易黏手,颜色是乳白色,在空气中抖动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凡租用超市场地的个体凉皮店、面包糕点店、油炸食品店等使用的袋子,颜色是浑浊半透明的,袋子上没有任何标记,有很浓的刺鼻气味,闻后令人头晕、恶心。用手搓袋子后会黏在手上,在空气中抖动的时候,会发出闷涩的声音,张力小(易烂)。
  通过翻查资料,我们找到了一些简单的鉴别有毒食品袋的方法:水检法、手触法、燃烧法、沉浮法。结果发现:凡超市内印有标记的食品袋,90%的实验数字证明所含有害物质较少;其他的各种食品塑料包装袋(各种不同颜色的)100%有毒;有颜色的食品塑料包装袋,各项指标都不合格。
  石市消费者使用的食品袋,无“食品用”字样的,属不合格产品。
  调查还发现:生活小区、小商店的食品袋,80%是有色的;装早餐的食品袋100%是白色浑浊半透明的塑料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强烈建议:
  一、消费者应使用印有“食品用”字样的食品塑料包装袋,这样更安全。
  二、如果遇到假冒伪劣产品可用以下简易方法加以鉴别:
  1)一般来讲,颜色愈浅毒性愈低。毒性可以从色泽上判断:橙色——绿色——黄色——兰色——白色依次降低。
  2)水检测法:把塑料袋放入水中,无毒的食品袋放在水中后,可以浮出水面;而有毒的食品袋则不会上浮。
  3)手触检测法:无毒的食品塑料袋呈乳白色或无色透明,用手触摸有润滑感,表面似有蜡;有毒的食品袋颜色浑浊、手感发黏。
  4)抖动检测法:抓住食品塑料袋,用力抖一下,声音清脆的无毒,声音闷涩的有毒。
  5)火烧检测法:无毒的塑料袋易燃,火焰尖端呈黄色,局部呈青色、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有毒的塑料袋不易燃烧,离火即熄灭,火焰尖端呈黄色,底部呈绿色,软化后能拉丝。
  三、各种宣传媒体、教育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力度向人们宣传食品袋的相关知识及有毒食品袋的鉴别方法。
  四、呼吁消费者,不要轻视食品袋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本项目获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郭静
其他文献
目的:凋亡抑制因子6(Apoptosis inhibitor 6,Api6)是清道夫受体富含半胱氨酸残基家族新成员,在免疫反应、肿瘤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清道夫受体,Api6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1992年,郑州市大部分乡级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管理,从实践情况看,有喜有忧。喜的是乡镇政府把畜牧业作为农村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关心支持乡站自身建设,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
目的:综合分析国内有关大脑前交通动脉瘤临床报道病例的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情况。方法:用关键词途径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脊椎动物体内维生素C(Vc)合成途径中最后一步关键酶——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GLO)基因的突变可能是导致部分动物无法合成Vc的主要原因
闲置土地是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已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研究基础上,根据建设"两型"社会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全国闲置土地处理经验,结合湖南省闲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有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
分析了2009年中国农药行业经济运行形势,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能力。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农村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现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肌夹层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肌夹层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转归。结果 5例心肌夹层病例中,
本文论述了道教经典《道德经》中关于“道”的阐述,对相关内容作了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评论了老子“道”的理论体系中的道之有无,并对“道”的存在理论及时代意义提出了相关思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