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五觉”写游记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dya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游记呢?游记是一种以记述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一般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又常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要写好游记就必须抓住“交代清楚游踪、突出景物特征、交代相关知识、融入独特感受”四个要点,其中尤其要突出景物的特征。
   如何突出景物的特征?笔者认为,调动“五觉”写景才是良策。所谓“‘五觉’写景”就是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描写景物。这样,我们可以逼真地描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小、颜色、气味、声音、动态、静态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一、视觉描写法
   即通过眼睛这一感觉器官对景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等进行描写。我们行文时可选取精当的词语敷彩着色,摹形状貌。常见词语有:红彤彤、绿油油、黄澄澄、白皑皑、金灿灿、黑压压、亮晶晶、灰蒙蒙、玫瑰红、柳绿花红、朱楼碧瓦、山青水碧、苍翠如濯、五彩缤纷、波光粼粼、重峦叠嶂、白练腾空、烟波浩渺、碧水茫茫、倒影如墨,等等。例如: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微伸手就可以捧到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碧野《天山景物记》
   上述文段运用视觉描写,写花的颜色、花的高大、花的众多,把天山那种繁花似锦、绚丽多彩、活力四射的特征写得淋漓尽致。
   二、听觉描写法
   即通过耳朵这一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进行描写,或写人声鼎沸,或写鸟语嘤嘤,或写泉声潺潺,或写涛鸣阵阵,或写狗吠汪汪,或写冷风嗖嗖等。常见词语有:叮当、呢喃、汪汪、嗖嗖、潺潺、咩咩、哗哗哗、乒乒乓乓、噼噼啪啪、天籁之音、响彻云霄、莺声燕语、滴滴答答、叽叽喳喳、淅淅沥沥等。例如: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梁衡《壶口瀑布》
   作者实在是写听觉描写的高手,先用“凝重”“猛烈”二词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深谷那种惊人磅礴之声势写出,后用“汩汩”“潺潺”“哀哀”“如丝如缕”等词,写出瀑布落地之声,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三、嗅觉描写法
   即通过鼻子这一感觉器官描写景物,嗅出景物的香味、臭味、腥味、臊味、酸味等气味。可以选取的常见词语有:香味、霉味、芬芳、香喷喷、酸溜溜、臭熏熏等。例如:
   大理的茶誉传欧亚两洲。有一种“雷响茶”,每盅只需斟浓茶二三滴,茶水就呈琥珀色,晶莹透亮,浓香扑鼻,令人垂涎不止。沦茶,不但在大理享有盛名,而且早已名扬海外。法国《快报》刊登文章评论说:“沦茶的清香气使人想起农村院落的芬芳。”
  ——周沙尘《高原名城——大理》
   作者在写大理名胜时,选取了大理的名茶,着上“浓香扑鼻”“芬芳”两次嗅觉描写,给人茶香扑鼻、沁人心脾之感。
   四、味觉描写法
   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酸、甜、苦、辣、咸、淡、澀,我们可以调动味觉,描写景物。可以选取如下常见词语:辛辣、油腻、冰冷、粗糙、苦涩、甜蜜蜜、酸溜溜、咸津津等。例如:
   柳州螺蛳粉汤上那夺目的、红红的辣椒油里,配上色彩各异的圆米粉、酸笋、木耳、油炸腐竹、花生、萝卜干、黄花菜、青菜,可谓赏心悦目。汤入口鲜香、酸辣,圆米粉软滑而又劲道,油炸得刚刚好的腐竹、花生很爽脆,不太酸的酸笋、不太甜的萝卜干、切丝的木耳有嚼头,加上黄花菜、青菜的鲜嫩,一切是如此的美妙配合,带给我的是视觉和味觉的惊艳冲击。
   ——刘国雄《柳州螺蛳粉:视觉和味觉的惊艳冲击!》
   作者运用大量的表现味觉的词语,如“鲜香”“酸辣”“软滑”“劲道”“爽脆”“不太酸”“不太甜的”“嚼头”“鲜嫩”等词语,表现了柳州螺蛳粉独特的味道,给我们以味觉的冲击,令我们垂涎欲滴。
   五、触觉描写法
   即通过手指等感觉器官与物体接触时产生的感觉描写景物的方法。作文中加入触觉描写,容易让读者产生相同的感觉体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常见词语有:抚摸、滑滑、润湿、柔软、坚硬、炽热、冰凉、火热、软绵绵、开水烫、钢铁硬等。例如: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郁达夫《故都的秋》
   文段精选“微细”“柔软”等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就是触觉描写。
   这五种方法常常以“视觉、听觉”为主导,以“嗅觉、触觉、味觉”为辅助综合运用,还可以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完成对景物的描绘。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文化巨人,如生命的大智者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亚圣”孟子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民本”思想的先驱者。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及其“仁”的思想   孔子(前5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北京时间早上7点多,新疆喀什刚刚破晓,疏勒县巴仁乡15村小学的穆妮热·阿卜莱提早已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教育部组织的“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同一时间,来自内蒙古、西藏、云南、重庆等地的小学生也在收看。   这套课程是由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提供的,他们在辅导本校学生居家学习的同时,也给全国小学生奉献了优质课程。   《同上一堂课》栏目中播出
期刊
名家引路  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  ◎喻思南  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就会癌变?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就绝对不能运动?不久前,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回应了相关谣言。近年来,类似榜单每次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既说明公众渴望得到权威的科普知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   移動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
期刊
美文引路  我的母亲  季羡林  我是一个最爱母亲的人,却又是一个享受母爱最少的人。我六岁离开母亲,以后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最后一次是分离八年以后,又回家奔丧。这次奔的却是母亲的丧。回到老家,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从此,人天永隔,连回忆里母亲的面影都变得迷离模糊,连在梦中都见不到母亲的真面目了。这样的梦,我生平不知已有多少次。直到耄耋之后,我仍然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
期刊
半命题作文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学生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同学们写作半命题作文要注意研究题目,尤其要重视题目中的“提示语”,这些有效文字不仅暗示了写作的范围,而且有利于同学们打开思路。写作半命题作文,须重点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补题的内容。一般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以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居多,同
期刊
议论文,又称论辩文、论说文,这是一种论证事理、阐明主张的文体。我们对客观世界丰富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运用语言文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观点,便成为议论。   看待一篇议论文的优劣,主要看它能否以理服人,用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去折服读者,提高人们的认识,指导人们的行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论辩问题,必须依照事物原本的道理去剖析是非
期刊
古时有朝气蓬勃的少年,有侠气才情,有凌云志向。时过境迁,“少年”从一开始对某一群体的称呼,扩展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想到天安门前的五星红旗,想到外交官们的飒爽英姿,想到“乾坤起,我自岿然不动”的祖国,我只想说:家国正少年!   家国正少年,年少的是创造力。这些年,祖国从一片荒芜到架桥通途,从车马邮政到5G时代,一切事物都是新的。我们有了新技术、新工具,人民享受着便利,用劳动在这片沃土上耕耘。正
期刊
自然给过李白无限的激情,却只留给你死一般的沉寂;自然给过洛克菲勒无限的矿藏,却只留给你贫瘠的土地——大西河。   大西河两岸的人经过翠绿的童稚,蓬勃的青春,苍凉的中年,到了老年终究要到你的身边,选一块地,挖一个坑,让自己永远沉睡在你幽静的河岸,依偎在你寂寞的怀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西河没有长江的壮阔,却比长江更加了解死的意义,生的价值。如果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一种高贵,那
期刊
模拟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1:有人说,危机使人恐惧,希望使人惊喜;危机使人厌恶,希望使人喜爱。人人都躲避危机,人人都向往希望。危机中的希望就如沙漠中的绿洲,苦茶中的糖果,黑暗中的灯光。   材料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哲学意义上,‘难’是在任何领域前进道路上永恒的命题。”   材料3:于丹说:“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们仔细审读材料可以发现,这道文题有别于大家熟悉的“逆境出人才”“成功靠自己”“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话题。它虽然也强调承受力、应对力、意志力等的重要性,但这些“力”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