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发展创新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引路
  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
  ◎喻思南
  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就会癌变?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就绝对不能运动?不久前,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回应了相关谣言。近年来,类似榜单每次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既说明公众渴望得到权威的科普知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
   移動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例如,网络曾经谣传的“蛆橘事件”“打针西瓜”,导致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滞销;有的“致癌提醒”“民间偏方”,让一些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及时精准的辟谣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如何主动出击,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也成为当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
   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权威声音缺位。的确,公众对与自身相关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气候环境等信息比较敏感,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不少人会“宁可信其有”。有的人出于关心把不实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无形中助推了流言的传播。在一些领域,科普供给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传统科普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就此而言,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例如,气象部门在预告天气信息之外,还时常回应老百姓的冷暖关切,赢得了好评与认可。
   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许多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虽然夹杂着专业术语,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科学期刊,但只要稍加思考判断,并不难发现其破绽。比如,一些网文喜欢用“绝对”“最”“百分百”等字眼,论证也往往似是而非;搞移花接木之术,把一些尚无定论的意见作为“知识”传播。这些,都违背了基本的科学逻辑、表达规范。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但科学精神培育相对缓慢。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科学流言”的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难以完全禁绝。面向未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有助于凝聚合力、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就有不少专业人士在自媒体平台及时答疑释惑,帮助大家理性认识病毒,科学防疫。
   当科普渠道日益多元、科普产品更趋丰富,我们定能筑起更为立体的抵御“科学流言”的屏障。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议论文要做到高屋建瓴,就要“大气”,要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有了从思想上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可以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
   一些同学立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作文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作文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抛弃小我,不断超越。
   立意要深刻高远,就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我们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尽量用远大的眼光去看事物,用世界的、长远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作文立意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国家→人类。如上文,从社会现象谈到科学素养,从现实生活谈到社会心理,从社会发展的层面对流言的传播与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反思,从社会现实层面对科学流言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问题了。
   2.灵活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广泛的拓展延伸。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多角度思考。“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进行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进行联想。
   上文由“科学流言”想到社会发展、科学精神等层面,就属于纵向思考,使认识得到了更广泛的拓展延伸。
  学子佳作
  教育重在学以致用
  ◎黄引柔
   砸破水缸,放水救人;树洞灌水,浮出小球;删去枝蔓,豁显句意;添加“枝叶”,破解难题。这一“放”、一“灌”、一“删”、一“加”间,不仅体现了“学”为基础的道理,更彰显了脑洞大开,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现实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被人诟病为“高分低能”“百无一用”?为什么学了一二十年的语文,许多人还是写不了公私文牍,不会情境交流?“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离世前为什么会发出那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
   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还不够重视教育吗?不是。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可算是不遗余力了。从国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高度,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实用,所有人都视教育为第一要务。
   是我们这方水土的原因吗?不是。回溯历史,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学以致用而有大成就者比比皆是。春秋时晋国名将先轸,不仅熟读《诗经》,而且还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打败楚国,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苏秦、张仪拜师鬼谷子,不仅熟读兵书及游说之策,还以所学经世致用,试剑江湖:苏秦说服六国联合抗秦,佩六国相印;张仪游说诸侯以“横”破“纵”,助秦成就霸业,获爵武信君。晚清名臣左宗棠,收复新疆,战功显赫,当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学贯中西、博通今古,均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还是先哲的话叫人醍醐灌顶:“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认为“知”固然重要,但“知”要为用;不用,知识再深厚也难以进步。“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同样强调要学用结合,相得益彰。你看,一部《老子》,庄子读了,将它用为逍遥江海的垂天大翼,洞见了自然之法;汉文帝读了,将它用为治国利器,开一代盛世。“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你政务,办不成;出使国外,又不能应对;这样,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真乃一语中的:教育重在学以致用。
   学不为用,不为利济苍生,忘了为什么出发,纵然汗牛充栋,亦奚以为?
  【湖南新化县第一中学,指导老师:高星云】
  点评
  作文立意高远,超越自我局限,从“利济苍生”的高度,提出观点。作文开篇直陈观点,接着以多个疑问句摆出现实矛盾,引人深思。在此基础上再用两个设问列举事实,辩证分析论述当今教育的弊端。然后,在理性论述的基础上,引用哲人的经典论断指出形成目前教育误区的内外因由和实质,照应开头。结尾紧扣观点,批驳学不为用的本质,深化了主旨。
其他文献
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一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热议,很多人认为她应该报考那些更有“钱途”的专业,我却为她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拍手叫好。她的选择是出于自己的热爱,是听从内心声音的结果。一生所向,不负热爱,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热爱。钟芳蓉没有受世俗的影响,屏蔽网络上喧嚣嘈杂的声音,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表现出难得的清醒和睿
期刊
孤独,每个人都会经历,它或早或晚地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你可能会感到无奈、迷茫,但当你认真感悟孤独时,你会发现,它也是喧嚣世俗中一种久违的宁静。   我曾被孤独迷惑、禁锢甚至束缚过,但我却很庆幸,在那段时间里,我学会了独处,学会了乐在其中。   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开学后的校园生活一如往昔,不同的是,我唯一的朋友转学了。而我也渐渐发现,教室里那一张张天真的面庞,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陌生,这使我在温
期刊
尊敬的樊先生:   展信佳!见字如晤。在网友对钟芳蓉选择北大考古专业议论纷纷之时,您及时给予声援,赠送她传记并鼓励她坚持自己的理想。您不吝其力、提携后进的良苦用心,令我十分感佩。   您成长于杏花烟雨的江南,是一个温婉如水的江南女子;您毕业于北京大学,本可以选择在繁华的大城市生活、工作,但是与敦煌的一次偶然相遇,让您从此决定扎根大漠,与敦煌牵手一生。   您和您的同事们为了保护莫高窟,修缮壁画,耗
期刊
入乎其内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一、運思谋篇   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比较,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
期刊
响亮的唢呐声飘过澄净碧绿的龙溪河传向远方,河岸邊树木葱茏、花草繁茂,行人三三两两悠闲地散着步。“美丽的龙溪河又回来了。”在重庆垫江,喜欢在河边吹唢呐的非遗传承人龙荣华这样感慨。“美丽的龙溪河”曾有段并不美丽的时光。作为长江左岸一级支流,龙溪河流经重庆梁平、垫江、长寿三个区县。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沿河两岸出现了造纸厂、啤酒厂、化肥厂等企业,畜禽养殖场、废品收购点、集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污水也排入了河流,
期刊
我依稀记得,自己去过一个美丽的森林。那里有翠绿的竹林与淡黄的桂花,有如新月般娇嫩的柳叶和晚霞般灿烂的桃花,紫色的夹竹桃下嫩草丛生。拨开嫩嫩的小草,我看到一株曇花正在轻声讲着一个故事。   那的确是一个故事,一条河的故事。   “你从哪儿来?”那朵昙花注意到了我,“不过这不重要。”   “听听这个老朋友的故事吧!”她抬起淡紫色的花瓣,夹竹桃的缝隙中撒下点点光斑,将她的泪映成了浅紫色的珍珠。“很久没人
期刊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園。有研究表明,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的生物、淡水、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人类将无法生存。据统计,2000年至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而中国贡献了全球绿化增量的约1/4,其中42%来自植树造林。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传承“把林当稻种,把树当儿养”的营林理念,实行科技兴林战略,让赤土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这二十四个节气里,流淌着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正是在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铸就了世代传承的文化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以上文字给你怎样的启发和触动?请从二十四节气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写一篇散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不要套作
期刊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文化巨人,如生命的大智者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亚圣”孟子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民本”思想的先驱者。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及其“仁”的思想   孔子(前5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北京时间早上7点多,新疆喀什刚刚破晓,疏勒县巴仁乡15村小学的穆妮热·阿卜莱提早已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教育部组织的“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同一时间,来自内蒙古、西藏、云南、重庆等地的小学生也在收看。   这套课程是由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提供的,他们在辅导本校学生居家学习的同时,也给全国小学生奉献了优质课程。   《同上一堂课》栏目中播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