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琳莉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为流传。随着近年来民族音乐的逐步传播和普及,悠扬婉转的古筝音乐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而且逐渐为人们所喜爱。本文试从古典音乐表现力的角度人手,对古典古筝曲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和解读。
一、从筝的起源看古典筝曲的审美价值
关于古筝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有说是舜时的乐官夔(kui)创造,后又经其儿子野完成。这是“后夔创制”说。《大乐令壁记》中记载,当地有一个爱弹瑟的人,有两个儿子不仅喜欢音乐,还都想把瑟占为己有,久久争执不下。做父亲的无奈,最终把瑟一劈两半,两个儿子一人一半。由于这件新乐器是两人相争而产生的,于是就称其为筝。这就是“分瑟为筝”的传说。虽然尘封的历史已经无法告诉我们筝是何人创制,但这些传说至少说明,筝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的简单乐器,后来的结构演变可能是参照瑟进行改革的结果。现在一般认为,筝是由早期的五弦筝发展为汉代的十二弦筝,进而为隋唐的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筝。现在常用的二十一弦筝,音域更宽,表现力更丰富。
关于筝的命名,在东汉(公元二世纪)刘熙所著《释名》一书中解释:“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所谓高急,应该是与古琴的音高相对而言的。许滇《说文解字》中解释筝是“从竹,筝声”,说明筝这一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本身发出铮铮声响。
筝乐流传于全国各地,有“茫茫九派留中国”的说法。其中,“九派”是言其数量之多,并不是确数。最为出名的筝派有:山东派(其代表作有《汉宫秋月》、《四段锦》等)、河南派(其代表作有《落院》、《和番》等)、潮洲派(其代表作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客家派(其代表作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浙江派(其代表作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陕西派(其代表作有《秦桑曲》、《姜女泪》等),还有闽南派、蒙古派等。
所谓古典筝曲是与现代筝曲相比较而言的。以笔者的浅见,古典筝曲和现代筝曲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在创作来源,从乐谱的标识上讲,凡古典筝曲往往用某派筝曲,某某传谱、某某奏谱这样来标识。而现代筝曲大多是某某编曲、某某曲这样的标识。二是在创作时间,古典筝曲在某一个地域流传很广,历史很久,可能同一个曲牌,不同人传谱,在演奏中有一些不同。比如浙江筝曲《月儿高》,就有林玲、王巽之等不同的传谱,而现代筝曲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在创作手法,古典筝曲以意取胜,意境的表达在演奏上主要是左手用滑、按、点、揉这样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奏出装饰音来完成,重在韵味,不紧不慢的、由慢渐快的,等等。现代筝曲由情取胜,一首乐曲中,情绪的前后对照、强弱对比。在技法上,左手不但要用辅助性技巧来作装饰音,有时还要与右手协调完成复调旋律;在乐曲的创作中,既继承古典的韵味见长的乐句,又吸收其他艺术的元素来进一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在情绪的表达上,不光有含蓄,还有张扬,大起大落,音乐元素更丰富,主题更明显,也更容易理解。
综合古筝的起源和古今筝曲的区别来看,古典筝曲的审美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以平淡表现淳厚,以简单演绎深刻
例如浙江筝曲《高山流水》,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用浑厚优美的音色描绘高山的雄伟气势,后半部分表现细流(王争)(王争)、滔滔不尽、奔腾澎湃、滚滚而来的形态。乐曲表现出一个富有韵味的世界——它没有宏大的场面,也缺少华彩的乐章。只是在铮铮的弹拨声中,轻轻诉说、娓娓道来,高山、幽谷、浮云、流水,尽在指间流动,听到为之动容之处,自然可以勾起无限的遐思,似乎有种处高山之巅撩动浮云、随涓涓流水探寻幽谷的亲近自然的惬意。这就是古筝的魅力、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即,包括古筝在内的中国古典音乐往往是以最简单的旋律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谓最简单就是最复杂,最简单就是最丰富,最简单就是最深奥。
第二、以个性的技法体现共性的审美原则
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是代表个人修养的基本内容。这四项在现在看来运用不同手法表现不同内容的技艺,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对一个人尤其是读书人的评价,琴棋书画技艺的全面与否、纯熟程度乃至技法所表达意境的深刻、内涵的丰富和情趣的高雅,不仅与他的才华有关,还与做作人的道德水准紧密相连。在这种认识和观念下,古典筝曲的审美原则,与其他技艺,诸如书法、绘画等就有相通之处,在审美的价值取向上,各种技艺上相通的,不同只在于技法和表现方式。
二、古典古筝乐曲的审美价值取向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讲过: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用这句话来描述古典古筝乐曲的审美价值取向再合适不过。有两个故事可以做例证:
其一、是与《高山流水》有关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个故事一直用来形容知音难觅。实际上,它与《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的创作并没有直接联系。这个故事透露出来的潜在的信息就是,古典古筝乐曲的创作和演奏都是表达创作者和演奏者志向的,所谓琴为心声、乐为心声。通俗来讲,欣赏和理解古典筝曲,需要象品茶一样去体味、品味、回味,在旋律的进展中、在音符的诉说中,听出自然的和谐之音,听出内心深处的和谐之声。
其二、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描述,诸葛亮凭借一张琴,大唱空城计,竟退司马懿之兵,这虽然带有夸张甚至传说的成分,可也足见古乐的震撼力。仅以一人一琴,能勾起司马懿的疑心,摧毁司马懿的自信,自然有特定环境和心境的影响,还要有操琴之人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气魄,除此而外,恐怕与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分不开,这种心境通过琴声表达出来,成了退兵的“武器”。
当然,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真实与否我们不去考证。这种以琴述情的方法其实是有来源的,中国古代都把人的内在的和谐作为琴艺的最高目的,这就是所谓琴为器,心为主,以心控琴,以境求声。明代徐上瀛著有《溪山琴况》,一况言一境,谈古代音乐表现的24种意境(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1。“和”排最先。《和》况指出,“和”,包括三个方面: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其中关键在于音与意合,因为“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
之所以将“和”排在最前,是要说明,操琴乃至一切音乐活动,在于和,在于创造人与群体、自然、宇宙的和谐,在心灵的平衡中安顿,在心绪的和顺中超升。古典筝曲,不论派别、不论技法,都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听时都会心绪宁静,心态平和,听后则会“后味淳香”,回味无穷。
三、古典筝曲审美价值的表现方式
第一、《梅花三弄》——中国古典音乐的形神之境
东晋最伟大的画家顾恺之曾以:“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谈人物画的特点。画“手挥五弦”,有具体动作,主要是形的描摹;画“目送归鸿”,画的是人物的眼睛,透露的是人物心灵深处的感受,这属于神的方面,就比画形难得多。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以形写神”的观点。
有一个故事,在北宋时画院常常出题考那些入画院的考生。有一年,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形写神的命题,不可想象马蹄之香如何用“形”来表现?据说有一位想象力异常丰富的画者“但扫数蝴蝶飞逐马后而已,便马蹄香出也”(俞成《萤雪丛说》)。“扫”一草草几笔,整幅画的神韵就显现出来。这是借助神奇的想象力实现以形写神。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以形写神、以神统形是包括古典诗词、绘画、音乐在内的中国古典艺术的通则。这里更重要的是以神统形。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这就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艺术的最高境界。
陆游的《咏梅》可谓千古绝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形在哪里?驿外、断桥、黄昏、风雨,在这样的环境中,梅花独自开放。
神在何处?零落了,成泥了,碾作尘了,却有——香如故!
你可以说“形”有,依旧是驿外、断桥、黄昏、风雨,你也可以说“形”无,梅花不再有,因为已经落了,成泥了,甚至成“尘”了,似有似无,可神韵依然,即使成泥成尘,淡香依旧!一句“香如故”,以神统形。这香,是诗人清净不屈的灵魂。
那么,音乐又如何以形写神、以神统形呢?音乐要借助旋律的对比来表现。
《梅花三弄》是由笛曲《梅花落》改编而来,这是一首古琴曲,用古筝演奏,在乐曲的开篇,音乐低沉、凝重,像是古琴发出的声音。不仅舒缓,而且弥漫着一种无边无际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冷峻,一种似乎有形又似乎无形的惆怅。怅然若失中主题曲以泛音的形式出现,星星点点的梅花冲破了冷寂的形势,这就是“一弄”,忽然出现在作者面前,有点新奇。紧接着,音乐从低音区(音的区域)逐步向高音区发展,这中间,第二次出现主题曲,左右手在不同音区的配合,扩大主题的影响。当主题第三次再现时,已经是挡不住的春意盎然。就这样,在冷寂与喧闹、肃杀与生机的对比中,形神之境跃然而出。
第二、《寒鸦戏水》——中国古典音乐的动静之境和小中见大
‘
中国艺术往往追求在静穆中的飞动,要求动静变化,所谓“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是静思”,也就是静中蕴育着动,动中包含着静。在一首乐曲中,表达动与静的方式是富有哲理性的:其一,弹奏音乐本身是动感的,但奏出来的旋律,给人一种静的感受;其二,组成乐曲的音符之间动静相间、交融,有时相互补充,有时又充满张力(举例《寒》之第一句),这是通过技巧表现出来的;其三,整首乐曲的走向、发展有一个开始时静的渲染多,动是一种撩动,到后来洒脱的舞动、甚至纵情地狂动,最后再回归到宁静中。
同时,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苏东坡《惠崇春江晓景·其一》中描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诗真正道出了以小见大的妙韵,三两枝桃花再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戏水之鸭是春江水暖、生命勃发的写照。这不同于西方的交响乐,比如《蓝色的多瑙河》,开篇音符一出现,就是一片洋洋大河,宽阔、坦荡。中国古典乐曲不这样表现。
《寒鸦戏水》是一首潮洲筝曲,整首乐曲由慢板、拷拍、快板三板组成,而且是一个很小的构图,如果是一幅画的话,一处水,几只鸦,没有过多的元素,在看似静态的水中,寒鸦嬉戏,或浮或飞,或扑或啄,不时点起圈圈涟漪,在动静交融中,表现的却是春潮涌动、时空转换、生命轮回的大主题。
第三、《汉宫秋月》——中国古典音乐的冷寂荒寒之境
中国古典艺术对荒寒的冷的世界情有独钟。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情景,一次月夜,史湘云和林黛玉对诗,林黛玉向池中打了一片石片,池中飞出一只白鹤,启发了史湘云,作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林黛玉细想后对出:冷月葬花魂。冷月的境界,悠远、神秘、幽深,正是中国古典艺术推崇的境界。诗也好,画也好,乐也好,要在宁静的氛围中,透出一种幽冷的气息,在一片宁静的天地中,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人幽远的世界,荡涤了人们心灵的污垢,使心如冰壶彻底冷,这个冷,不光是寒冷那么简单,而更多有静和清的内涵。当然,冷寂也好,荒寒也好,并不等于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柳宗元在《江雪》中这样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篱翁,独钓寒江雪。不闻鸟鸣,不见人踪,又是孤翁,又是寒雪,已经是一种近乎停滞的寂静和冷彻通透的寒意,可一个“钓”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生机的蕴育和一份清静、清雅的从容。在大天之下,一个独我,而独我通过一个钓字,又将我和自然合二为一,这是生命的升华。
《汉宫秋月》是一首山东筝曲,乐曲的音调缠绵凄凉,节奏自始至终都很缓慢。有很多资料都讲,这首乐曲表现了处在古代封建暴君压迫和禁锢下的宫女对月伤情、望月思亲的愤懑心情。其实,这首乐曲用“冷月葬花魂”这种意境来描绘可能更妥贴。因为整曲都听不到愤懑的表达,整首乐曲都是一种冷调的,冷清、冷寂、冷静、冷幽,尽管就个人命运来讲,久居深宫,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只有无尽的思念,可是这思念本身就表明还是怀有某种希望,无奈,但还在期待。
第四、《蕉窗夜雨》——中国古典音乐的和谐之境《蕉窗夜雨》是一首客家筝曲(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主要是历代为了远离战乱而踏上的南迁之路。因为宋朝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人“客籍”,“客籍人”遂自称“客家人”)标题就具有诗情画意而且有乡土气息。乐曲的内容向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风景画,而这幅画所抒发的意境就是和谐。这种和谐,包括三个层面:上则人与天地的和谐,中则人与他人的和谐,下则人与自身的和谐,有美学家也把它称为天地的和谐、道德的和谐和生命的和谐。有一种说法,叫做: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本是苏轼诗的一联,后来被禅家借来说明禅的境界。是说修行进入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所谓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青山不碍白云飞,没有人的意识的干扰,没有目的的控制,世界依照本来的样子而运动,自在优游又空灵活络。这就是和谐。
综上所述,古典筝曲无论流派、无论内容,也无论表现技法,其审美价值的核心一是融合,即曲中的审美价值即是书法中的审美价值、绘画中的审美价值、诗词中的审美价值。因此,演奏也好,学习也好,欣赏也好,都必须学习和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理解和深刻表达。二是和谐,古典乐曲中表现的主题不论是江河的浩淼、秋色的高爽,还是云天的空阔、群鸦的飞跃,都在于表现人心中的怡然、和悦、从容和适意。没有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群体的和谐,没有和谐平静的心境,同样无法理解古典筝曲的高远的、幽深的、在平淡中表现淳厚的意境,更无法将这样深遂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为流传。随着近年来民族音乐的逐步传播和普及,悠扬婉转的古筝音乐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而且逐渐为人们所喜爱。本文试从古典音乐表现力的角度人手,对古典古筝曲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和解读。
一、从筝的起源看古典筝曲的审美价值
关于古筝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有说是舜时的乐官夔(kui)创造,后又经其儿子野完成。这是“后夔创制”说。《大乐令壁记》中记载,当地有一个爱弹瑟的人,有两个儿子不仅喜欢音乐,还都想把瑟占为己有,久久争执不下。做父亲的无奈,最终把瑟一劈两半,两个儿子一人一半。由于这件新乐器是两人相争而产生的,于是就称其为筝。这就是“分瑟为筝”的传说。虽然尘封的历史已经无法告诉我们筝是何人创制,但这些传说至少说明,筝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的简单乐器,后来的结构演变可能是参照瑟进行改革的结果。现在一般认为,筝是由早期的五弦筝发展为汉代的十二弦筝,进而为隋唐的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筝。现在常用的二十一弦筝,音域更宽,表现力更丰富。
关于筝的命名,在东汉(公元二世纪)刘熙所著《释名》一书中解释:“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所谓高急,应该是与古琴的音高相对而言的。许滇《说文解字》中解释筝是“从竹,筝声”,说明筝这一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本身发出铮铮声响。
筝乐流传于全国各地,有“茫茫九派留中国”的说法。其中,“九派”是言其数量之多,并不是确数。最为出名的筝派有:山东派(其代表作有《汉宫秋月》、《四段锦》等)、河南派(其代表作有《落院》、《和番》等)、潮洲派(其代表作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客家派(其代表作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浙江派(其代表作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陕西派(其代表作有《秦桑曲》、《姜女泪》等),还有闽南派、蒙古派等。
所谓古典筝曲是与现代筝曲相比较而言的。以笔者的浅见,古典筝曲和现代筝曲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在创作来源,从乐谱的标识上讲,凡古典筝曲往往用某派筝曲,某某传谱、某某奏谱这样来标识。而现代筝曲大多是某某编曲、某某曲这样的标识。二是在创作时间,古典筝曲在某一个地域流传很广,历史很久,可能同一个曲牌,不同人传谱,在演奏中有一些不同。比如浙江筝曲《月儿高》,就有林玲、王巽之等不同的传谱,而现代筝曲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在创作手法,古典筝曲以意取胜,意境的表达在演奏上主要是左手用滑、按、点、揉这样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奏出装饰音来完成,重在韵味,不紧不慢的、由慢渐快的,等等。现代筝曲由情取胜,一首乐曲中,情绪的前后对照、强弱对比。在技法上,左手不但要用辅助性技巧来作装饰音,有时还要与右手协调完成复调旋律;在乐曲的创作中,既继承古典的韵味见长的乐句,又吸收其他艺术的元素来进一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在情绪的表达上,不光有含蓄,还有张扬,大起大落,音乐元素更丰富,主题更明显,也更容易理解。
综合古筝的起源和古今筝曲的区别来看,古典筝曲的审美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以平淡表现淳厚,以简单演绎深刻
例如浙江筝曲《高山流水》,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用浑厚优美的音色描绘高山的雄伟气势,后半部分表现细流(王争)(王争)、滔滔不尽、奔腾澎湃、滚滚而来的形态。乐曲表现出一个富有韵味的世界——它没有宏大的场面,也缺少华彩的乐章。只是在铮铮的弹拨声中,轻轻诉说、娓娓道来,高山、幽谷、浮云、流水,尽在指间流动,听到为之动容之处,自然可以勾起无限的遐思,似乎有种处高山之巅撩动浮云、随涓涓流水探寻幽谷的亲近自然的惬意。这就是古筝的魅力、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即,包括古筝在内的中国古典音乐往往是以最简单的旋律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谓最简单就是最复杂,最简单就是最丰富,最简单就是最深奥。
第二、以个性的技法体现共性的审美原则
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是代表个人修养的基本内容。这四项在现在看来运用不同手法表现不同内容的技艺,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对一个人尤其是读书人的评价,琴棋书画技艺的全面与否、纯熟程度乃至技法所表达意境的深刻、内涵的丰富和情趣的高雅,不仅与他的才华有关,还与做作人的道德水准紧密相连。在这种认识和观念下,古典筝曲的审美原则,与其他技艺,诸如书法、绘画等就有相通之处,在审美的价值取向上,各种技艺上相通的,不同只在于技法和表现方式。
二、古典古筝乐曲的审美价值取向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讲过: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用这句话来描述古典古筝乐曲的审美价值取向再合适不过。有两个故事可以做例证:
其一、是与《高山流水》有关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个故事一直用来形容知音难觅。实际上,它与《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的创作并没有直接联系。这个故事透露出来的潜在的信息就是,古典古筝乐曲的创作和演奏都是表达创作者和演奏者志向的,所谓琴为心声、乐为心声。通俗来讲,欣赏和理解古典筝曲,需要象品茶一样去体味、品味、回味,在旋律的进展中、在音符的诉说中,听出自然的和谐之音,听出内心深处的和谐之声。
其二、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描述,诸葛亮凭借一张琴,大唱空城计,竟退司马懿之兵,这虽然带有夸张甚至传说的成分,可也足见古乐的震撼力。仅以一人一琴,能勾起司马懿的疑心,摧毁司马懿的自信,自然有特定环境和心境的影响,还要有操琴之人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气魄,除此而外,恐怕与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分不开,这种心境通过琴声表达出来,成了退兵的“武器”。
当然,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真实与否我们不去考证。这种以琴述情的方法其实是有来源的,中国古代都把人的内在的和谐作为琴艺的最高目的,这就是所谓琴为器,心为主,以心控琴,以境求声。明代徐上瀛著有《溪山琴况》,一况言一境,谈古代音乐表现的24种意境(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1。“和”排最先。《和》况指出,“和”,包括三个方面: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其中关键在于音与意合,因为“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
之所以将“和”排在最前,是要说明,操琴乃至一切音乐活动,在于和,在于创造人与群体、自然、宇宙的和谐,在心灵的平衡中安顿,在心绪的和顺中超升。古典筝曲,不论派别、不论技法,都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听时都会心绪宁静,心态平和,听后则会“后味淳香”,回味无穷。
三、古典筝曲审美价值的表现方式
第一、《梅花三弄》——中国古典音乐的形神之境
东晋最伟大的画家顾恺之曾以:“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谈人物画的特点。画“手挥五弦”,有具体动作,主要是形的描摹;画“目送归鸿”,画的是人物的眼睛,透露的是人物心灵深处的感受,这属于神的方面,就比画形难得多。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以形写神”的观点。
有一个故事,在北宋时画院常常出题考那些入画院的考生。有一年,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形写神的命题,不可想象马蹄之香如何用“形”来表现?据说有一位想象力异常丰富的画者“但扫数蝴蝶飞逐马后而已,便马蹄香出也”(俞成《萤雪丛说》)。“扫”一草草几笔,整幅画的神韵就显现出来。这是借助神奇的想象力实现以形写神。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以形写神、以神统形是包括古典诗词、绘画、音乐在内的中国古典艺术的通则。这里更重要的是以神统形。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这就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艺术的最高境界。
陆游的《咏梅》可谓千古绝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形在哪里?驿外、断桥、黄昏、风雨,在这样的环境中,梅花独自开放。
神在何处?零落了,成泥了,碾作尘了,却有——香如故!
你可以说“形”有,依旧是驿外、断桥、黄昏、风雨,你也可以说“形”无,梅花不再有,因为已经落了,成泥了,甚至成“尘”了,似有似无,可神韵依然,即使成泥成尘,淡香依旧!一句“香如故”,以神统形。这香,是诗人清净不屈的灵魂。
那么,音乐又如何以形写神、以神统形呢?音乐要借助旋律的对比来表现。
《梅花三弄》是由笛曲《梅花落》改编而来,这是一首古琴曲,用古筝演奏,在乐曲的开篇,音乐低沉、凝重,像是古琴发出的声音。不仅舒缓,而且弥漫着一种无边无际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冷峻,一种似乎有形又似乎无形的惆怅。怅然若失中主题曲以泛音的形式出现,星星点点的梅花冲破了冷寂的形势,这就是“一弄”,忽然出现在作者面前,有点新奇。紧接着,音乐从低音区(音的区域)逐步向高音区发展,这中间,第二次出现主题曲,左右手在不同音区的配合,扩大主题的影响。当主题第三次再现时,已经是挡不住的春意盎然。就这样,在冷寂与喧闹、肃杀与生机的对比中,形神之境跃然而出。
第二、《寒鸦戏水》——中国古典音乐的动静之境和小中见大
‘
中国艺术往往追求在静穆中的飞动,要求动静变化,所谓“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是静思”,也就是静中蕴育着动,动中包含着静。在一首乐曲中,表达动与静的方式是富有哲理性的:其一,弹奏音乐本身是动感的,但奏出来的旋律,给人一种静的感受;其二,组成乐曲的音符之间动静相间、交融,有时相互补充,有时又充满张力(举例《寒》之第一句),这是通过技巧表现出来的;其三,整首乐曲的走向、发展有一个开始时静的渲染多,动是一种撩动,到后来洒脱的舞动、甚至纵情地狂动,最后再回归到宁静中。
同时,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苏东坡《惠崇春江晓景·其一》中描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诗真正道出了以小见大的妙韵,三两枝桃花再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戏水之鸭是春江水暖、生命勃发的写照。这不同于西方的交响乐,比如《蓝色的多瑙河》,开篇音符一出现,就是一片洋洋大河,宽阔、坦荡。中国古典乐曲不这样表现。
《寒鸦戏水》是一首潮洲筝曲,整首乐曲由慢板、拷拍、快板三板组成,而且是一个很小的构图,如果是一幅画的话,一处水,几只鸦,没有过多的元素,在看似静态的水中,寒鸦嬉戏,或浮或飞,或扑或啄,不时点起圈圈涟漪,在动静交融中,表现的却是春潮涌动、时空转换、生命轮回的大主题。
第三、《汉宫秋月》——中国古典音乐的冷寂荒寒之境
中国古典艺术对荒寒的冷的世界情有独钟。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情景,一次月夜,史湘云和林黛玉对诗,林黛玉向池中打了一片石片,池中飞出一只白鹤,启发了史湘云,作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林黛玉细想后对出:冷月葬花魂。冷月的境界,悠远、神秘、幽深,正是中国古典艺术推崇的境界。诗也好,画也好,乐也好,要在宁静的氛围中,透出一种幽冷的气息,在一片宁静的天地中,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人幽远的世界,荡涤了人们心灵的污垢,使心如冰壶彻底冷,这个冷,不光是寒冷那么简单,而更多有静和清的内涵。当然,冷寂也好,荒寒也好,并不等于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柳宗元在《江雪》中这样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篱翁,独钓寒江雪。不闻鸟鸣,不见人踪,又是孤翁,又是寒雪,已经是一种近乎停滞的寂静和冷彻通透的寒意,可一个“钓”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生机的蕴育和一份清静、清雅的从容。在大天之下,一个独我,而独我通过一个钓字,又将我和自然合二为一,这是生命的升华。
《汉宫秋月》是一首山东筝曲,乐曲的音调缠绵凄凉,节奏自始至终都很缓慢。有很多资料都讲,这首乐曲表现了处在古代封建暴君压迫和禁锢下的宫女对月伤情、望月思亲的愤懑心情。其实,这首乐曲用“冷月葬花魂”这种意境来描绘可能更妥贴。因为整曲都听不到愤懑的表达,整首乐曲都是一种冷调的,冷清、冷寂、冷静、冷幽,尽管就个人命运来讲,久居深宫,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只有无尽的思念,可是这思念本身就表明还是怀有某种希望,无奈,但还在期待。
第四、《蕉窗夜雨》——中国古典音乐的和谐之境《蕉窗夜雨》是一首客家筝曲(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主要是历代为了远离战乱而踏上的南迁之路。因为宋朝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人“客籍”,“客籍人”遂自称“客家人”)标题就具有诗情画意而且有乡土气息。乐曲的内容向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风景画,而这幅画所抒发的意境就是和谐。这种和谐,包括三个层面:上则人与天地的和谐,中则人与他人的和谐,下则人与自身的和谐,有美学家也把它称为天地的和谐、道德的和谐和生命的和谐。有一种说法,叫做: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本是苏轼诗的一联,后来被禅家借来说明禅的境界。是说修行进入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所谓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青山不碍白云飞,没有人的意识的干扰,没有目的的控制,世界依照本来的样子而运动,自在优游又空灵活络。这就是和谐。
综上所述,古典筝曲无论流派、无论内容,也无论表现技法,其审美价值的核心一是融合,即曲中的审美价值即是书法中的审美价值、绘画中的审美价值、诗词中的审美价值。因此,演奏也好,学习也好,欣赏也好,都必须学习和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理解和深刻表达。二是和谐,古典乐曲中表现的主题不论是江河的浩淼、秋色的高爽,还是云天的空阔、群鸦的飞跃,都在于表现人心中的怡然、和悦、从容和适意。没有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群体的和谐,没有和谐平静的心境,同样无法理解古典筝曲的高远的、幽深的、在平淡中表现淳厚的意境,更无法将这样深遂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