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不全是你的错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e31415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大脑是否天生就被懒惰行为所吸引?有研究显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当我们试图进行身体活动时,就必须得调用额外的大脑资源,所以大脑会为我们自动“设定”为更喜欢躺在沙发上的“懒人模式”。换句话说,不爱运动,可能不全是你的“错”。

不爱动,大脑想要“省电”


  向往运动的人或许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无论是游泳还是瑜伽,跑步还是器械,兴致勃勃地办理了全年的健身卡,到头来使用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一想到要运动,各种借口轮番上阵,“想动”只是某个瞬间,“不想动”却是常态。尽管社会文化总在鼓励我们积极运动,然而实际上,人们的积极性却总是无法被调动起来。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健身房呢?一项新的研究为我们的“懒惰”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解释。
  这是一篇刊登于《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它告诉我们懒惰其实是大脑的选择。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大脑行为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马蒂厄·布瓦贡捷和他的同事表示,当人们试图进行身体活动时,必须调动额外的大脑资源,所以人们会在潜意识中选择“节能模式”,而拒绝运动。换句话说,在大脑的“怂恿”下,尽管我们对运动有着良好的意愿,可实际上却变得越来越不积极。
  这些年来关于“久坐不动”危害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久坐确实成了一种全民“懒惰模式”。而今,研究再度证实,我们的大脑天生就被久坐行为所吸引,研究结果的新鲜出炉,也为人类的懒惰找到了最好的借口。从古到今,回顾人类的发展,大脑节约能源确实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于是长此以往,大脑便成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特殊“节能模式”——运动口号喊得再响亮,也无法使大伙儿成功从沙发上爬起来。

大脑如何“偷懒”


  为了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偷懒”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大脑行为的研究者,在实验中用电极记录来回顾志愿者们大脑中发生的事情。结果显示,虽然从表面上看,志愿者们通常会更快地转向“活跃的图片”、远离“懒散的图片”,但大脑活动的脑电图读数却有不同的显示结果——当志愿者们远离“懒散的图片”时,大脑会消耗更多能量,同时也更耗费力气。“懒得动”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可是站在科学的角度上看,大脑“节能模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此话题,华南理工大学神经学专家王键教授、单嘉杰讲师进行了解释。
  “脑电是一种需要耗能的生理现象,所以神经心理学中,会采用‘给予受试者不同刺激后再测量其脑电’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对刺激的反应。”王键教授解释道,其实除了脑电之外,神经元还有很多生理过程需要耗能,例如合成并分泌神经递质。所以如果单纯通过分析脑电,而得出“为节能而拒绝运动”的结论,会稍微有些片面。
  换句话说,尽管在不运动时我们的脑电活动较弱,可是其他大脑耗能的活动也可能在活跃进行着。“无论是拒绝运动还是倾向于运动,都是大脑意识层面的内容。但意识是如何在大脑的结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王键教授说。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大卫·查默斯曾把这个问题归结为——意识层面的难题。
  人类的大脑是极其复杂的,所以“脑电”这个相对简单的参数,也无法被作为意识层面的唯一标准。或许正因如此,研究者马蒂厄·布瓦贡捷才严谨地在论文末尾写到——大脑为了节能而拒绝运动,只是对人们不喜欢运动的“可能解释”。
  如果不小心又“懒惰”了,“大脑节能”只能帮你承担部分责任。

合照更美,源于大脑“节能”


  打开手机,点进某个朋友的朋友圈欣赏他们的独照,再看看他们与别人的合照,你是否有发觉朋友在合照中看起来更加好看呢?在美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里曾经出现过一个词:拉拉队效应,剧中角色用这个词来形容在团体中看起来迷人、单独看却普通的女生。难道说,在合照里的你之所以总是比独照迷人,是“拉拉队效应”在作祟?
  在这个自拍成潮流的年代,这种奇怪的照片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研究者表示,“合照更美”现象其实也是大脑“节能省电”的结果——当在扫视一个多人画面时,为了节约能量,大脑会下意识地“拒绝”分析所有细节。于是当我们在看团体照时,每个人脸上的缺陷与不平衡,都会在大脑概括的视觉过程中被平分模糊掉。
  据单嘉杰讲师介绍,此结论源自一个结合了5个实验的整理报告——无论是男性组、女性组还是男女混合组,无论是4人小组还是16人大组,某一个体在合照里面都比单人照好看(根据他人评分)。研究者认为这个现象的发生,可能源于人类的视觉系统在看合照时,会先得出一个整体印象,随后在用整体印象来评价单独个体时,就会筛除掉个体不吸引人的特质。
  当评分者看合照时,往往会更注视漂亮的个体,所以相比看单人照,扫视合照时大脑要处理的信息可能会更多,更耗时耗能。由此可见,从‘扫视一张合照’到‘最终给出评分’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处理。单嘉杰讲师告诉记者,“拉拉队效应”产生的原因,也可能是人类大脑认知的“偏见”所致。
  独照不易,合拍更美。“拉拉队效应”归因于我们的大脑,无论结论出自“节能省电”还是“認知偏见”,在听懂原理后,我们也就懂得了让外表“加分”的小窍门。

“节能”和“耗能”的平衡


  人之所以比动物聪明,是因为人脑的“光子传递”更高效节能。据相关报道,武汉中国人脑库中心负责人戴甲培教授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从“光谱红移”的角度给出解释——在同样脑神经信息的光子传递中,人脑的能量消耗最低。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梦想着造出像大脑一样的电脑,不只因为大脑会自主学习、不需要任何编程,还因为大脑比电脑更加节能。
  根据2018年的一项大数据分析,提高人类智商的“最稳定、强力和持久的方法”就是教育。比如说,狼孩或者其他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孩子,他们的大脑结构,其实跟在人类社会成长的孩子并无显著差别,前者的智商之所以远远不如后者,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教育。人脑光子传递更高效节能,可能是人类能产生高智商的原因之一,这是漫长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对于人类个体来说,高智商的保障则是后天的教育。
  有意思的是,不只是人类想“偷懒”,地球上的生物都有着共同的生存使命,除了我们之外,大部分的生命体都倾向于节能。因为在大自然中,要想一年四季稳定获取充足食物来补充能量,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所以生命体才逐渐进化出各种节能的本领。单嘉杰讲师同时也表示,生命体在生存中并不是一味地节能,很多时候节能是为了在“应急状态”下,把平时节省的能量爆发出来,猎豹捕食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命体,在节能和耗能之间取得和谐的平衡,才是生存中至关重要的。
其他文献
练习写作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一篇既成,修改又修改,总弄不好,此时人也累了,自信力也动摇了,但是过了些时,换个题目,换一种体裁,居然写成了大别于昨日的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两天之内就大有进步,那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就有别的解释,最通常的是:“这个题目好写,那一个不好写。”  我们最好不要把责任推给“灵感”,也不要把荣誉归于“灵感”,同时我们也不能首肯于题目有好写不好写的理论。“灵感”这玩意儿,太渺茫了
期刊
打开手机,找到任何一个可以语音输入转化为文字的软件。把你对某事物想说的话,或你想说的故事,口述一遍。等这些语言转化为文字后,自己读一遍。  你大概会很意外地发现:这些文字比你想象的更散乱、更黏糊、更琐碎。  “我觉得自己讲得挺清楚的呀!怎么转换成文字,就成了这个鬼样子呢?”  输出并不难。每个人张嘴说话,都是用口语输出。  写作困难,则可能是因为说话和写作很不一样。  说话时,人会情不自禁地加许多
期刊
“你说什么?里面还有两个外星人?”舰长看着那件来自空间旋涡的垃圾,仍旧难以相信它是一艘外星飞船,“可是扫描器没发现迹象啊。”  “确切来说,是两个正在休眠的外星婴儿,或者说幼体?唔,这个词怎么翻译才好呢……”  “别管怎么翻译了,婴儿到底在哪儿?”  “问题就在这里,长官,留言里没有说。从措辞上来看,对方似乎觉得这显而易见。”  “不会已经死了吧?”  舰长把扫描器灵敏度调到最大,终于捕捉到一点微
期刊
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比如“书读不过来了”这个话题,大部分人的思路是感叹一下,抱怨一下,讲几个笑话。我常常会连续追问6个“Why”(为什么)。  1W:为什么书读不过来?  答:因为方法不对,且知识太多。  2W:为什么知识太多?  答:因为筛选不够,也因为专业细分和知识爆炸。  3W:为什么非要学完这些知识?  答:其实不一定要学完,只要学到其中有用的就好,有些领域别人懂,问
期刊
时下有句特别流行的话:世界正在奖励终身学习的人。  我有一个“警花”好友,业余时间一直在学习古典文学课、心理学课,还多次给我推荐好的课程。好友T报了一个网课叫“光的研习”,几个月下来,不但照片拍得每每让人叫好,她自己也深得摄影艺术之精髓——发现美,表达美。  我们从小就知道高尔基的那句话:“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句话在我上学的那些年,不曾有所感觉。倒是工作以后,尤其是这些年来,常
期刊
我们经常互相问候:“你去哪里度假了?”“你睡得怎么样?”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应该互相多问一句,那就是:“你在读什么书?”  這是一个简单却有力的问题,它可以改变生活,为被文化、年龄、时间和空间分割的人们创造一个共享的宇宙。  当我们问别人“你在读什么书”时,有时我们会发现与他人的相似之处,有时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地方,有时我们会发现隐藏的共同爱好,有时我们会打开思索新世界、新想法的大门。  当怀着
期刊
丹麦比隆国际学校的老师图厄·拉本希十分注重利用游戏化学习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他提供了一个地理课堂上的游戏化学习案例。  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地理老师,图厄·拉本希在“认识地图”这一单元中设计了一个活动。他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橙子和一支记号笔,让他们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在橙子上用记号笔画出世界地图。  在短短的20分钟里,孩子们两两一组,时而讨论,时而静心研究,有笑声,也有困惑。为了画出各大洲,
期刊
曾经,在韩国,中小学生往往要浸身“學院”进行学业补习,用以应对各种升学考试,学生放学后直奔“学院”,补课补到深夜再回家是家常便饭。  韩国教育部门为了避免全民补课局面导致公共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不断出台改革政策。  首先提出涉及整个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计划,颁布了《促进公共教育正常化及限制提前教育特别法令》,要求包括“学院”在内的所有基础教育有关机构一律不允许对学生进行超出学校课程范围的、或早于学
期刊
在我的建筑事业中,我弟弟经常给予我援助,尤其当他的小锤子被别有用心地藏起来的时候。他在我面前是服从型的人格,让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可惜的是不够专心。叫他搬几块砖,半天也不见回来,过去一看,发现他在聚精会神地看砖下面的一窝蚂蚁。  他还经常被毛毛虫落在身上,我弟不像我对毛毛虫有心理上的恐惧,他是单纯生理上的不适。我时常看见他漫无目的地坐在树底下,背上有虫子爬过,所过之处留下一条条细密的红疙瘩。说不定它
期刊
随手拍校园美景发送微信参赛,每组作品至少15张,需写明学校全称及摄影者姓名,也可以将作品发送至zuimeixiaoyuan@sina.com邮箱参赛。本刊每期选择一组作品刊登,出版后即贈送样刊与88元稿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