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补习风气比中国还狠的韩国,是如何“减负”的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cai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韩国,中小学生往往要浸身“學院”进行学业补习,用以应对各种升学考试,学生放学后直奔“学院”,补课补到深夜再回家是家常便饭。
  韩国教育部门为了避免全民补课局面导致公共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不断出台改革政策。
  首先提出涉及整个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计划,颁布了《促进公共教育正常化及限制提前教育特别法令》,要求包括“学院”在内的所有基础教育有关机构一律不允许对学生进行超出学校课程范围的、或早于学生所在年级的教育,内容涉及三个方面:禁止提前教育、禁止超纲考试、禁止在招生中超纲考查学生。还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什么学校,都不允许在招生选拔中加入对校外竞赛成绩、认证考试成绩,以及资格证书的考察。
  还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初中“自由学期制”,即根据地方或学校情况指定初一或初二的一个学期为“自由学期”,该学期内上午上课、下午参加体验学习活动。
  韩国的教育部门通过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尝试真正实现“减负”,同时也为韩国培养出了身心健康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其他文献
年轻时,什么都不懂,却常自以为什么都懂,存心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最烦的是母亲常跟在后头,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后来,我便决心要飞到外面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满腹理想。  当时,总以为摆脱了母亲的唠叨,大好前景就在前方等着自己。当然,现实残酷,没多久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满身伤痕、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家乡,我和之前判若两人,变得内向孤僻、唯唯诺诺。  没想到的是,此时的母亲没有数落,没有埋怨,而是一直鼓
期刊
01  跟一位读者聊起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有关孤独和朋友。  她说,每次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孤单特别想要朋友,可真的跟朋友相处在一起,又觉得有点烦。  什么你想去看电影,朋友偏要拉你逛街陪她买衣服的都是小事,更可怕的是你忙得要死的时候,闺蜜遇到槽心事要跟你倒苦水。  二十几岁时谁的生活不是摇摇欲坠?可朋友才不管那么多,大脾气小情绪总是一股脑倾泻给你,也不管你接不接得住。  更别说还有那种你心
期刊
我的私人公司(不是上市公司)常常都有不少的冗員。新加入的财务部同事老是不明白,为什么我明明不需要某种服务,或没有必要设立一些项目来招揽人才,却老是巧立名目,让一些人白拿工资或项目补贴。以下就是一例。  曾有一位小学时代的老师,移民外国之后不能适应,在异地找不到工作,有点穷途末路,我们一班同学都在想办法帮助他。我就请他吃了一顿饭,问他肯不肯屈就,在我公司里担任一个管出版审稿的“重要把关”职务。我说:
期刊
练习写作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一篇既成,修改又修改,总弄不好,此时人也累了,自信力也动摇了,但是过了些时,换个题目,换一种体裁,居然写成了大别于昨日的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两天之内就大有进步,那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就有别的解释,最通常的是:“这个题目好写,那一个不好写。”  我们最好不要把责任推给“灵感”,也不要把荣誉归于“灵感”,同时我们也不能首肯于题目有好写不好写的理论。“灵感”这玩意儿,太渺茫了
期刊
打开手机,找到任何一个可以语音输入转化为文字的软件。把你对某事物想说的话,或你想说的故事,口述一遍。等这些语言转化为文字后,自己读一遍。  你大概会很意外地发现:这些文字比你想象的更散乱、更黏糊、更琐碎。  “我觉得自己讲得挺清楚的呀!怎么转换成文字,就成了这个鬼样子呢?”  输出并不难。每个人张嘴说话,都是用口语输出。  写作困难,则可能是因为说话和写作很不一样。  说话时,人会情不自禁地加许多
期刊
“你说什么?里面还有两个外星人?”舰长看着那件来自空间旋涡的垃圾,仍旧难以相信它是一艘外星飞船,“可是扫描器没发现迹象啊。”  “确切来说,是两个正在休眠的外星婴儿,或者说幼体?唔,这个词怎么翻译才好呢……”  “别管怎么翻译了,婴儿到底在哪儿?”  “问题就在这里,长官,留言里没有说。从措辞上来看,对方似乎觉得这显而易见。”  “不会已经死了吧?”  舰长把扫描器灵敏度调到最大,终于捕捉到一点微
期刊
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比如“书读不过来了”这个话题,大部分人的思路是感叹一下,抱怨一下,讲几个笑话。我常常会连续追问6个“Why”(为什么)。  1W:为什么书读不过来?  答:因为方法不对,且知识太多。  2W:为什么知识太多?  答:因为筛选不够,也因为专业细分和知识爆炸。  3W:为什么非要学完这些知识?  答:其实不一定要学完,只要学到其中有用的就好,有些领域别人懂,问
期刊
时下有句特别流行的话:世界正在奖励终身学习的人。  我有一个“警花”好友,业余时间一直在学习古典文学课、心理学课,还多次给我推荐好的课程。好友T报了一个网课叫“光的研习”,几个月下来,不但照片拍得每每让人叫好,她自己也深得摄影艺术之精髓——发现美,表达美。  我们从小就知道高尔基的那句话:“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句话在我上学的那些年,不曾有所感觉。倒是工作以后,尤其是这些年来,常
期刊
我们经常互相问候:“你去哪里度假了?”“你睡得怎么样?”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应该互相多问一句,那就是:“你在读什么书?”  這是一个简单却有力的问题,它可以改变生活,为被文化、年龄、时间和空间分割的人们创造一个共享的宇宙。  当我们问别人“你在读什么书”时,有时我们会发现与他人的相似之处,有时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地方,有时我们会发现隐藏的共同爱好,有时我们会打开思索新世界、新想法的大门。  当怀着
期刊
丹麦比隆国际学校的老师图厄·拉本希十分注重利用游戏化学习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他提供了一个地理课堂上的游戏化学习案例。  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地理老师,图厄·拉本希在“认识地图”这一单元中设计了一个活动。他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橙子和一支记号笔,让他们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在橙子上用记号笔画出世界地图。  在短短的20分钟里,孩子们两两一组,时而讨论,时而静心研究,有笑声,也有困惑。为了画出各大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