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战略研究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anzm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等领域合作的全面推进,尤其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的连续召开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背景,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典型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灵活运用高等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缘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按照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内在规律,围绕“中国一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战略研究”这一主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与特征、中国一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基本状态、中国一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特殊性、中国一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基本战略、中国一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个案剖析等命题进行了探究,走过了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历程,初步构建起了一个中国一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研究框架和实践范型。
其他文献
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需要直面"存在危机",克服"生存窘境",作出回应时代境况的"理论承诺"与"理论担当".作为描述解释、指引规范与批判反思的教育基本理论,具有指向教育本然界、事实界、可能界与价值界的四重面向,亟须回应其对知识真理性、实践适用性、价值正当性的内在诉求.建构可信、可用与可爱的教育基本理论,需要从"宏观单调的逻辑演绎"转向"微观复调的理解诠释",从"主客之间的划界阻隔"转向"主体间性的跨界重组",从"方法策略的外在呈现"转向"方法论的内在建构".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但人们的教育获得感并未同步提升,反而存在教育焦虑等诸多问题.民众的教育心态与高等教育生态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与民众高教育期望的同质性、教育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与民众教育机会公平感降低、教育促进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与民众对教育工具价值的需求居高难降.为此,需要引导民众调整教育心态并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谋求高等教育的生态共存与民众的教育心态共荣,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秩序.
我国高校职能部门作为学校的参谋协调机构,享有学校决策的重要参与权,也是学校各项制度、政策的拟定者,并具有一定的资源配置权,虽然职能部门对学院没有直接的指挥权,但对学院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职能部门要深刻认识其决策结果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行使相关职权时要科学处理与学院的关系,尊重学院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联动,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创新组织文化并努力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高校转型的重要衡量维度之一,但高校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型面临外部非支持性政策环境与自身不完全具备范式改革条件的现实困扰.基于西安欧亚学院的案例研究,应用型高校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型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要件,即政策环境支持与高校领导者价值观的引领,系统规划设计与全面探索相结合,审慎把握和确定学生学习目标,保持教师队伍高成长性、高成本投入与资源基础的平衡.
分析法国、德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典型大学教师聘任与评价制度发现,在大学准入方面法国采用"标准化"制度,德国与美国采用"高门槛"制度;在职后评价方面三个国家都采取"弱激励"机制.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标准化"、"高门槛"两种筛选制度和"强激励"、"弱激励"两种激励机制的不同组合,发现"高门槛"与"弱激励"结合的大学教师聘任与评价制度更符合学术职业的本质要求和制度设计的理性规则."高门槛"能很好地筛选出有志于且适合从事学术职业者,使教师队伍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弱激励"
西藏自治区高等师范学校生源的特殊性表现为生源地域的相对封闭性、生源构成的民族多样性和生源文化课基础薄弱.从国家安全视角来看,西藏自治区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要处理好生源地域的相对封闭性与家国情怀的涵养、生源构成的多样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生源文化课基础薄弱与民族地区合格教师的培养三对矛盾.西藏自治区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定位应满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地区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伴随在线教学蓬勃发展的产物,线上线下融合式学生工作不仅突破了传统学生工作在主客体和时空性上的限制,而且表现为实体性与虚拟性共生、当局者与围观者共存、同步性与异步性交织、易达性与共享性交融四个特征.线上线下融合式学生工作对传统学生工作进行了增强体验、扩大参与、以人为本和开放共享的多维度赋能,进而启发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打造融合平台、建构云端社群和推动全球对话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实践.今后线上线下融合式学生工作应围绕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势利导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模式
年龄分期是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国内相关研究少有从年龄分期变化的角度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变迁.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梳理美国社会年龄分期的变化可以发现,霍尔、杜威等人关于儿童年龄分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教育产生了多重影响.可以说,以年龄分期变化所带动的儿童观革新,是引发进步主义时期美国教育巨大变革的重要动力.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的百余年间,基于专业的标准的四个维度——学术组织、高深知识、专业教育认证、专业伦理教育,在高等教育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通过创建专业学院完成了高等教育外职业培训向高等教育内专业教育的转移,以高深学问为基础的学术化使专业教育真正达到高等教育层次,专业教育认证和专业伦理教育的规范化则保障了专业教育的质量.由此,以专业学院为场所、高深知识为内容、专业教育认证为外部监督、专业伦理教育为内在精神的本科及本科后美国专业教育范式得以形成.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编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中式工作倦怠问卷(CMBI),工作投入量表(UW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情绪智力量表(WLEIS),从河南省五所地方本科高校整群抽取650名教师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61份,占86.3%。使用SPSS15.0和AMOS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选取几名不同年龄、专业、学历、职称的教师进行个案访谈,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