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葳:艺术的,东方的,双年展的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th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DITOR 王之光
  


  双年展的合格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展艺术家的层次和其艺术作品的水平。Z印4年,小野洋子领衔。上海双年展影展,推动上海双年展一举进入亚洲顶级双年展之列。相比于其他的角度和立场,参展艺术家眼中的双年展,真实而又深具质感。
  蔡佳葳的作品让人感觉很“前卫”。她习惯用东方的毛笔书写于一些具有东方特质,却又让人意外的材质之上,比如豆腐、青蛙,花,树。作品的名称也简单直白,豆腐上的经文叫“豆腐经”,青蛙上的文字叫“青蛙咒”,鲜花之上的书写就叫“花经”……直白的名称中,东方的美感跃然纸上。今年,她将携作品参加新加坡双年展。作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她对双年展的理解简单,而又生动。
  凤凰生活:在您的理解,双年晨是什么?
  蔡佳藏:双年展就如一本定期两年发行一次的刊物,场地如纸张,展出城市如发行城市。策展人如编辑一样挑选一个主题,然后策划一批和主题最有关联性的艺术品。时代的变化和地点的特色对展出的作品会有一定的影响。每一个双年展最原始的目的不过是展现对艺术的一种热爱、探讨和重视。
  凤凰生活:双年展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蔡佳葳:若双年展像我之前说的是一本刊物,它的作用就是定期整理每两年艺术界发生的一些状态,然后利用艺术品来做一个论谈。当然每个双年展有不同的目标。譬如说,去年的PERFORMA是第一个现代视觉表演艺术双年展,开发了视觉表演艺术前所未有的舞台。久而久之,个个双年展的历史就像一本本刊物的历史,记录着一些艺术家对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的反应。
  凤凰生活: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看,亚洲三大双年展(新加坡、上海、光州)实现合作意义在于哪里?和世界顶级双年晨的差距在哪?
  蔡佳藏:亚洲三大双年展的合作对个别的展览会带来不同的意义。譬如说,今年是新加坡的第一个双年展,也许上海和光州会介绍给新加坡更多的观众。新加坡也许会给其它两个双年展的观众带来不同的新鲜感。每个双年展有不同的目标,而且每一届有不同的特色,所以很难说亚洲这三大双年展和世界顶级双年展的差距在哪。因为我参加的是新加坡双年展,所以我对这个展览的理念比较熟悉。我认为新加坡今年展览的亮点会是在他们如何把艺术品融合成新加坡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不像其他双年展的观众通常只限于在艺术界的圈子。譬如说,新加坡展览场地分布在庙里,教堂里,市政府中,市区的大广场上等公共场所。作品和居民的对话也许比一般双年展更密切。因为新加坡地域较小,所以特别适合这样的方案。这个方向和威尼斯双年展很不同。威尼斯本地人口少,游客多,所以通常双年展或其他节目结束后,整个城市变得空荡荡的,展览并没有对当地人的曰常生活有太大的影响。相反的,威尼斯城市本身魅力大,加上威尼斯双年展历史浓厚,结构大,带来的国际人口比其他双年展多很多。
  凤凰生活:作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家,您如何看待现在亚洲艺术的现状?
  蔡佳葳: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HaraldSzeeman(哈罗德·西蒙)在威尼斯双年展推出许多亚洲重要的现代艺术家开始,亚洲艺术家在国际艺术领域的重要性一直不停地提升。亚洲现代艺术机构越来越多,培养的人才也多。其实现在艺术市场鼓励国际化,所以非洲、印度、中东和南美洲等地的艺术家也同时有很多从未有的机会。
  我第一次参加的展览是去年在巴黎CARTIER基金会一个以30岁以下的年轻艺术家作主题的群展,所以我很了解现在的市场特别重视年轻艺术家,但这些不过是一种潮流,很快就会过去。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把艺术品做好,其他都是其次。
  凤凰生活:本届新加坡双年展上,您将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蔡佳藏:我将会在当地的观音庙和兵营展出四个作品和一个表演,包括用毛笔写心经在一块现作的豆腐上,然后记录字体在豆腐上腐烂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在亚洲展览,所以很好奇观众的反应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其他文献
未来真的在未来吗?  不,未来可能是历史的重复,也可能是今天的再现,抑或远远超越人们的想象,难以表达。就像《黑客帝国》,或者《星战前传》,科幻的形式表现着古老的主题,而双年展上的艺术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历史画卷”。
期刊
启功先生曾用“王羲之的根基,郭沫若的气势”来概括启笛书法的特性。作为海内外知名的书法家,书法不是启笛的全部,却是他的生命之根。有人赞其为人有儒者之风;做事有诚信之义;治学能为国家尽责;从艺能兼收并蓄厚积薄发,而自成家数。他是经济学的专家,长期从政的官员,也是热心公益的慈善家……  启笛,人如其名,正努力开启书法艺术的传承之门。    写“标语”练书法    启笛习书始于5岁,那一年,启笛跟随做小学
期刊
方头、大耳、阔脸,加上交谈时,时不是露出的憨厚笑脸,眼前的文辉是个率真的人。35岁的他,被认为是少年天成,但这也意味着,他的生活与工作,已经是不能分彼此,甚至生活的乐趣,都已经寓于工作这中。    在逆境中寻找机遇的快乐    要跟文辉谈生活,是不能不谈到工作的。你要说他不懂生活,他可是要告诉你生活的乐趣也可以来自于工作。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种过时了的活法,但我的确看到工作着的文辉很快乐。  文辉
期刊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很重视相貌,如果一个人相貌不佳,可以说会处处碰壁。比如想当官估计指望不大,因为选拔官吏的条件就有相貌这一关,你要是长得抱歉怎么去“亲民”呢?相反,有些人本事不大,但因相貌堂堂,便可平步青云。西汉时期的江充,不过是个赵国的亡奴,逃到长安,只因长得帅,马上得到武帝信任,被拜为水衡都尉,煊赫一时;还有车千秋,七老八十了还仅仅是个叫高庙寝郎的二百石小官,武帝见他“体貌甚丽”,非常喜欢,马
期刊
采访当日,台风正面袭击广东。在深圳打高尔夫球的李志恒,生怕广深高速公路赛车,便乘坐火车越来广州。他说这是他第一次自己去买火车票,并且至今未坐过地下铁。如果说这让我们惊讶,那他多次强调“我只是个农民”,更让我们忍俊不禁。    你们工作不要太努力了!    窗外又一阵大风骤起时,李志恒如约而至。  “你叫什么名字?几岁?”这个被业界誉为“中国媒介代理教父”的李志恒,一出现便跟我们打哈哈。他以其丰富的
期刊
钱钟书先生曾在《吃饭》一文中幽默地说:“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二十多年前,不少人常打饥荒,请人吃饭,餐桌上有一碟青椒炒肉、一盘红烧鱼和一碗酸菜豆腐汤,再加一个时令青菜,三杯两盏下肚,就可以宾主尽欢。如今,请人吃饭也还是请人吃菜,可山珍海味摆得满满当当,大家团团而坐,纵然眼馋了,嘴却依然不馋,碗筷很少有动静。作为社交活动中的一个定式,吃菜已不再是主题项目了,
期刊
TEXT PHOTO 相关双年展组委会 EDITOR 王之光  艺术家们对时间、空间的巧妙布置写实地表达着人们的想象。平面照片、装置艺术,抑或是数字艺术,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在艺术家对时空利用中寻找到具象的出口。毫无疑问,对时间、空间的充分利用是最生动、最形象的想象力展现。
期刊
夜 歌里唱过:“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其实不只在上海,在上世纪初至40年代的各大城市,夜晚总有数不清的玩耍。去戏园子看戏,到大舞厅跳舞,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是那个年代里,人们“夜”的概念并不如今天那么晚。一般情况下,从傍晚的6点多,7点便是夜生活的开始了。晚饭后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晚饭后都是人们的娱乐时光。听收音机、读报纸,或者全家一起外出散步,看露天电影——娱
期刊
中环新蒲点Club NO.9    置身行人熙来攘往的中环街道,衣冠楚楚、西装笔挺的上班族擦身而过,步伐急速得令人喘息。怪不得香满港人忙碌过后,都喜欢把酒言欢,松松衣带。  若你早厌倦了中环兰桂坊的喧哗吵闹,继喜喜club(HeiHesclub)后,中环区又多了一处尽显高贵品味的新蒲点,这就是座落于中环Galleria三楼的“Club NO.9”。在39呎高的圆拱形幻彩天幕下,耳边播放着欧美最Hi
期刊
时装设计师们总喜欢在历史中寻找新鲜感,这一季,设计师们又极力回归浪漫这条主线,这种回归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是在美学和文化的高度审视下的回归。在我们发现它们的美之前,早有先行者已经在强烈地欣赏着那些追求和谐、浪漫、自然美的艺术。    都市黑色      毫无疑问,今年黑色将主导一切,它的回归绝不是抛弃趣味,而是以更真诚的方式诠释时尚。其实黑色从来就未退出人们关注的视线,它有着浪漫迷人的神秘效果,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