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大学生篮球爱好者体能现状分析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far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襄阳市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篮球爱好者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索与浏览,再在图书馆中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从中提炼核心观点加以分析,再通过手机中相关的APP进行辅助研究。
  1.2.2 问卷调查法
  在问卷星上设置与篮球和体能相关的14个问题,对受试者现场测试完毕后请求他们填完相关的14个问题,然后在手机上分析这组数据,有效回收到问卷为103份。
  1.2.3 数理统计法
  将全部调查所获得的多项体能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将体能的多项数据制成图表,从而形成直观简明的效果,为最后的结论提供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篮球体能指标分析
  从田麦久教授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中我们可以得知,体能的定义是人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其中力量素质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素质,力量素质是另外四项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它是进行身体对抗的武器和防守的盾牌,速度决定了你是否能跟上比赛节奏,能否在赛场上第一时间抢的先机,耐力为长时间的比赛提供了保障,如果把篮球比赛比作一场拉力赛,耐力就是你这辆赛车的燃料,保证你能在赛场维持长时间的竞争性。柔韧和灵敏是学习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
  2.2 大学生篮球爱好者体能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所得到的数据看,虽然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比较高涨,但是他们的体能现状令人担忧,而且他们大部分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初衷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发展体能、强健体魄,数据显示他们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长不满60分钟;力量素质是所有素质的基础,而他们有30%的人表示不会主动去进行力量训练。
  2.3 国内大学校园体能教学与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篮球课上的体能训练欠缺科学性,训练方法与理念传统而落后
  通过调查分析国内大学生篮球爱好者体能训练的基本情况,了解到无论是他们普通篮球课的老师还是专业队的篮球教练,发展体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沿用往年的,缺乏一定的新意和趣味,而且篮球课上通常是一个人负责所有的训练内容,缺乏一定的体系性和科学性,另外专门的体能课上更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来教授学生。
  2.3.2 大学校园缺少专业体能训练团队、机构和人才
  相比国外,国内大学校园内的确缺少专业的体能训练团队、机构和人才,国外大学的篮球训练从运动健康、运动营养、运动康复和体能训练这几个方面入手,其团队是统一而完整的,反观国内大学,本身就缺乏专业的体能训练教师,加上一个体育老师要负责教授全部的内容,故不能提供给大学生篮球爱好者科学而全面的体能训练。
  2.3.3 大学生普遍对自身体能的发展与训练不重视,对体能训练也缺乏科学的认识
  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和在互联网上搜寻相关资料,再到大学校园里做的一些调查,从中了解到国内大学里很多篮球爱好者不重视自身的体能训练,也没有对体能训练全面了解过,同时也不知道体能水平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要想发展体能必须制定科学而全面的训练计划。
  3 结论与建议
  3.1 結论
  3.1.1 大学生的力量水平普遍不高
  《运动训练学》中阐述过力量的定义为身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克服阻力的能力,从定义可看出力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克服阻力,例如人在地面上行走主要靠小腿三头肌发力,克服的是自身的重力和与地面接触产生的摩擦力,另外力量素质是另外四项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力量素质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素质,不管你进行的什么类型的训练,都要运用力量来完成,然而根据被调查者的数据来看大学生的力量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
  3.1.2 大学生的耐力素质有待提高
  耐力素质的定义就是人体肌肉坚持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其主要特点就是能坚持长时间克服阻力,然而大部分篮球爱好者都表示在篮球比赛的后半场会出现体力明显跟不上的情况,这会对他们在球场上的发挥有较大影响。
  3.2 建议
  3.2.1 建立健全国内大学中的体能训练机制与体系,改进训练理念与训练方法
  从宏观的层面讲,国家体育局应在大学中建立起专门的体能训练机构与部门并给予政策支持,改革完善国内大学中的相关体能训练机制,学习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与理念,创新体能训练的练习手段。
  3.2.2 加强校园内体育文化建设,增强篮球爱好者参加体能训练的热情和意识
  当今社会体育早已成为热门,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体育行业中,所以要进一步在社会上弘扬优秀的体育精神,发扬优秀的体育文化,让拼搏的体育精神刻到国内篮球爱好者的血液中,让浓烈的体育文化溶化到篮球爱好者的骨子里,让他们意识到体能对于参加体育活动乃至篮球运动是多么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其他文献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章就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的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体育课是学生的必
期刊
高效课堂已经被确立为学校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由于我们学校是一座地级市中学,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比较薄弱,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的课堂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了。国家也提出了课程改革计划,为了顺应国家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实际,高校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把作业前置,让学生根据导学案提前自学,教师批改,把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讲解,对于作业中的易错点、难点让各小组派成员展示,再由点评小组负责点评。由此可见,点评
高考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得当前的高考化学复习范围越来越宽,而化学复习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想提升复习效率,既要注重复习方法的探索,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帮助学生避开高考复习的误区,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本文从当前高三化学复习现状入手,结合学情,探讨了几点帮助学生提升化学复习效率的策略,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教师的复习工作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和创新,教学成绩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却往往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田径活动开展情况的好坏决定着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田径活动的开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之前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匮乏,教学形式单一,课程十分的枯燥无味,甚至有些学校
期刊
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也就是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讲解运动理论知识,并进行动作技术要领的演示,而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接受程度较低,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而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引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程序化和僵硬化,使体育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  体育课程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
期刊
居家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的健身术,经过千年的历史,能够有效提高和维持人体的免疫系统,帮助当代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免疫能力与病毒对抗,因此,本文将针对后疫情时期大学生的身心状态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针对居家健身气功对大学生机体免疫功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推广建议,为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提供更多的选择。  免疫力作为人体的自我防御能力,能够帮助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的细菌和病毒,免疫力强的人群能够对外来病毒
期刊
历年来,党的教育方针都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学生提升自身的内在生命力意义重大。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属性,在对当代中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塑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思政课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重视思政课课外教学中劳动素养的践行,对帮助当代中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人生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主学习模式是和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新型现代化学习模式,它旨在以学生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指导的一种自发性学习模式,通过阅读、研究、观察、实践等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达到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变化过程。在探索自主学习的健美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方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调好各方法之间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优势互补,力求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发改变固有接受型学习模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式教学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将抽象笼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常见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自主化情境和实践化情境,建构新时代小学数学“体验式”课堂,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
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