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瘤破裂致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l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脾动脉瘤破裂致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在临床极为少见,当其破裂时常表现为间歇性出血,易被漏诊或误诊.笔者对1例脾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例脾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脾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以便血、呕血为主要表现先后4次就诊我院,完善胃肠镜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灶,腹部增强CT仅提示胰腺体部脾动脉周围见一直径约1.5 cm的囊状改变,未明确为脾动脉瘤.患者于第4次入院后在出血症状发作时行腹部CT血管成像显示脾动脉主干可见一直径约1.5 cm的脾动脉瘤突出于胰腺体部,与先前囊状改变的位置相吻合,完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见脾动脉瘤处造影剂外溢,确诊为脾动脉血管瘤破裂出血.经皮介入下脾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症状停止,术后顺利出院,随访1年后患者无再发出血.结论:脾动脉瘤是消化道出血罕见的病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活动性出血时完善相关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脾动脉瘤诊断须综合临床表现、腹部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经皮介入下脾动脉瘤栓塞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首选术式.然而,此术式要求支架近端安全锚定区至少为15 mm,对于锚定区不足者,则通常需重建弓部分支血管以确保手术安全.在目前各种重建技术中,原位开窗技术因其较大程度的保留分支血管以及较低的内漏风险而应用最多.因此,本研究探讨Ankura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重建弓上分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47例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主动脉夹层3
背景与目的: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其传输系统是近年国内研发的新型支架系统,适用于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是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主动脉夹层的新选择.笔者通过总结使用该支架系统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锚定区不足的急性Stanford B型的病例,评估其近期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采用Castor(R)一体化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TEVAR的Stanford B型夹层伴锚定区不足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过程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采用原位针刺开窗技术行保留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通过总结相关数据分析该方法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2月25例胸主动脉疾病行原位针刺开窗技术保留LSA的TEVAR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88%),女3例(12%);年龄45~68岁,平均(62.1±11.2)岁.结果:25例患者中,24例患者(96%)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所有的患者在30 d内均未发生围
背景与目的:Ⅱ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相对常见的并发症,然而目前对其是否需要手术干预及干预时机方面尚无统一的认识.因此,本研究探讨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给参考.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行EVAR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分析EVAR术后发生Ⅱ型内漏的发生率,以及其中行二次手术干预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期间共282例行EVAR患者,术后随访1~54个月,平均17.9个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及器械的不断进步,血管内异物(IFB)的取出技术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异物的类型、留置部位、大小等的不同,IFB取出的操作难度不同.因此,本文中笔者对近年来收治的医源性与非医源性IFB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5例IFB患者资料,对异物来源,残留部位,手术过程等进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患者中医源性IFB 12例,非医源性IFB
背景与目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可引起患者肺栓塞或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明确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搜集有关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DVT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3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包含4964例患者,其中病例组1040例,对照组3924例,共研究了36项危
背景与目的: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是中心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CRT的治疗主要为抗凝、溶栓治疗.血栓的溶解对于血管恢复通畅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血栓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预后.研究表明,血红素加氧酶-1 (HO-1)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血栓的溶解再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CRT中的作用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大鼠CRT模型中探讨HO-1对血栓溶解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CRT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将72只7~8周龄健康的雄性SD大鼠上腔静脉置管10d构建CRT模型后,随机均分为模型组、H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及发展规律并未完全明确,但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因素对主动脉夹层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研究无夹层及夹层发展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旨在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探究夹层的产生与发展规律.方法:根据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尺寸数据,通过三维建模软件Pro/E构建出无夹层及夹层发展不同时期的理想化主动脉模型,利用Workbench平台完成双向流固耦合仿真,分析血流速度、压力、血管壁Von Mise应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刺激下释放到细胞外并由DNA、组蛋白、颗粒蛋白和胞浆蛋白等组成的网状纤维结构.根据刺激物的不同,NETs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两大类:非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依赖性途径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依赖性途径.NETs具有抗炎和促炎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捕获、固定并杀死入侵病原体,从而发挥抗微生物作用,这有利于炎症消退,这是中性粒细胞发挥宿主防御的一种特殊方式;另一方面,当NETs生成过多或清除不足时,不仅可以直接造成组织损伤,还
目的:腔静脉旁部位置深在,被肝脏主要管道结构包围,涉及该部位的肿瘤,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本研究探讨采用前入路肝中叶+全尾叶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肝细胞癌(HCC)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2月-2020年2月的3例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行前入路肝中叶+全尾叶切除术,术中出血量400~700 mL,平均506 mL,手术时间310~360 min,平均330 min.术后无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检均为HCC,切缘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