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深度学习”的“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ya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是一种高水平、主动的认知加工,是一种“适度”学习。实现适切的“深度学习”,需找准“深度学习”的“点”。
  一、符合课标学段、文体、文本特点
  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阅读”分年段表述,学段不同,深度不同,文体不同,学习的关注点也不同。
  再看具体的文本,《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课文第2、第3自然段写彩塑、壁画时结构相同,都是“概括 具体(由面到点) 感受”的构段方式,为学生写景状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的韵律和节奏很明显,可以凭借此例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感知诗歌的节奏特点。
  二、直击教学重点、难点、策略点
  先说重点。低段的教学重点是字词。中段要关注“段”,厘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顺承、因果、转折、“总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组写动物的文章,老舍先生的《猫》写猫“贪玩尽职”“胆小勇猛”是转折关系,丰子恺的 《白鹅》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伺候……因为……”一段是因果关系,原因里面又有顺承。教师要在厘清逻辑关系中引导学生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高段要关注谋篇布局、表达形式。如执教杨绛先生的作品《花花儿》,第一课时感知散文特点,体会首尾呼应,第二课时揣摩选材组材,关注谋篇布局。窦桂梅老师带领六年级学生读鲁迅作品《阿长与<山海经>》,读出了事例叙述的“有详有略、有简有繁、有抑有扬、有消有长”,这是对表达方法的体悟。
  再说难点(易错点)。在《黄果树瀑布》一课的生字中,音的难点是“撩、挟”,形的难点是“隔” 。联系目前的教学实际,“概括内容、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最后说策略点。阅读策略有“预测、统整、联结、推论、比较、图像化”等,需进一步思考、探索文本内容的阅读方法有: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方法策略;借助图画阅读、展开想象的阅读策略;读懂一段话的方法策略;利用阅读期待,比如猜想、推测等方法进行阅读的策略;画结构图厘清文章段落或文章条理的策略;阅读不同文體的指导策略;指导略读文章粗知大意的方法策略……
  三、重视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阅读、习作能力点
  学业水平测试“阅读”部分重点考查学生的以下四种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整体感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历年试卷及考试情况看,特别需要关注的:一是抽象能力,即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本质,看到事情表面背后的真正原因,锤炼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概括能力,力求精准、全面、简洁。这些能力的培养均需融合进平时阅读课文的教学中。
  “习作”(以想象作文为例)主要考查学生的选材、组材、语言表达的能力。如我市学业水平测试组给出的“三年级习作评分标准”呈层递性,如选材的“想象不一致— 过于简单— 一件事的想象— 合理想象— 想象丰富”,组材的“没有框架— 有框架但不完整—基本完整— 完整连贯— 情节有变化— 情节曲折”,便于我们对照学生的“起点、终点”。“组材”特别强调“框架”,如果我们善于读写勾连,在“读”中厘出课文的框架,就能很好地启发“写”的框架建构。
  四、预测不同学情学生的起点
  上面三点,是一般意义上“深度学习”点的预估。具体到一节课,必须与真正的学情结合,才是最后“深度学习”的点的敲定。比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们可以暂时撇开“押韵”,专门聚焦“韵律”,除发现叠词、对仗、反复等,还充分体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并通过打拍子、踏歌等读出韵律美。
  预测起点,我们可以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已知、困难以及易错、易忽略内容等,也可以借鉴张卫其老师的做法,借助KWL表格, K表示 “你已经知道什么”, W表示“你想知道什么”, L表示“你已经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学生的所知、所不知、所想知、所应知,进行相应的前测。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2017年秋,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科书在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拼音的学习,在编排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益于学生快乐地学习拼音。首先,教材调整了汉字和拼音的编排顺序,把汉语拼音的学习从以往的第一单元调整到第二单元,使学习汉语拼音不再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个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减少了畏难情绪,缓解了学习压力,利于幼小衔接,利于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生活,实现“幼”“ 小”平稳过渡。其
1.小男孩宁宁老是坐不住,他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为别人开门。“叮咚”“叮咚”,每当门铃快乐地响起来,宁宁马上像小马撒欢似地跑过去开门。  2.宁宁打开门,把爸爸、妈妈迎进来。他最爱看爸爸的眉毛和妈妈脸上的酒窝了。  3.这天晚上,宁宁做了个梦,他梦见有人叫门,于是乐颠颠地跑过去,没有看见人。  奶奶说:“是春天在叫门,春天到田野上去了,田野才会绿呀。”  4.不一会儿,门铃又响了,宁宁又冲过去开门
《负荆请罪》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体裁是戏剧,对于学生来说颇为新颖,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在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上又有些难度。对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并结合体裁特点及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笔者结合戏剧特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核心需要尊重文体  虽然教材仅仅是例子,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内容进
评价作为习作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精妙的习作评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点燃他们的习作热情,而且能为学生指明修改方向,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习作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评语,让评语成为我和学生沟通思想、交流观点、拉动情感的桥梁,习作评语让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情感评语让学生爱上习作  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我懂学生的心,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真是又爱又恨。在语文
古诗是中国文学中的宝贵财富,其文辞优美、意境深邃、表现手法独特,是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很好启蒙教材。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题式”古诗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古诗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一节课一首诗”的教学方法不易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内容和表现手
“语文1 X”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表示一节语文课,“X”指核心知识的微课程建构。“语文1 X”课程的建构,立足于呈现给学生立体的网状知识,而不是散乱的点状知识。  一、“语文1 X”微课程探求的缘起  对“语文1 X”微课程的探求,源于一次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记叙了作者章武去武夷山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后习题“你觉得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得到丰富的阅读积累,这与他们的阅读需求是不相符的。近几年,群组阅读这一形式逐渐得到了重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基于特定或者多个议题找出一组文章,让学生围绕这些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群组阅读得到丰富的阅读积累,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感得
在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可能都会遇到类似的现象——出示命题习作《妈妈,我想对您说》,绝大部分学生的选材都是向母亲诉苦,觉得课外班多、压力大,或者是觉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令人奇怪的是,选材是诉苦类的文章,情感更真切,行文更流畅,甚至一些平时的“习作困难户”也能较好地完成。  文学界有一种说法,叫“诗人不幸诗歌兴”,一个诗人在身陷消极、情感痛苦挣扎的时刻,却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如果翻开中国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依托主题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螺旋性发展的实践研究”活动,试图将学生的阅读、习作以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融为一体,围绕某一主题,使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益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水平螺旋式上升。任何学习方式,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课外阅读内容虽然繁多,但鱼龙混杂,学生缺乏选择的能力,更缺少方法指导,如放任自流,其效果必定不太理想。对此教师可以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主动引导学生将课外自主阅读回归校园,并将其纳入到课内阅读之中,通过“主题同步”的方式,将课外优秀阅读书籍与课内阅读一并组成群文阅读,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推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