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乱”到“整合”,“语文1 X”微课程初探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1 X”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表示一节语文课,“X”指核心知识的微课程建构。“语文1 X”课程的建构,立足于呈现给学生立体的网状知识,而不是散乱的点状知识。
  一、“语文1 X”微课程探求的缘起
  对“语文1 X”微课程的探求,源于一次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记叙了作者章武去武夷山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后习题“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的问题展开教学。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默读、思考、批注,随后组织全班学生展开了讨论:“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朴素的老人,是从第3自然中的“褪色”一词看出来的。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热情的老人,是从他请“我”喝茶看出来的。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老人,我是从“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看出来的。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健康的老人,从“黝黑”一词可以看出。
  生:我觉得他是一位轻松悠闲的老人,是从他说话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看出来的。
  生:我觉得他是一位热爱工作的老人,从他说“不累,不累”中可以看出来。
  ……
  学生就这样对文本发表着自己的解读,从一个又一个的词句中,读出了老人一个又一个的形象,师生据此展开了对话,并联想了自己的生活来对比,让老人的形象更加趋于丰满。
  看着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对于这样的一篇写人的散文,我认为自己教得有方法,学生学得有收获。事后我读了王荣生教授的文章《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不少散文教学的问题,教学的表现是学生在课文里随意地找东西。由章法统贯的言语,变成了散乱语句的杂货铺,学生们从中随意截取,并以截取到的语句为跳板,随兴谈论他们的印象、感念、联想、评判,以及由这一跳板所生发的其他思绪。
  对照王教授对散文教学问题的分析,反观自己的语文课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里,学生的表现就是从课文里随意找东西,统一的文本变成了散乱的杂货铺,学生以截取的语句随兴谈论着这位扫路人。
  这样“散乱”的教学如何进行整合?如何用课程的视角去建构每一节语文课?如何达到一课一得,最大化地呈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对此,我们对语文“1 X”微课程便有了初步的想法。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点进行“微课程”的建构,以达到有体系、有建构、有重点的课堂教学目标。我们试图改变课堂教学从教给学生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转变为给学生语文学习“线”“面”的世界,也就是从“点”的学习到“线”的串联,到“面”的建构。
  二“语文1 X”微课程课堂的实践
  在第二次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时,我在引导学生读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的同时,不再由学生随意表达,而是让学生在发言的基础上善于捕捉,去学会串联,去建构“面”的世界,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作者两次对外貌进行了描写,对于学生而言,这是独特的教学价值。此前学生从未接触过这样的学习内容。因此对这两处外貌描写进行知识点的微课程的建构,让学生学得透彻,学有所得,便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如何抓住这个独特的教学点进行深入的探究,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结合学生的发言,我自然引出了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出示第一处外貌描写:“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在引导学生读出一个勤劳、朴素、精瘦等老人的形象后,提问:“本篇文章只有一处外貌描写吗?”由此便生成出第二处外貌描写的学习。
  出示第二处外貌描写:“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在引导学生读出一个健康、慈善、有精神等老人的形象后,启发学生对这两处外貌描写进行对比读。
  “你能发现这两处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吗?”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深度走进文本,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两处外貌,那是因为作者对老人的情感不断深化。作者情感的变化,外貌描写也随之发生变化。一处是侧重于初次相识的整体描写,偏向于人物的外在的“形”;一处是深入交流之后的局部描写,偏向于人物内在的“神”。学生通过对这两处外貌的学习,进一步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作者对老人认识的情思的变化,老人的形象不断得以升华。
  在两处外貌学习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练笔。以一位学生见到我的第一印象的外貌描写为起点,出示:“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他高高的个子,上身穿着一件红色半袖,下身穿着一条牛仔短裤,脚上穿着一双运动鞋,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的眼镜,看上去很帅气。”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用外貌描写的手法,传神地写一写,已经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的我,对照作者对老人第二次外貌的描写,启发学生抓住局部进行描写,侧重于要写出老师的“神”。
  三“语文1 X”微课程实践的再思考
  一课一得,让每节语文课都能至少有一个教学生成点,在一个点上深究,用课程的视角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经历一个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才会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除了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微课程的建构外,针对语文的现状,今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该微课程进行深入的思考。
  1.“文化识字” 微课程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部历史。如何激发学生去探求这部历史,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去走进汉字的前世今生,去读懂汉字背后的故事,在班级可以开设“汉字讲堂”“汉字故事”“我的汉字研究”等活动。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了解了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汉字造字的规律,感受汉字的文化。
  在汉字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走近成语、谜语、对联、诗词等,进一步丰富“语文1 X”的建构。
  2.“名著阅读”微课程
  名著阅读是微课程内容建构的一个重要来源。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用“师生共读整本书”的活动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师生共同探讨书里有趣的话题,将读书引向深入。这样的阅读微课的建构,去引发学生阅读同主题、同作者的书,把阅读真正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最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建构自己的阅读微课程,去发现更多阅读的美好。
  3.學生作品微课程
  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也需要表达。学生作品的微课程探求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实践中,我曾经尝试引导学生每周进行3~5篇的日记书写,写自己的生活,还可以用彩笔进行配图。在批阅的基础上,我发动学生互评,为此,还成立了一个由学生组成的专家鉴赏团,专门负责在每节语文课前每人用一分钟的时间来推个学生们的佳作。在这样的积极点赞互动中,每一个学生都能重视自己的习作表达。一学期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语文作品”。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关于文体意识,教师不应单纯以理论说教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而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文体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在了解把握不同文章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水平。  一、渗透文体意识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没有目标就没有收获。在教学中,对于一篇课文来说,在文体意识的渗透上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开头更难。每次习作开始,不少学生眉头紧锁、抓耳挠腮……其实我们的课文就有好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开头方法,如 “开门见山”“引起好奇”等。下面结合几篇课文具体谈谈如何从课文中习得文章开头的创作方法,并引领学生实践运用,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启迪学生的习作思路。  所谓开门见山,“开门”是指文章的开头;“见”是看见的意思。那么,在文章的开头,我们看见的“山”是什么呢?  
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重中之重,学生具备这样的语用能力不仅能获取新知,还能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美文鉴赏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具体落实还远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笔者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的形式、思维、情感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策略,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选择适切儿童发展的内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的语文素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一、关注语言形式,吸纳文本
夏天到了,小青蛙要开一场独唱音乐会。小青蛙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歌唱家,当然要有一个最好的舞台。  小青蛙选中了池塘里最圆最大的荷叶作舞台,可是看来看去,她觉得荷叶舞台还缺点什么。  小青蛙去找萤火虫:“要是你想看到世上最棒的演唱会,你就该来做我的灯光师。”萤火虫答应了:“我们会带着灯笼来的。”  小青蛙去找螳螂:“要是你想看到世上最棒的演唱会,你就该来做我的伴奏师。”螳螂答应了:“我会带着我的小提琴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然而对于刚开始学写话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开始做起。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则能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探索如何更好地写话。  一、自由表达,流淌童言稚语  不進行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所
2017年秋,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科书在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拼音的学习,在编排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益于学生快乐地学习拼音。首先,教材调整了汉字和拼音的编排顺序,把汉语拼音的学习从以往的第一单元调整到第二单元,使学习汉语拼音不再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个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减少了畏难情绪,缓解了学习压力,利于幼小衔接,利于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生活,实现“幼”“ 小”平稳过渡。其
1.小男孩宁宁老是坐不住,他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为别人开门。“叮咚”“叮咚”,每当门铃快乐地响起来,宁宁马上像小马撒欢似地跑过去开门。  2.宁宁打开门,把爸爸、妈妈迎进来。他最爱看爸爸的眉毛和妈妈脸上的酒窝了。  3.这天晚上,宁宁做了个梦,他梦见有人叫门,于是乐颠颠地跑过去,没有看见人。  奶奶说:“是春天在叫门,春天到田野上去了,田野才会绿呀。”  4.不一会儿,门铃又响了,宁宁又冲过去开门
《负荆请罪》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体裁是戏剧,对于学生来说颇为新颖,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在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上又有些难度。对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并结合体裁特点及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笔者结合戏剧特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核心需要尊重文体  虽然教材仅仅是例子,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内容进
评价作为习作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精妙的习作评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点燃他们的习作热情,而且能为学生指明修改方向,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习作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评语,让评语成为我和学生沟通思想、交流观点、拉动情感的桥梁,习作评语让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情感评语让学生爱上习作  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我懂学生的心,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真是又爱又恨。在语文
古诗是中国文学中的宝贵财富,其文辞优美、意境深邃、表现手法独特,是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很好启蒙教材。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题式”古诗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古诗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一节课一首诗”的教学方法不易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内容和表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