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s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道家与佛教的教育思想起辅助作用,近代西方教育科学传入后形成的传统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传统教育中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法治关系的认识,关于德育与智育,知识与才能的认识,关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关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关系的认识,以及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手段,如立志有恒、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知识教育与教学的手段,如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尊师爱生等,这些不但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也是对人类教育宝库和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对此我们应该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使其在新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和发展。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反映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教育问题上追求公平、平等的朴素情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平等、正义、变迁。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孔子看来,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正义是“有教无类”的第二要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则认为,正义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品质,即所谓“不学问,无正义”。变迁是“有教无类”的第三要义。这里所谓的变迁观念,是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对现代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在全社会推行终身教育理念;确立人文关怀取向教育观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运用到现代素质教育环境中,更能体现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和普及性。“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教育的功能就是教人向善,不应拒绝有缺点的学生。不论学生有什么缺点,都一视同仁,善于发现闪光点,发挥特长,树立信心,不厌其烦。因此,教师要充分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信心和与学生为善的态度。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专长,使广大学生成为各方面的“贤才君子”,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奋斗目标。
  2.“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德育。早在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就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以政治家的敏锐视角,阐明了“树人”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并将礼、义、廉、耻看作是国之“四维”。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主张先行德育,后行智育,也就是说德行修炼到位以后,还有精力的话,然后才去学习知识。孔子的“六艺”思想中,六艺为:“书”“数”“礼”“乐”“射”“御”,其中,“书”“数”为小艺,是初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礼”“乐”“射”“御”为大艺,是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可见,中国传统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内容等方面无不强调“立德树人”。
  中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为现代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指明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提高认识,树立以德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思想,确保“立德树人”理念付诸实践。
  3.“行为示范”的师德风尚
  师德,即为人师者之德,是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优秀传统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对中国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以其特有的影响受到教师的尊崇。主要表现为:(1)爱生亲徒,乐教不倦。传统师德重视对学生的爱。“教不严,师之惰”。严格教育必然要求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对敬业精神的高度概括。(2)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传统师德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历代教育家对以身作则的重视使得为人师表的观念始终受到重视,得以发扬光大。(3)博学多闻,精益求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是做教师的本分。(4)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孔子主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接受知识的可能,由少到多、由近而远、由事到理、由浅入深地加以耐心引导,使他们逐渐把握义理。(5)尊道重德,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义利观影响着后人。“君子”成为人们追求的人格目标。
  传统师德对于今天所提倡的构筑“师德风尚”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教育事业所需要的名师素质,主要由博学多能与崇高人格构成。而德艺双馨者恰好体现了传统师德的精华与现代价值观。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些在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4.“弟子称贤”的创新精神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代先贤早已指出这是一条教育中的客观规律,教育者不宜始终以道德典范自居,要允许学生当仁不让。
  “弟子称贤”的创新精神对于今天提出的创新教育,提出了诸多思考和启发。创造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原始动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冒尖,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张扬个性。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应再停留于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应该着意保护和支持那些在学习上敢于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往往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许多事实表明,这些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在学校中学习保守的学生。学校,不应是传播知识的机构,更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乐园。是否是一所好的学校不应以考试排名的先后为标准,而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创新素质的高低为准绳。
  总之,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诸多内容,蕴涵着民族的精神和教育的精华。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结合,就能够为今天的教育提供充分的养料和历史资源,发挥其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
  (责任编辑 尹 杰)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的中国亿万农民开始了缓慢而又艰难的从无序到有序的流动,农民社会流动,实质上就是农民社会地位的变迁。但是,农民社会流动,只不过是农民为寻找其
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和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殊的区位决定了桃城区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
证券市场运作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众多投资者的买卖指令转化为合理的均衡价格,即证券交易机制。交易制度作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以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校是太原市直属的示范高中,创建于1985年,现有24个教学班,1500余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42186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74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学科带
人才资源在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河南省如何更好地把握中原崛起的发展机遇,如何围
随着“落实十一五规划、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逐步深入,元氏县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一、二、三产互动,主动接纳省会辐射,加快城郊型经济发展”的思路,并制定了更加具体、
近日,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述职报告会,校长向家长理事会述职述廉,邀请家长当裁判,对学校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对此,家长们纷纷点赞。  济源市济水一中创新思路,召开了有近200名家长理事参与的评议座谈会。校长主动开门纳谏,向家长们述职述廉,通过一组数字背后的变化,讲述了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社团特色活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重
我国正在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逐步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将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已有6438家重点企业完成了
当前,由于部分家长对教育的畸形认识和不当举措,导致一些学校对问题学生实施教育时投鼠忌器,往往错过了有利的教育时效。学校肩负着“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的神圣使命,而决不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正是我们要细细思考的课题,也正是很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好的症结所在,或是有些教师一以贯之地以自我为中心而从未发觉过的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之?正如郜舒竹教授所说,数学课要“突出本质,渗透文化,实现关联”。下面我们就如何突出数学学科教育本质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探寻做法背后的想法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