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三大理念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其中“人文奥运”是核心。当前,对人文奥运丰厚的文化内涵学术界、理论界仍在探讨之中。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份的高校体育正在进行着重大的变革,正朝着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的方向前进。可以说从现在到2008年高校体育的改革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北京“人文奥运”的实现。
1.人文奥运的内涵
“人文”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在英语体系中,它对应于humanity(人性)或者humanities(人文学科),包含着理想的人性和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与训练等方面。在汉语中,“人文”实指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中国的人文教化一方面强调人之为人的内修,另一方面也强调礼乐仪文等文化形式。可以看出,中西方对“人文”一词的理解尽管有所不同,但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指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其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一是“文”,指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进行的文化、教育,也就是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人文奥运“以文化人”。
近年来我国对人文奥运内涵及意义的讨论十分热烈,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解释,如:文化的奥运,人道的奥运,人本的奥运等等。目前多数学者赞同把北京奥运会定位为“文化的奥运”,即是“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的盛会,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中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的盛会,‘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友爱’的统一的盛会。”人文奥运不仅是北京对世界的一个庄严承诺,也为高校体育构建新的体育价值体系提供了积极的精神动力。
2.体育价值取向的概念
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体育主体在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客体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体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它与人们体育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体育活动的目的。体育价值取向大约有三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工具论);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本体论);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双重奏的价值取向。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学校中逐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决定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校体育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终身体育要素。所以,我国高校体育的价值取向与高校体育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而进行的。
3.“人文奥运”对高校体育价值取向提出的新要求
3.1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以人为本”的“人文奥运”是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高校体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将是高校体育实现“人文奥运”这一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自身发展所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以人为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首先,表现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体意识;在实施措施上,重视学生体育需求的新发展新需要,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通过广泛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得到身体方面的锻炼,还能得到精神方面的陶冶,人际关系的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其次,从发展学生的能力方面来看,“以人为本”体现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上。包括运动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又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习惯的养成以及高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衔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而这些能力都将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相应提高;并进一步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结合,使高校体育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更具实效性和系统性,也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能与高校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展现出人文奥运精神中“以人为本”的基础。因而,“健康第一”是当今高校体育总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必须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来改革发展。“健康教育”既是高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高校体育的归宿,是对整个高校教育体系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高校体育目标与“健康第一”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健康所包含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是体育的根本目标。违背了“健康第一”的宗旨,将会使高校体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身心和谐发展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当今的高校体育应把学生体育活动的实际成效作为贯彻“健康第一”的出发点,在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适合学生身体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高校体育的重心由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转向课外体育锻炼;从教材!编、组织管理、评价等多方面加以指导。高校体育落实“健康第一”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健康水平和身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实际成效。与此相适应的是竞技运动训练和竞赛也应根据不同的体育活动水平来安排,使广大学生都能从各项体育活动中体验到运动的无穷乐趣。
3.3将个性化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人文奥运的精神表明,个性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未来社会需要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创新性等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只有个性化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是当今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体育教育自身的性质又决定着我们的体育教育应更具有个性培养的特征。
“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构成了当今教育的两个重要元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起构成社会体育的本质特征。只有“素质教育”没有“个性教育”将会使学生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反之,只加强“个性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会失去形成个性的前提,难以具备真正的创新能力,甚至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特长”,而在总体素质上成为畸形。
当今高校体育突出“个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和环境的宽松性上。通过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其智力活动的增强;通过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积极发掘学生个性的独立性、独特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适宜的发展。同时,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潜能性”,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环境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相信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用严格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给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校体育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能性,从体育教学到运动训练,从课外活动到运动竞赛,都能进行创新教育。
3.4高校体育的发展应与“人文奥运”的文化理念紧密联系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人文奥运”与中国文化逐渐交流和融合,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奥运会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而是逐渐深入到了思想、道德、文化等奥林匹克的本质内涵上。奥林匹克理想和奥林匹克精神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不仅使这一趋势越发明显,而且和高校体育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传播着奥林匹克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持续、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当今中国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决定了高校体育发展的多元化、社会化等趋势,高校体育教育需要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需要有更深厚的文化氛围,更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文奥运的文化理念在高校的传播恰恰有利于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它的作用和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总之,人文奥运对我国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和方针的影响日趋明朗化并越来越深入人心,它在以其特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中国高校体育事业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人文奥运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在总体上推动着人们确立以生命的健康为宗旨的观念,它不仅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凝聚力,而且展现出民族的伟大体魄和坚强的民族意志,在这一进程中高校的体育教育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份的高校体育正在进行着重大的变革,正朝着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的方向前进。可以说从现在到2008年高校体育的改革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北京“人文奥运”的实现。
1.人文奥运的内涵
“人文”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在英语体系中,它对应于humanity(人性)或者humanities(人文学科),包含着理想的人性和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与训练等方面。在汉语中,“人文”实指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中国的人文教化一方面强调人之为人的内修,另一方面也强调礼乐仪文等文化形式。可以看出,中西方对“人文”一词的理解尽管有所不同,但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指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其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一是“文”,指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进行的文化、教育,也就是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人文奥运“以文化人”。
近年来我国对人文奥运内涵及意义的讨论十分热烈,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解释,如:文化的奥运,人道的奥运,人本的奥运等等。目前多数学者赞同把北京奥运会定位为“文化的奥运”,即是“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的盛会,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中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的盛会,‘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友爱’的统一的盛会。”人文奥运不仅是北京对世界的一个庄严承诺,也为高校体育构建新的体育价值体系提供了积极的精神动力。
2.体育价值取向的概念
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体育主体在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客体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体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它与人们体育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体育活动的目的。体育价值取向大约有三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工具论);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本体论);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双重奏的价值取向。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学校中逐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决定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校体育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终身体育要素。所以,我国高校体育的价值取向与高校体育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而进行的。
3.“人文奥运”对高校体育价值取向提出的新要求
3.1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以人为本”的“人文奥运”是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高校体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将是高校体育实现“人文奥运”这一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自身发展所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以人为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首先,表现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体意识;在实施措施上,重视学生体育需求的新发展新需要,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通过广泛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得到身体方面的锻炼,还能得到精神方面的陶冶,人际关系的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其次,从发展学生的能力方面来看,“以人为本”体现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上。包括运动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又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习惯的养成以及高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衔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而这些能力都将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相应提高;并进一步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结合,使高校体育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更具实效性和系统性,也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能与高校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展现出人文奥运精神中“以人为本”的基础。因而,“健康第一”是当今高校体育总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必须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来改革发展。“健康教育”既是高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高校体育的归宿,是对整个高校教育体系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高校体育目标与“健康第一”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健康所包含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是体育的根本目标。违背了“健康第一”的宗旨,将会使高校体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身心和谐发展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当今的高校体育应把学生体育活动的实际成效作为贯彻“健康第一”的出发点,在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适合学生身体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高校体育的重心由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转向课外体育锻炼;从教材!编、组织管理、评价等多方面加以指导。高校体育落实“健康第一”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健康水平和身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实际成效。与此相适应的是竞技运动训练和竞赛也应根据不同的体育活动水平来安排,使广大学生都能从各项体育活动中体验到运动的无穷乐趣。
3.3将个性化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人文奥运的精神表明,个性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未来社会需要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创新性等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只有个性化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是当今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体育教育自身的性质又决定着我们的体育教育应更具有个性培养的特征。
“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构成了当今教育的两个重要元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起构成社会体育的本质特征。只有“素质教育”没有“个性教育”将会使学生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反之,只加强“个性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会失去形成个性的前提,难以具备真正的创新能力,甚至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特长”,而在总体素质上成为畸形。
当今高校体育突出“个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和环境的宽松性上。通过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其智力活动的增强;通过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积极发掘学生个性的独立性、独特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适宜的发展。同时,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潜能性”,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环境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相信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用严格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给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校体育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能性,从体育教学到运动训练,从课外活动到运动竞赛,都能进行创新教育。
3.4高校体育的发展应与“人文奥运”的文化理念紧密联系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人文奥运”与中国文化逐渐交流和融合,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奥运会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而是逐渐深入到了思想、道德、文化等奥林匹克的本质内涵上。奥林匹克理想和奥林匹克精神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不仅使这一趋势越发明显,而且和高校体育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传播着奥林匹克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持续、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当今中国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决定了高校体育发展的多元化、社会化等趋势,高校体育教育需要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需要有更深厚的文化氛围,更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文奥运的文化理念在高校的传播恰恰有利于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它的作用和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总之,人文奥运对我国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和方针的影响日趋明朗化并越来越深入人心,它在以其特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中国高校体育事业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人文奥运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在总体上推动着人们确立以生命的健康为宗旨的观念,它不仅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凝聚力,而且展现出民族的伟大体魄和坚强的民族意志,在这一进程中高校的体育教育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