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
  1.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以“学雷锋、学赖宁”为中心的学英雄、讲礼议、创文明的教育,可设计“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唱颂扬英雄的歌曲”、“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阅读,并认真作好笔记。
  2.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参观访问。如,沙头角镇退休工人陈观玉,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人好事,不为名不图利,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被人们誉为“九十年代的活雷锋”。利用假日,我组织学生登门采访。回来后,让学生写《值得敬佩的人》这篇作文。通过调查采访,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3.观察积累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的问题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阅读积累
  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
  5.创设情境
  在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教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种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动手演示,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二、加强交流,让学生打好作文的基础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已证明,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想得清楚,说得就清楚,写出来就明白。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安排课堂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其视野,帮助学生克服了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每次课外组织一些参观访问及观察活动后,我都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就是平常的一般作文,我也让学生先说后写。国庆节期间,大多数学生家长都领学生去外面参观、游乐。他们有的去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有的去工人文化宫、儿童公园,有的去东方神曲、大小梅沙;还有的亲临洪湖公园目睹焰火晚会的壮观场景。回来后,他们争着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班上本地和从内地转来的学生抢着介绍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外渡假的学生返校后争先恐后地介绍外地的风土人情、名胜景观。他们一个个讲得绘声绘色,其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索性在语文课上隔周开设一节“交流课”,布置学生把观察材料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感受都整理记录下来,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科技书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要求阅读后,选择一则内容新颖有趣的科技珍闻,做好介绍的准备。
  在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口述作文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论,遇到不同的看法,不统一的意见,教师不急于纠正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去搜集资料,进行学习、观察和研究,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交流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具体讲述。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回忆生活,想象情景,再现情景。学生“常说口里顺,提笔手不笨”,写起作文来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三、灵活训练,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产生了写作的欲望,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倾吐、表达的机会,给学生开辟用武之地。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训练形式,它固然有着许多的优点,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但长期如此,势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表达,学生很难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从狭窄的单一书面命题作文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表现体例多样化,训练方法多式化,使之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适应,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我在平日的教学中,力求做到灵活训练,时常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寒暑假返校后的第一篇作文,基本上是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假期中的见闻、感受、参加的活动、新人趣事都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只要有中心有内容,文句通畅就行。就算是统一命题作文,我也力求做到命题新颖,富有情趣,面广量小,适合学生的口味,迎合学生的心理,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或同时命多道题,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已备的作文材料,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此外,还有一些补充式命题、范围式命题、示意式命题、图像式命题、即兴式命题等。有时,我还让学生进行“语文素材作文”训练,或者通过给教师写信谈心,写读书笔记、观后感,写日记周记进行作文训练。这样形式多样的作文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贴得更紧,更利于学生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且是个教学思想问题,它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只要我们沿着这个路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中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摘 要: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新课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而课外调查研究、课外阅读、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则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开展 实践活动 提高 语文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学不仅是过去那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校园活动,不仅
摘 要: 本文对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达到情趣盎然进行了探讨,以期用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共鸣来构成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进而达到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情感 情趣 阅读 共鸣 潜移默化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语文教师大多能说、善写,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却并不像教师们想象的那样情趣盎然,充满生机,而是将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单调乏味。如何改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与处理资料的能力,所以基本上每上新课之前或上完新课之后,都会要求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一是便于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为了拓展、延伸有关课文的内容。  初衷是非常好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却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究其原因主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变过去“万马齐喑”的课堂为“生龙活虎”的课堂。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语文课在“活”起来的同时,也“乱哄哄”,没有章法,不符合“学习”这个主旋律。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
摘 要: 阅读教学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关怀,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适时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 适当组织学生阅读的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