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玲:莫问前程但求无愧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wen5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这一类人群的代表:他们只是本土的博士。与近十年来人数逐渐庞大的“海归”相比,他们拥有更少的资助和资源平台。但他们依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前行,只为学为所用,圓自己心中的“科学梦”——
  与王艳玲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感性的人。她喜欢用“夹缝中生存”这几个字来形容自己当前的工作状态,一方面因为自己”不上不下“的年纪,工作整10年,“上有老,下有小”,需要考虑和顾全的事情很多: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专业研究。置身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学校很多特色优势学科相比,她所致力的农业生态科研,只能在有限的资金资助和资源供给中一步一步“突围”、前行。
  如水流淌 持之以往
  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喜欢用水来比喻女性的性格。王艳玲就是这么一个如水般淡泊的女子。1997年,20岁的王艳玲考取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从此与农学结缘。在此之前,她坦言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女孩儿”,从未曾试图对科学有过深究。在她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的象牙塔攀爬历程里,一种特有的“顺其自然”的女性思维,其实一直相伴相随:
  本科毕业在即,因为几位舍友都准备要考研,成绩还不错的王艳玲决定“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就考上了;硕士毕业时,原本想直接工作,但看到周边的同学有在尝试考博,她决定再“试一试”,结果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专业的选择亦是如此,从最初的土壤与农业化学到植物营养学,再到土壤研究,“一切都像命中注定了一样,遇上了就安心地去做吧”。而这样的懵懂,在她开展博士研究之后,有了彻底的转变。
  进入中科院攻读博士之后,当王艳玲进一步走入科学研究殿堂,埋首科研,对其精妙有更深领悟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科学名家大师,聆听他们的报告,同时感悟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执着所求。渐渐的,她也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
  从2001年考入研究生之后,王艳玲就一直从事土壤磷素的环境行为研究,2012年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植物物候方面的研究。她将前者称为自己的“主业”,而后者是“副业”。在她心中,主次分明。“我一直觉得科学研究就应该‘术业有专攻’,然后以关注的焦点为中心,去发散思考。”在这一思维的影响下,埋首耕耘十多年,即使周边专注土壤磷素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少,因为磷素本身是一个变化不是特别多的元素,很多人都不会只选择这一元素作为研究对象。王艳玲却一直在“固执”地坚守,从没动摇。但坚守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建立在“深耕细作”基础之上的创新,让她有了异于常人的收获。
  因为提出的科学假设新颖、超前且具有科学实用性,王艳玲成为团队第一个拿国家青年基金的人,在此之后她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及中英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项目等。
  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团聚体既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载体。施肥制度是当前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也无可避免的会对土壤团聚体的变化趋势以及土壤磷素的储供能力产生影响。在“施磷改善红壤结构的机理及其保水功效评价”的研究中,王艳玲及其团队首次提出了以施磷为“因”,土壤结构变化为“桥”,保水功效为“果”,探讨施磷對旱地红壞团聚结构及土壤保水功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磷可以显著改善旱地红壤团聚结构组成,调控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外源磷施入土壤后形成的胶态磷酸铁、磷酸铝具有重要的“胶结作用”,是外源磷改善土壤结构与调控土壤水分功效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对红壞区防治季节性干旱,制定提高土壤磷素肥力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么多年,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科研,就是‘走走停停,。我自愧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突出科研成果。虽然我是团队里第一个拿青年基金的人,而且陆续得到了一些支持,但直到现在,我有时候还觉得举步维艰,平台建设、学科梯队等跟不上,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道不足的王艳玲习惯了在困顿中寻找光明。“所以我感谢那些给予我的基金及支持,它们最重要的不是让我能获得多大成果,而是让我觉得得到了肯定,从而有信心能够坚持走下去。”
  如水般淡泊,却也如水般坚韧。虽然周遭纷繁复杂,“倔强”的王艳玲依然遵从自己的内心坚定地走下去。不会去刻意追求,也不会因为没有得到而沮丧,她信奉一句话:“尽力之后,顺其自然”。
  静水流深有容乃大
  虽然常自揄为“土博”,但王艳玲也有两段出外的经历:先后于2011年和2015年到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环境未来发展中心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生态系统中心做访问学者。尤其是在美国名人辈出的“伍兹霍尔”,这个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有影响的海洋生物实验工作站带给她的感触直触心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薯”,那里没有豪华的办公室,但却有实力超群的实验室;没有繁冗的琐事杂务,却有完备的育人机制;没有“高大上”的管理者,只有静心埋首的科研人……那里随处可见白发苍苍的科学巨匠,或和蔼可亲,或严谨可敬。是他们,让王艳玲感受到一种摒弃浮躁,静心做科研的独特魅力。
  国外的科研极大地扩展了王艳玲的科研视野,最重要的是让她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而这也是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顺利承接下中英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项目的原因之一。利用之前在水土系统方面的研究积累,她带领团队成员对水文过程驱动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物质迁移的转化规律展开了分析。整个项目研究为红壤区水土资源管理以及合理化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在这一项目中,通过与国际领域多个团队成员之间静心合作,弥补短板,他们实现了试验效果的最优化,而王艳玲也在合作中不断收获着成长。“我喜欢与优秀的人同行”她说。事实上,这一路良师益友让她获益良多。
  “我有一个,忘年交,他是我的人生及科研导师——鲁如坤老先生,老先生80多岁依然奋战在科研战线,他对科研的专注刻苦和坚持执着已经潜移默化到我身上,让我在土壤磷素的研究道路上越发坚持与痴迷”;
  “已故的何园球先生是我国土壤农业生态的专家,他是我的博士生导师,读博期间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经常帮我分析研究方向,百忙之中第一时间帮助我修改论文等”。至今,何老师“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学问“的教诲犹在耳畔”:
  “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她是我的‘娘家,,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与避风的港湾”;
  “除此之外,我还有很多需要感谢的人,有无偿给我们提供免费测试的同事,有在科研基金上给予过我资助哪怕只是肯定与鼓励的专家学者……因为有他们,我走走停停科研之路才不至于戛然而止。”王艳玲相信“静水流深,有容乃大”,榜样的感化和同伴的携行是她留在科研净地静心向前的动力及因素。而如今,同为学生“良师益友”的她也希望能给予后人这样的感化。
  “我其实每年都在更新自己的教学体会,从我站在讲台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当过两届学生的班主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或对专业不感兴趣,或出现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如果沟通无效是因为我没有打入他们的内心……”王艳玲喜欢用“孩子们”来代称自己的学生,希望通过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来给予孩子们必要的帮助。这样的努力,对于很多兼顾科研,有沉重成果压力的导师来说费时费力,但王艳玲依然坚持。坚持换来了肯定,她先后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作为一名女性,王艳玲身上肩负着多重角色,不仅是一名教书育人的园丁,身负科研重任的科研人;还为人妻、为人母。谈及自己的家人,她的脸上幸福感洋溢,正是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才让她坚持至今。而骨子里就自有女性天性的她,也尽自己所能顾全所有,按时接送孩子,陪孩子做作业和玩耍……但只要到实验室,她就会要求自己完全静下心来投入工作。或许前路依然充满困惑和挑战,但她打定了主意:莫问前程,但求无愧。
其他文献
<正>这听上去好像是在偷懒:在一台设备上以相同的频率晃动一会儿就能改善健康。但近期有研究揭示,这个所谓的全身振动机可能确有助于改善大脑性麻痹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系
期刊
我国的现有铁路站场改造施工非常的复杂,要在确保行车和设备安全、运输畅通的前提下,使站场改造施工顺利进行,其关键就是合理的过渡方案、严密科学的组织管理。文章结合京沪
以葡萄为"名牌",积极打造葡萄文化区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位于滨海新区茶淀街北部。东抱蓟运河,西倚津宁高速,南邻北京清河区,北靠天津宁河县,周边与唐津高速、112国道、
<正>日本一个研究小组为眼疾患者成功移植了由他人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养而成的视网膜细胞。这是世界首例iPS细胞&#39;异体移植&#39;手术,与利用患者本人的iPS细胞相
期刊
<正>在电力网的运行中,变压器的有功损耗是不容忽视的,它约占整个线损指标中的10%—30%。变压器的功率损耗是由铁芯损耗和绕组损耗组成的,绕组损耗要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在
期刊
筒仓中粮食卸料时拱不断形成并不断坍塌。以这些不稳定拱(瞬态拱)为依据,建立一个预测筒仓中粮食卸料动压力的数值模型。将粮食分成许多薄层,结拱层上方的粮食视为多层弹簧振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在古时诗人的笔触下,人们对西部苍凉、萧索的景象日渐深刻.众所周知,西部地域辽阔,能源丰富,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国经济
试验探索了油茶籽的水酶法提油工艺,研究了原料预处理方式、不同酶系、酶解条件对清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经过二次粉碎后,果胶酶的作用效果好;酶解温度对工艺结果影响不明
近年来,转化医学在国际生物医学和健康领域方兴未艾。它是从基础到临床、又从临床到基础的双向研究模式,于2003年由生物医学领航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以下简称“NIH”)正式提出。  曾经在NIH工作20多年的肖瑞平,是转化医学最早一批践行者。她将转化医学的概念引入中国的同时也在身体力行地进行推广。2004年,她和几位国际知名学者搭建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简称“IMM”)并担任所长。该所
在中等职业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了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从制度层次规范了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更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