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教育的“西瓜”和“芝麻”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n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开办多家连锁幼儿园的老同学,说她为了减少幼儿的等待和时间上的隐形浪费,有效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近几年在幼儿玩具中有选择地投放了许多高结构材料,如成套的区角玩具、层次性强的操作材料等,就连用于奖励幼儿的胸章也是精致的购买品。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虽然幼儿按照成人计划和要求的进度发展很快,但是幼儿在前行道路上的缺憾也很多,特别是在看起来效率提高的背后是对幼儿一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引导重视不足。这引发我对幼儿教育关于“西瓜”和“芝麻”的反思。
  什么是幼儿教育的“西瓜”?什么是幼儿教育的“芝麻”?实际上这是教育观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对幼儿来说,“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的教育就是价值大的“西瓜”,而仅仅为幼儿近期升入小学做准备或学习一技之长而进行的教育就是“芝麻”。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对部分急功近利的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警告。
  一、在幼儿教育中怎样把握“西瓜”和“芝麻”的关系
  一大班教师为了让幼儿认识正方体而加班画出与幼儿人數相等的格子教具,教具能很形象地帮助幼儿通过折叠理解正方体是6个正方形组合拼接而成的。但是仔细分析幼儿学习的流程会发现,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盒子后,因为好奇而拆开盒子观察、发现盒子的秘密,在成人的帮助下使用工具动手绘画格子、尝试自己制作盒子,这样一连串流程下来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更大,是真正从幼儿主体出发的教育。这类形式的活动较之于教师制作教具让幼儿使用,就体现了教育中“西瓜”和“芝麻”的不同。诚然这个“西瓜”的形成用时较长,环节较多,但一个制作立方体的小事牵动幼儿万千成长和发展的可能。因此只有经由一个个幼儿参与的小“芝麻”演变成的“大西瓜”,才体现出“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价值。
  二、放慢教育进度,让幼儿充分吸收营养,健康成长
  慢教育更扎实,更生动丰富,更适用于幼儿的发展,而“西瓜”和“芝麻”的教育观,只有被广大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理解和接受,幼儿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如果教育观出现偏差,成人辛勤工作、辛苦付出,捡到的可能只是对幼儿某方面发展有益的“芝麻”,而对幼儿成长更加有益的“西瓜”———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促进往往关注不够,使教育本末倒置。
  基于幼儿为本而生发出的教育应该是:以需要(情感态度)兴趣的知识构建和能力提升为出发点。教师或家长应试着放慢教育进度,让幼儿充分吸收营养,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背景 当“加班”成为企业文化一部分的今天,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猝死.劳累、生活不规律、开夜车、高度紧张是其最大诱因。陈杰平表示“工会自始至终都反对超时工作。我国
8 月1 日常委会,仍然大多数时间由毛泽东讲话,进一步清算彭德怀的历史总账。毛泽东讲的内容很广泛,从江西到庐山,从军事到哲学,从马克思到列宁,几次路线斗争等等。彭德怀在谈到一些历史情况特别是关键问题时,有不少对话。周恩来只问过一件事,他们一起同斯大林谈话后,送彭德怀出门时,斯大林跟彭德怀说过什么话。刘少奇也只问过,长征时在三军团一件不关紧要的事,直到最后才讲了一篇话。彭真解释过延安整风时,平江暴动